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筋经理论指导下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运用

2020-12-26张彧婧郑世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期
关键词:经筋刀口棘突

张彧婧,郑世江

(1.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 太原;2.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 引言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颈部的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产生椎间盘突出或者膨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等退行性改变,从而刺激或压迫到椎动脉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正常人体颈椎稳定性由两大部分组成[2]:一是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椎间盘和与之相连接的韧带结构,维持静力性平衡;二是外源性稳定,主要为附着于颈椎的颈部肌肉,维持动力性平衡。经筋的作用是产生姿势和运动维系椎体,并使锥体处于合适稳定的位置,属外源性稳定因素。内源性稳定是颈椎稳定的基础,外源性稳定是颈椎稳定的前提。

十二经筋约束骨骼,主司运动,外感六淫、脏腑气血失调、饮食偏嗜、七情损伤、积累劳损、损伤等病因导致津液凝聚而为沫(《灵枢周痹》),并进而产生不可逆的“津液”、“涩渗”(《灵枢百病始生》)。“津液”、“涩渗”积累日久则可形成中医学的“横络”(《灵枢刺节真邪》:“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横络”一般认为是已机械化的纤维组织,也就是筋结点经过长期、反复的劳损,形成的条索、结节及粘连,甚至包括钙化了的骨性赘生物。横络卡压穿行于经筋中的经脉,阻碍经脉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津液不行,气血不行则会出现疼痛,经筋失于经脉中气血的濡养则会导致结筋病灶点的产生,以及经筋损伤的进一步加剧;津液不行在造成肿胀的同时亦会加剧“聚沫”、“涩渗”的产生。从经筋的分布可以看到,手三阴经、足三阳经都分别经过颈项部,手三阴经虽不直接通过颈项部,但其路线均出相应指端而交于背侧的手三阴经,间接与颈项发生联系。当经筋损伤时,即局部关节、韧带、肌肉、肌腱等损伤,产生“横络”,造成“筋出槽,骨错缝”,并累及压迫到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痉挛[3],从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是产生眩晕症状的关键病机,经筋病变是病因。

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针刀可以松解颈部软组织、解除颈部局部粘连挛缩、缓解局部异常高应力,以达到改善颈部局部血液循环及代谢、促进炎性物质吸收、消除颈部肌肉紧张,恢复颈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的作用,来解除对交感神经、椎动脉的刺激或压迫,达到有效改善脑部供血的[5],增加大脑血量[6]。另外,针刀切割损伤、愈合中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网,可以使病变部位迅速得到血氧供应,使病灶部位组织器官功能很快得到修复[7],对体内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具有调整效应,从而恢复人体生理平衡。

1 病例资料

刘某,女,37 岁,于2019 年8 月7 日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骨关节科门诊。主诉:眩晕恶心3 月余。现病史:3 月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眩晕、恶心,休息后稍有缓解,劳累后或转头时加重。曾口服中药对症治疗,效果一般。近一周患者自觉眩晕症状加重,休息后不缓解。查体:旋颈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枢椎、C3 棘突压痛(+),肩胛岗处上斜方肌压痛(+)。辅助检查:颈椎正侧位片、前屈后伸侧位片、左右斜位片: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既往体健。否认家族遗传史。问诊及检查后,亦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参照2008 年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订的颈椎病的诊断标准,该患者诊断为“颈椎病”,分型为“椎动脉型”。

2 治疗方法

给患者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上下项线之间,主要是在上位颈椎的后关节突、棘突等部位。在经筋“以痛为腧”、“以灶为腧”的治疗原则指导下,结合患者病情,在以下几处进行针刀治疗。

(1)患者体位选择:俯卧位,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胸下垫枕头,颈部前屈,将颈部头发挽起充分暴露颈肩部。医者坐于患者一侧,调节座椅高度到合适位置。

(2)消毒:安尔碘常规消毒颈肩部皮肤,医者洗手、带无菌手套。

(3)选择汉章牌一次性4 号针刀,选择进针点,进行操作。

进针点及操作手法:

第一疗程进针点选择主要以颈部为主:

①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止点,枕外隆凸旁开2cm 再向下(2.5±0.5)cm 的范围两处: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刀体与项下部皮肤约成30°角、与枕骨下项线骨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骨面,纵行疏通剥离,对刀下发紧、有明显软组织病变者,可将刀口线掉转90°,纵切2-3 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②乳突下1-2cm 处,寰椎横突处,头上斜肌、头下斜肌起点处,即寰椎后结节处: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刀体与项下部皮肤约成90°角,快速刺入皮肤,直达骨面,纵行疏通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③头后大直肌与头下斜肌起点,C2 棘突上: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刀体与C2 棘突骨缘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C2 棘突骨缘骨面或稍浅,行纵行纵切疏通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④C3-C4 棘突间处:刀口线和脊柱纵轴平行,深度1cm 左右,当刀下感到坚韧,患者诉有酸感时,即为病变部位,先纵行剥离1-2 下,再将针体倾斜和脊柱纵轴成30°角,在棘突的上缘,沿棘突矢状面纵行剥离1-2 下,出刀。

⑤C3-C4 棘突间左右旁开(2.0±0.5)cm 范围内即关节突关节两处: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关节突骨面垂直,快速刺入皮下,直达颈椎关节突关节或稍浅,纵行纵切或横行纵切疏通剥离,切开1-2 刀即可。

⑥C7 棘突间处: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刀体与C7 棘突间骨缘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C7 棘突骨缘骨面或稍浅,行纵行纵切疏通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第二疗程进针点以上项线、肩部为主:

①肩胛岗上部上斜方肌处:刀口线与冠状面平行,刀体与皮肤约成90°角,垂直快速刺入皮肤,不宜过深,刺时可用另一只手稍提捏起上斜方肌,无需疏通剥离。

②上项线斜方肌起点处:刀口线与失状面平行,刀体与上项线骨面向上约成60°角,快速刺入皮肤,直达骨面,纵行疏通剥离2-3刀后出刀。

③上项线头半棘肌起点处:刀口线与失状面平行,刀体与上项线骨面向上约成90°角,快速刺入皮肤,直达骨面,纵行疏通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④上项线头夹肌、胸锁乳突肌起点处:刀口线与失状面平行,刀体与上项线骨面向上约成90°角,快速刺入皮肤,直达骨面,纵行疏通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出针后处理:操作完成后,出针刀,用棉签压迫针孔直至不出血。嘱患者休息半小时观察病情,嘱患者24 小时内进针点不可碰水。

一周治疗2 次,2 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治疗结果:一疗程治疗后患者自述眩晕消失,但转头时偶感眩晕,患者自诉肩部、颈部压痛明显,查体:颈部、肩部压痛阳性,旋颈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二疗程结束后患者自诉无明显不适,查体:颈部、肩部压痛(-),旋颈试验阴性(-),压头试验弱阳性(+-)。1 月后随访,患者诉眩晕未复发。

3 体会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中医中属于“眩晕”范畴,患者主要表现为平时眩晕、头痛,转头时眩晕加重,严重者甚至猝倒,这种转头时突发的眩晕、猝倒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的生活、工作。足太阳膀胱筋经、足少阳胆经筋经为颈后部主要筋经,对于维持正常颈部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以此两条筋经循行部位为主要治疗点,经筋“以痛为腧”、“以灶为腧”的治疗原则,通过针刀松解局部筋经,达到疏通筋经气血的作用,使“清阳升,浊阴降”,则眩晕得以缓解。

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是维持颈部运动的重要肌群,头后大直肌呈三角形,起自枢椎棘突,止于下项线的外侧部,呈三角形;头后小直肌也呈三角形,相对头后大直肌小,起于寰椎后结节,止于下项线的内侧部,作用均是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头上斜肌起于寰椎横突,止于下项线上方的骨面,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对侧并向同侧屈曲,两侧收缩使头后仰;头下斜肌起于枢椎棘突,止于寰椎横突,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并屈曲,两侧收缩使头后仰。本病例中,第一疗程选取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止点,枕外隆凸旁开2cm 再向下(2.5±0.5)cm 的范围两处、乳突下1-2cm 处,寰椎横突处,头上斜肌、头下斜肌起点处,即寰椎后结节处、头后大直肌与头下斜肌起点,即C2 棘突上、C3-C4 棘突间处、C3-C4 棘突间左右旁开(2.0±0.5)cm 范围内即关节突关节两处、C7 棘突间处,主要是松解这些直接附着在颈椎上、深层的、与颈椎运动有直接关系的肌肉,通过切割手法,减轻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

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主要不适症状主要为颈肩部压痛明显,眩晕好转,所以第二疗程选择上项线、肩部为进针点,上项线即枕外隆凸与乳突之间的弧形向上的连线,是斜方肌、头半棘肌、头夹肌、胸锁乳突肌起点或者止点处。斜方肌起于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全部胸椎棘突,止于锁骨外1/3,肩峰、肩胛岗,作用是拉肩胛骨向中线靠拢,上斜方肌的作用主要是提肩胛骨,下斜方肌的作用主要是降肩胛骨。头半棘肌止于枕骨,起于颈4-7 的关节突、胸1-6 的横突,双侧收缩可以使颈部后伸,也可以控制向收缩侧的屈曲;头夹肌止于乳突即上项线外侧1/3 下方部分,双侧收缩可以使头颈伸直,单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侧曲与回旋;胸锁乳突肌止于乳突外侧、上项线外侧1/3 处,双侧收缩颈部后伸,单侧收缩转向对侧。在第一疗程松解颈深部肌肉时,小针刀在到达治疗位点之前其实刺到了这些肌肉,在第二疗程从上项线处松解这些肌肉,加大了松解力度,可以起到巩固第一疗程的作用。

通过针刀的松解,有效改善了颈部肌肉的痉挛,从而缓解颈椎对椎动脉的压迫,有效改善了椎基底动脉的血供。患者在第一疗程治疗后患者自述眩晕消失,但转头时偶感眩晕,自觉肩部、颈部压痛明显,所以在第二疗程,将治疗的重点放在改善颈、肩压痛症状,在治疗后效果明显。

虽然针刀治疗进针点选取少,看似简单,但是对医者本身操作技术要求严格,需要医者熟悉颈部解剖,并且能熟练运用针刀治疗。颈部组织复杂,动脉、神经位置浅薄,肌肉相对薄弱,若医者不熟悉颈部解剖,在治疗时且不论效果好与差,若刺到颈部动脉、神经,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猜你喜欢

经筋刀口棘突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梁清华教授扩肛法治疗肛肠经筋病经验探析
棘突记忆合金内固定装置生物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健康成人胸椎棘突偏歪的X线研究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搓腰
——壮肾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没有“刀口”的神经内镜技术
影响冷冲压模具跳屑因素分析
中药外敷治疗手术病人刀口脂肪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