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akri球囊联合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2020-12-27河南省临颍县妇幼保健院462600安清敏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丁三醇宫素宫腔

河南省临颍县妇幼保健院(462600)安清敏

剖宫产产后出血是孕妇分娩晚期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采用按摩、缩宫素等治疗方法虽能取得理想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止血效果欠佳。研究报道,Bakri球囊填塞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出血量,降低子宫切除风险[1]。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68例剖宫产患者,旨在分析Bakri球囊联合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的应用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6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34例。对照组年龄22~35岁,平均(28.36±3.07)岁,孕周38~40周,平均(39.01±0.48)周,产次1~2次,平均(1.57±0.18)次;观察组年龄23~36岁,平均(29.61±3.14)岁,孕周38~41周,平均(39.18±0.57)周,产次1~2次,平均(1.48±0.23)次;两组年龄、孕周、产次均衡可比(P>0.05),且本研究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行剖宫产术者;术后出血量>500ml;患者及家属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者;免疫功能性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静脉推注缩宫素注射液100μg(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171,规格:1ml:10单位)+三角肌肌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250μg(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4183,规格:1ml:250μg)治疗,根据止血效果,可重复使用,总量≤2mg,间隔时间:≥15min/次。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Bakri球囊治疗。超声波检查确定患者宫腔大小,于剖宫产切口处,由上向下置入Bakri球囊,至宫腔,经阴道导出引流管,安装阀门,在Bakri球囊内注入30ml生理盐水,缝合子宫切口,根据宫腔大小,通过开关阀充入无菌液体,监测止血情况,至止血(最大容量≤500ml),连接引流管。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留置8~24h后(不超过48h),根据止血情况取出Bakri球囊,分次放液,首次50ml,之后放液速度维持在50~100ml/h,完成后经子宫颈口、阴道抽出。

1.4 观察指标 ①统计对比两组术后24h出血量。②统计对比两组治疗24h后血红蛋白水平,取患者静脉血5ml,采用氰化高铁法检测。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出血量 两组术后24h出血量对比,观察组(417.59±62.08)ml低于对照组(651±72.39)ml(P<0.05)。

2.2 血红蛋白水平 治疗24h后,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为(98.74±10.38)g/L,高于对照组(86.27±8.45)g/L(P<0.05)。

3 讨论

马娜等[2]研究表明,Bakri止血球囊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产后出血效果确切,能迅速止血。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能降低患者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胞质钙离子(Ca2+)浓度,加大宫内压力,收缩子宫平滑肌,促使宫腔血窦、血管闭合,从而达到止血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24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24h后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Bakri球囊联合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能迅速提高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有效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量。分析原因在于:缩宫素能高亲和力地结合缩宫素受体,增加子宫张力、频率,加强子宫收缩,从而减少患者术后出血量;Bakri球囊能根据宫腔大小调整体积,并在子宫内产生压力,减少子宫血流,发挥止血效果,还能刺激子宫产生内源性前列腺素,诱导宫缩;且能避免缩宫素对子宫下段出血止血效果欠佳的劣势,直接作用于剥离面,有利于快速减少出血。

综上所述,Bakri球囊联合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24h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丁三醇宫素宫腔
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粘连切除术后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分析
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缩宫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缩宫素在胎盘早剥产后大出血中的治疗效果
胎盘早剥产后大出血应用垂体后叶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的临床分析
超声宫腔水造影对宫腔粘连的评估分析
宫腔粘连你知道多少
缩宫素配合米索前列醇片在产后宫缩乏力减少产后出血的临床评价
分娩镇痛联合微泵静注缩宫素的临床效果观察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孕产妇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探讨
超声宫腔水造影在宫腔病变中的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