APP下载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0-3岁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12-28刘晓艳

成才之路 2020年36期
关键词:早期教育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刘晓艳

摘 要:文章分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0-3岁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探讨高职院校0-3岁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指出高职院校要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0-3岁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以提高早期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早期教育人才。

关键词:职业能力;早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G4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36-0016-02

当前,早期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一:隔代教育矛盾频出。问题二:一些“90后”父母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但缺乏科学的早期教育观念及早教专业人士的指导。问题三:幼儿与幼儿之间缺少必要的社会交往。在此社会背景下,早期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既能改善祖辈过度溺爱的问题,又能为0-3岁幼儿父母根据家庭教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整合教育资源。本文通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0-3岁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高职院校0-3岁早期教育人才培养的教育策略,以提高早期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早期教育人才。

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0-3岁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爱心、耐心、责任心,能够适应早期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胜任幼儿园、社区、早期教育机构的各类教育工作,具备0-3岁婴幼儿保育护理能力、家长教育指导以及早期教育机构管理能力的早期教育工作者。传统的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以理论课程为主,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分配不合理,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课程内容与考证知识无关联,不能真正实现“课证融合”。因此,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0-3岁早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0-3岁早期教育专业人才應具备的职业能力

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简单来说是指本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早期教育工作岗位,具备相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养和护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作为早期教育职业人才,应当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1.沟通与指导能力

早教教师不同于幼儿园教师,幼儿及幼儿家长都是其教育对象。因此,所说的沟通能力既包括与幼儿之间融洽相处的能力,也包括与幼儿家长之间的针对幼儿个体情况的有效沟通能力。教学活动中,幼儿年龄小,还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要求早教教师要学会倾听,并细心、耐心地理解幼儿的各种行为,进而了解幼儿的真实感受。通过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分析和指导,早教教师能够根据幼儿年龄心理及生理发展特点进行测评,与幼儿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为其家庭提供科学合理的个性化教育活动指导。

2.教学与实践能力

0-3岁是幼儿身体、认知、语言、社会交往等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名合格的早教教师,要能够系统掌握0-3岁幼儿心理及生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教学方法,熟练掌握乐器、手工、舞蹈、绘画、讲故事等教学技能。

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成功与否,早教教师要运用自身掌握的基本理论,充分利用现有的授课场地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内容、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学习材料,引导幼儿参与教学活动,并鼓励幼儿独立选择合作伙伴、积极探索、充分表达,进而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早教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观察分析,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优化课程,使课程设计更合理、更具趣味性,操作性更强。

3.反思与科研能力

反思与科研能力是促进早教教师个人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早教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不断发现和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教学活动内容设置、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教学活动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多个角度进行反思,并通过教学讨论、教学笔记、查阅资料等方式,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的错误,调整教学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身的素质。

三、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0-3岁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1.重新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结构决定了人才素质结构。众所周知,早期教育专业不同于学前教育专业及师范院校的其他专业,除了开设必要的基本理论课程之外,更应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当增加实践课时,以更好地满足早期教育机构工作的需要,力求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职业能力与专业岗位相结合,真正实现毕业生与早教机构岗位的无缝对接。

(1)增加特色选修课。为了提升早期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运用能力、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婴幼儿日常保育能力、婴幼儿专业训练能力和管理沟通能力,建议增加“幼儿家庭教育与家长指导”“沟通技巧”“婴幼儿玩具制作”“英语语音”“英语视、听、说”“演讲与口才”等专业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教育素养与职业素养。

(2)完善实践课程体系。评价一个学生是否有能力,理论知识掌握多少绝不是评判的唯一标准,能让他们有效解决早教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才具有实际意义。首先,灵活设置实践课程时间。为方便家长带幼儿上课,早期教育机构上课时间通常在周六、周日,上课时间刚好与学生休息时间相吻合。其次,实行浸透式教学。建立校内实习基地、早教机构实训室,模拟早期教育机构情境,使教师长期浸透在这样的环境中,以培养与他们相关的职业技能,如手工、绘画、弹唱、讲故事、玩具制作与研发等。再次,将基本技能培训贯穿于每堂课的教学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基本技能关系着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参考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这一目标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改革教学形式

高职院校要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坚持校企合作,加强与早期教育机构的交流沟通,通过对早教市场各大教育机构的调研,落实早期教育机构对早教人才的需求,并根据市场需要培养早期教育机构所需的人才。考虑到早期教育专业的特点,并且学生的授课对象是幼儿,对于他们来说关注幼儿的差异性的同时,如何吸引幼儿注意力、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远比教授内容更为重要。但理论是死的,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灵活运用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本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建立校内实训室、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编写早期教育专业见习指导手册,加强对学生实习情况的监督和指导,举办实习经验交流会并聘请早期教育专家和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3.提高科研能力

反思与科研能力是早期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科研意识,让学生主动发现、解决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加强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考查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设置科研课程,介绍科研方法,创设科研环境,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从科研的角度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赖莎莉.高职院校早教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反思[J].现代职业教育,2018(34).

[2]胡秋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以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D].厦门大学,2013.

[3]龙明慧.师范院校0-3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曹桂莲.基于就业导向的早教人才专业能力结构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05).

猜你喜欢

早期教育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论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成长课堂”
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玩具图书馆对幼儿早期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