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gDλ+λ双克隆型多发性骨髓瘤1例

2020-12-28白志瑶尹春琼顾小慧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年24期
关键词:轻链浆细胞电泳

白志瑶,尹春琼,包 艳,张 葵,顾小慧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1.检验科;2.血液科,云南曲靖 655000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终末分化的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因骨髓克隆性浆细胞浸润及外周血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或轻链而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MM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我国发病率约为1/100 000,以中、老年人居多[1-2]。根据MM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Ig)类型,可分为IgG、IgA、IgD、IgE、IgM、轻链型、不分泌型及双克隆型,其中IgG、IgA和轻链型为主要类型,患病率分别为52%、21%、16%,而IgD、IgE、IgM和双克隆型的患病率<10%,约3%的MM为不分泌型[3]。国外报道IgD型MM约占全部MM的1%~2%[4],国内报道其约占全部MM的3.0%~8.9%[5]。IgD型MM可以分为IgDλ型和IgDκ型,其中λ型约占60%~95%[6],而IgDλ+λ双克隆型MM在临床较为罕见。本院诊断了1例IgDλ+λ双克隆型MM,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女,56岁,于2018年11月30日因“上腹痛”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 7.5×109/L,血红蛋白(HB) 62 g/L,血小板计数(PLT) 187×109/L;肾功能示:肌酐185.59 μmol/L。予输血及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出院。2019年1月25日,患者因“双侧肩胛区、季肋区疼痛”再次就诊于当地住院,查血常规示:WBC 9.2×109/L,HB 65 g/L,PLT 183×109/L;肾功能示:肌酐407.11 μmol/L。予输血、抑酸护胃等对症治疗,但患者贫血严重,病情控制不佳,故于2019年2月8日就诊于本院血液科。

1.2入院相关检查结果

1.2.1生化指标 尿蛋白定性2+,血Ca 2.1 mmoL/L,红细胞沉降率32 mm/h,总蛋白62.9 g/L,清蛋白36.0 g/L,球蛋白26.9 g/L,肌酐400 μmol/L。

1.2.2免疫球蛋白定量(本院) IgG 3.85 g/L,IgA 0.38 g/L,IgM 0.21 g/L,α1-微球蛋白249 mg/L,β2-微球蛋白108 mg/L,尿κ轻链9.02 mg/L,尿λ轻链36.90 mg/L。

1.2.3外周血涂片 白细胞数无明显变化;粒细胞分类见中幼粒细胞1个、晚幼粒细胞3个;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形态未见明显异常;计数100个白细胞见2个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血小板无减少,散在可见。血涂片未见明显异常。

1.2.4骨髓细胞形态学 骨髓取材欠佳,有核细胞少,红系增生明显减低,成熟红细胞部分呈缗钱状分布,浆细胞易见,形态以成熟浆细胞为主,诊断意见:骨髓取材稀释,建议更换部位穿刺涂片。再次行骨髓穿刺发现疑似浆细胞样细胞占9.0%,细胞质染色呈灰色或灰蓝色,云雾状或泡沫状,多数核偏位,其内可见紫红色粗大颗粒,幼稚浆细胞占1%,可见约2%的裸核分类不明细胞(图1),诊断意见:可能为MM,建议行流式细胞免疫分型、蛋白电泳进一步确诊。

注:A中细胞质呈灰色云雾状,核偏位疑似浆细胞;B中细胞质呈灰色云雾状,哑铃状核疑似浆细胞;C中细胞质呈灰色泡沫状,双核疑似浆细胞;D中细胞质呈灰色云雾状,双核疑似浆细胞。

1.2.5骨髓活检 造血组织增生极度活跃,约占90%,脂肪组织增生减低;粒、红、巨三系增生,分类不明细胞增生,细胞体积中等,细胞质少,核型不规则,成片分布,局灶区域疑似骨髓坏死,部分区域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图2)。诊断意见:分类不明细胞增生,建议加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一步确诊。

图2 骨髓活检结果(×400)

1.2.6骨髓流式细胞免疫分型 在CD45/SSC散点图上设门分析,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9%,各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大致正常;原始区域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1%,分布散在;单核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9%,比例增加,表型成熟;粒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59%,未见明显异常,请结合临床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本次骨髓取材为稀释标本)。

1.2.7免疫球蛋白定量(北京海斯特临床检验所) IgG 4.16 g/L,IgA 0.21 g/L,IgM 0.17 g/L,IgD 10.34 g/L,IgE 0.00 g/L,血清κ轻链3.22 g/L,血清λ轻链4.43 g/L,血清κ/λ轻链0.73。

1.2.8血清蛋白电泳 清蛋白54.4%,α1-微球蛋白3.6%,α2-微球蛋白14.5%,β-微球蛋白9.3%,γ-微球蛋白1.7%,M蛋白16.5%。

1.2.9免疫固定电泳与尿本周蛋白电泳 免疫固定电泳:ELP上有2条M蛋白带,1条与抗IgD和抗L形成特异性反应沉淀带;另1条与抗L形成特异性反应沉淀带。尿本周蛋白电泳:ELP上有1条M蛋白带,与抗L和抗Lf形成特异性反应沉淀带;尿本周蛋白阳性。结果分析示:IgDλ+λ双M蛋白血症。

1.3临床诊断 IgDλ+λ型双克隆MM Ⅲ期;MM并发骨病;肾功能不全。

1.4治疗及预后 患者于2019年2月20日开始行BTD(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方案化疗。2019年7月15日再次进行血清蛋白电泳示M蛋白消失,IgD定量检测为0.00 g/L,尿本周蛋白阴性,尿本周蛋白电泳检测未见明显异常。2019年8月26日结束第6周期化疗,治疗期间患者病情平稳,一般情况较好。患者远期治疗效果还在进一步随访中。

2 讨 论

IgD型MM以男性多发,发病年龄为52~60岁[7],临床症状与其他类型MM相似,主要表现为“CRAB”症状,即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溶骨性骨质破坏[8],其他常见非特异性症状包括感染、出血、疲劳、乏力、体质量下降等[9]。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具有高Ig血症的MM患者在入院检查中易被发现总蛋白、球蛋白、Ig水平增高,即便患者入住不同的科室,检验科也可据此通知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骨髓穿刺涂片检查,以明确是否为MM。本例IgDλ+λ双克隆型MM患者由于总蛋白、球蛋白水平正常,IgG、IgA、IgM、IgE水平正常或降低,且患者临床症状也不具有特异性,因此较易被临床所忽视,导致漏诊和误诊。本例患者在加做IgD、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尿本周蛋白电泳后确诊,由于国内目前多数临床实验室仅能检测IgG、IgA、IgM、κ轻链和λ轻链,极易造成IgD型MM的漏诊[10],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如果遇到高度怀疑MM,但IgG、IgA、IgM、κ轻链和λ轻链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情况,应及时完善IgD检测。

IgD型和双克隆型在MM患者中均少见,IgDλ+λ双克隆型MM就更为罕见[11]。据报道,IgD型MM患者最终进展成浆细胞白血病的有2%~5%,这部分患者溶骨性骨质破坏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期为1.3个月[12]。IgD型MM分泌的IgD峰值一般较小或缺失,导致通过血清蛋白电泳无法检测,需依赖于免疫固定电泳进行检测。IgD型MM由于Fc段和Fab之间的铰链区较长,M蛋白易发生水解,可能导致M蛋白和部分片段在电泳过程中出现弥散,隐藏在β或α区域的其他蛋白条带后面[7]。本例患者血清蛋白电泳M蛋白占16.5%,由于其M蛋白水平低,与轻链型MM的M蛋白水平类似,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如果只检测到单克隆轻链而没有明显的重链参与,需在诊断轻链型MM前进行IgD免疫固定电泳检测。据文献报道,双克隆型MM患者中双克隆M成分如对药物反应相同,表明此双克隆M成分可能来自同1个恶变浆细胞,如双克隆M成分对药物反应不同,表明此双克隆M成分可能来自2个不同的恶变浆细胞[13]。本例患者通过6次规范性治疗后,一般情况较好,病情明显改善,据此推测其双克隆M成分可能来源于同1个恶变浆细胞。与其他类型MM的预后相比,应用传统化疗方案治疗IgD型MM的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一般小于2年[7]。近年来,随着对MM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在临床实践中引入了新型化疗药物,如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蛋白酶抑制剂(硼替佐米)等,为IgD型MM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14]。此外,在新型化疗药物基础上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IgD型MM预后得到明显改善[15]。

猜你喜欢

轻链浆细胞电泳
轻链检测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评估
骨髓涂片联合活组织检查浆细胞数量对浆细胞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汽车涂装电泳过程中应用SPC工具的案例
以喉炎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血红蛋白电泳在地中海贫血筛查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分析
辅助阳极在轻微型厢式车身电泳涂装中的应用
浆细胞唇炎1例
超声萃取-毛细管电泳测定土壤中磺酰脲类除草剂
雷利度胺联合方案治疗恶性浆细胞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高糖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透性及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