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大开发对西北地区金融发展稳定影响研究

2020-12-23罗小伟

西部金融 2020年7期
关键词:金融稳定西北地区金融发展

罗小伟

摘   要:本文在对已有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稳定影响的文献加以述评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地区经济金融运行基本状况,从宏观经济、金融机构和金融生态环境等三方面构建西北地区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西北地区金融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评估,认为西北地区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建议通过深化区域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完善区域金融协调机制以及加快推进地区金融生态建设等措施,夯实地区金融稳定运营基础并提升区域金融整体竞争力与风险管控能力,进而保障西北地区金融持续平稳发展。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西北地区;金融发展;金融稳定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20(7)-0016-11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也是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活則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西部大开发实施20年来,全国性、股份制、地方、外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纷纷入驻西部省会及其他城市,为西部地区各类企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并通过持续加大对西部地区有效信贷投放,着力优化西部地区融资结构,积极改进和完善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庞大的资金支持和稳定宽松的环境。同时,长期稳定的金融环境和日益提升的金融服务保障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

关于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影响作用,我国学者从多视角、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孔阳等(2018)通过双重差分法估计了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净效应,发现西部大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外商投资水平普遍提升,由此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提高了4.66个百分点;而刘雪燕等(2018)从居民收入差距视角评估了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效果,发现西部大开发区域政策有效缩小了西部地区企业间工资收入差距,并且显著促进了西部地区国企和民企员工工资的提升,进而有效缓解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扩大。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初衷是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此未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应坚持以“三农”为本、以“东西协调”为契机,以“脱贫”为重,以“产业”为基,以“教育”为根,积极探索推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及“城乡融合”新路径(吴丰华和李宇瑛,2019)。新时代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将赋予西部大开发新的历史使命与新的发展活力。白永秀和何昊(2019)基于西部自身发展、西部各省市发展和东西部地区差距3方面视角对西部大开发20年成效进行回顾总结,指出当前西部大开发处于大可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西部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应通过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精准扶贫开发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举措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邵传林和云锋(2019)实证检验发现,20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平均高出东中部地区1.8-2.2个百分点。另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创新力、市场化、开放度对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构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霍强,2019)。总体看来,西部大开发显著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当前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方向单一、外商投资与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茹少峰,2019)。因此,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应在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基础上,注重同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相配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改善地区营商软环境,坚持走开放、创新、绿色发展道路。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地区经济金融运行状况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地区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持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及重点领域开工建设,并通过定向贷款、转移支付、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有力地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1.经济总量保持平稳增长,金融业增加值持续提升

1999-2019年期间,西北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倾斜以及中央财政资金定向扶持下,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经济社会各项指标均得到持续快速提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999年的4216.09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54823.01亿元,占全国比重由4.66%上升至5.53%。另外,地区GDP增长率在前10年(2000-2009)一直保持持续上升趋势,而自2010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等影响出现了回落之势,但增速总体上仍处于全国前列。同时,在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增长的带动下,西北地区金融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173.88亿元快速增长至2019年的4199.77亿元,在全国金融业占比也由1999年的4.56%提高至2019年的5.45%。

2.三大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年里,西北地区的三大产业结构也呈不断优化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805.03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5405.01亿元,但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由19.09%下降至9.86%;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1709.83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22383.12亿元,而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由40.55%微升至40.83%;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1701.23亿元大幅增长至2019年27034.88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由40.35%提高至49.31%。

从图3可以看出,西北地区三大产业结构伴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行而持续优化,特别是近5年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下,西北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坚定摒弃原有粗放式增长模式,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与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3.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经济需求增长强劲

20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推进,西北地区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由1999年的1715.2亿增长至2019年的49167.24亿元,扩大了27.67倍,增速也一直处在全国前列。

此外,西北地区城乡居民消费也呈现同步增长态势。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9年的1393.9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8525.80亿元。同时,在我国成功加入WTO和“一带一路”政策助推下,西北地区对外经济贸易总额长期呈高速增长趋势。从图6可以看出,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西北地区进出口总额在2009年和2016年里出现过一定幅度的波动,但整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和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西北地区的对外经济贸易必将迎来一番新天地。

4.地方财政收支稳步增长,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就保持稳步增长势头,西部大开发实施后更是明显提速,并于2019年增长至5420.89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占比也在逐年提升,并且年均增速约10%。另外,财政支出积极向民生转移。如2017年,西北地区用于脱贫攻坚的财政专项扶持基金就高达397亿元,从而有效地改善了西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农村的教育、医疗、饮水、搬迁以及养老等民生问题。

综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年,西北地区区域经济稳步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加速完善,民生保障得到有效改善,进而为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和金融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地区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1.银行业资产质量稳步改善,经营稳健性明显提升,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北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与宏观调控要求,在积极追求企业增效的同时,不断强化风险管理。在这20年里,西北地區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稳步增长,机构类型不断丰富完善;各项存贷款余额快速提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机构资产质量稳步改善,经营稳健性明显增强。

(1)资产规模稳步增长,机构类型不断丰富完善。由表1可以发现,自2005年以来,西北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19年末,西北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合计136649.00亿元。另外,伴随着我国金融机构改革加速推进以及入世时承诺的金融业最晚对外开放期限到来,大批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外地城(农)商行以及村镇银行在西北地区设立经营机构或营业网点,西北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也更加完善和健全。这不仅为西北地区金融市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是有效提升了西北地区银行业体系的整体竞争力。

(2)各项存贷款余额快速提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2003-2019年,西北地区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快速提升,不仅较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同时也为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截至2019年末,西北五省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0078.89亿元,较2003年增加了8.16倍,其中最高增速达27.39%;各项贷款余额为89658.14亿元,较2003年增加了9.20倍,其中最高增速为36.09%。同时,在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指引下,西北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积极向实体经济倾斜,大力支持民生改善工程与精准扶贫攻坚项目,进而有效地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2.证券期货业体量规模显著增加,业务范围不断延伸,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升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年来,西北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提升,除了政府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证券期货行业的直接融资功能也不容忽视,尤其是2010年以来国家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不断提升直接融资占比,西北五省区证券期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大量的证券期货机构纷纷进驻西部地区,这也为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

(1)证券期货交易量大幅提升,业务范围不断延伸。从表2可以看出,西北地区证券市场年累计代理交易额由2000年的5007.39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133226.04亿元,增长了25.61倍。特别是2015年,受牛市行情影响,年累计代理交易额高达166746.91亿元,较2000年增长了3230.00%。同样,期货市场年累计代理交易额大幅增长,其中2018年较2008就增长了近11倍,而最高的2015年累计代理交易额为2008年的20倍左右。同时,证券期货机构的产品品种与业务范围不断延伸衍化,而产品业务的不断创新,不仅实现了证券机构盈利水平的大幅提升,并且大量新推出的产品有效实现了对原有产品或业务的风险对冲,从而较好地烫平金融市场的波动,整个市场的稳定性随之提升。

(2)上市公司经营持续向好,但整体仍处于相对落后地位。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及规模加速增长。从2000年至2019年,西北地区上市公司数量从60家上升至167家,并且上市公司的营收水平以及利润率更是连年提升。但是,较之东部地区甚至全国上市企业平均水平,无论数量还是竞争力上仍处于落后地位与弱势水平,且一些省份近期拟上市企业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这可能与该省份优势产业在同资本市场对接上存在各种不通畅存在直接关联。当然,从纵向时间维度来看,经过20年的资本市场多层次改革,西北地区挂牌上市公司的直接融资规模和强度明显得到提升,这又进一步促进西北地区证券市场的发展与稳定。

(3)外部环境更加复杂,防风险压力有所提高。这20年中,西北地区证券期货市场不断发展完善,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但是,西北地区各证券机构的主盈利模式总体上较为单一,业务发展仍以粗放式为主,各类产品嵌套层级过多。同时,世界经济仍处在缓慢复苏期,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证券期货行业的风险防范压力也随之提高。

3.保险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保险深度和密度显著提高,保险偿付能力有效改善

作为现代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保险业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分散风险、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功能,并为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风险管理和“安全网”作用,因此各国政府在保险业发展上都不遗余力。西部大开发20年来,西北地区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完善,保险机构数量和规模均大幅增长,各机构经营能力也显著提高。

(1)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保险深度和密度显著提升。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地区保险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保费收入更是呈级数式增长(如图9所示)。其中,2019年西北地区的全年保费收入高达2427.92亿元,较2000年增加了2339.29亿元,增长了26倍之多。同时,西北地区的保险机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均有了显著的提升(见表3和表4),保险机构的社会保障和经济服务功能明显增强,进而为西部大开发不断推进提供卓有成效地支持。

(2)赔付补偿支出加速增长,防灾防损能力显著增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加大了对西北地区的基础项目建设投入以及西部各省的农业、畜牧业、旅游业、能源矿产资源行业重点项目扶持力度,这也为西北地区的保险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尤其是农业险、企财险、意外险等保险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另外,随着国家医疗体系、养老体系的不断完善,近些年西北地区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参保人数以及保险金额更是大幅增加,这也促进了西北地区保险赔付款支出加速增长。其中,2019年西北地区全部保险机构保险赔付款支出合计787.59亿元,较2000年增长了763.73亿元,并且增长额度和速率均呈加速之势。

(3)外部不确定性加剧,机构改革有待提速。受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影响,自2017年以来西北地区保险行业发展速度大幅放缓,风险抵抗能力也有所下降,加之金融行业整体风险明显提升,导致部分险种和机构风险时有显现。同时,随着保险机构数量的快速增加,同业竞争日趋激烈,进而导致大量的中小保险机构经营较难。此外,由于前期过快增长,许多保险机构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在保险产品推荐以及宣传上存在一定的误导性,导致很多人對保险产品以及保险公司颇有微词,部分省份出现退保率大幅上升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保险机构现代公司治理改革,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及其人员经营行为,维护保险市场正常秩序。

三、西北地区金融稳定评价

(一)西北地区金融稳定指标体系构建

本部分将按照科学性、全面性和实用性原则,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政策的指导性原则,在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金融稳定评估指标体系(FSI)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所建立的金融稳定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从西北地区经济金融的发展实际出发,综合构建出西北地区金融稳定评估指标体系,旨在通过定量分析整体把握西部大开发20年中西北地区金融稳定状态及其变化趋势。

本文从宏观经济、金融机构和金融生态环境等三个方面选取13个二级指标及30个三级指标来构建西北地区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西北地区总体金融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估。各级指标详细情况如表5所示。运用主层次分析法,通过制定调查问卷以及咨询相关领域专家得出相关权重,并在进行标准化处理后,估算出西北地区西部大开发期间区域金融稳定综合评价得分。其中,具体综合评价得分模型设定为:

CES=f(MACE,FINS,FECO)

CES代表金融稳定综合评价得分,MACE代表宏观经济环境,FINS代表金融机构方面情况,FECO代表金融生态环境。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w表示各项指标的权重,权重的具体设置参见郑爽(2015)。

(二)西北地区金融稳定定性与定量评估

首先,对西北地区总体金融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估,并分析其波动原因。其中,所使用数据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地方银保监局网站、Wind数据库以及已有相关文献资料中获取并加以整理所得。考虑到数据连续性与可得性,本部分实证数据为西北地区2008年至2019年省级总量数据,其中部分省份个别数据出现缺失,将通过对前后年份数据做移动平均式平滑处理得到。存贷款比率、证券化率亦分别通过各项贷款月末平均余额/各项存款月末平均余额、上市公司总市值/GDP总量换算得到,法制环境调查综合评分也根据之前各年《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相关数据整理得到。然后运用主层次分析法,通过制定调查问卷以及咨询相关领域专家得出相关权重,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出西北地区2008-2019年区域金融稳定综合评价得分。总体评分百分化处理以后,最终得到图11的数据结果:

由图11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3年,西北地区整体金融稳定状况逐年改善,2014年其稳定性发生较大程度下降,至2016年末阶段性恢复后,2017、2018年有所下滑。这是宏观经济、金融体系、金融生态环境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单方面指标来看,宏观经济稳定性自2008年起逐年优化,但是由于受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14年“4万亿”投资刺激以及近三年国内监管政策趋严且世界经济复苏不明朗等因素影响,宏观经济稳定性略有波动。此外,西北地区各省份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部分省份经济转型升级困难,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对西北地区整体宏观经济评价有负面影响。金融体系稳定性虽部分年份略有下降,但在各级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不断努力下呈现出总体优化趋势。西部地区金融业稳定性出现波动的原因,主要同当年实体经济下滑、企业运营波动、个别企业违规行为暴露、银行坏账率增加、资本市场不稳定导致证券市场走弱以及保险市场退保率增加、营收下降等原因综合叠加相关。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得益于金融管理体制的改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趋严以及现代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普及推动了金融稳定性逐年递增;但考虑到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全,各地金融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以及风险事前预警机制不完善等因素,西北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综上,西北地区的金融稳定性整体较好,但基于金融稳定对整体西北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各级地方政府还需在各方面持续发力、重点突破,进而推动西北地区金融稳定再上新台阶。

为了对西北地区各省金融稳定情况有更加明晰的了解,本文在上述统计分析基础上,仍然依据上述金融稳定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陕、甘、宁、青、新五省区2008年和2019年金融稳定得分进行估算排名,并通过省份排名和分析主要影響因素,对西北地区及各省的金融稳定进行更加全面解析。经测算得到以下结果:

从表7可以看出,2019年同2008年相比,陕西与新疆均位于西北地区金融稳定排名的前两位,而青海、甘肃和宁夏三省的排名有所变动。定量分析发现,2019年除宁夏外其余4省的得分较2008年略有下降,这与西北地区历年总体金融稳定分值基本相匹配。如果再将各省该年分值排名前五的二级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则能得到以下三方面结论:第一,西部大开发20年西北地区各省金融稳定性综合评价得分中,除甘肃省2019年由于银行业坏账率较高导致分值低于宏观经济指标外,其余4省份金融机构得分一直高于宏观经济与金融生态环境;第二,2019年陕西、青海、宁夏、甘肃4省的证券业得分排名比2008年均有所上升,原因可能为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西北地区的市场开放度逐步增强,资本市场建设稳步推进,这4个省份证券公司业务发展良好,营收总体向好,上市公司运行总体平稳;第三,与2008年相比,西北五省信用环境建设评分排名均显著提升,这主要受益于西部大开发实施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这不仅加快了西北地区金融业开放步伐更是对西北地区法治、服务、信用环境提出更高要求。综上,西北地区各省份金融稳定排名相对稳定,金融风险总体可控。

四、政策建议

回顾西部大开发20年,西北地区在西部大开发各项政策的引导下锐意进取,努力补齐短板,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特色,总体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产业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同时,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与宏观调控要求,努力追求企业增效的同时不断强化风险管理,促进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稳步增长、各项存贷款余额快速提升,机构资产质量稳步改善,经营稳健性显著增强;证券期货等资本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市场融资渠道加速拓宽,证券期货交易量日趋活跃,各类风险和隐患及时得到化解,资本市场整体运行平稳;保险业市场不断发展完善,保险机构数量和规模均大幅增长,各机构经营能力显著增强。新时代下大开放、大保护及高质量发展对西北地区金融发展稳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西北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按照《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部署,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明确区域发展着力点,剖析各地区发展短板和问题产生原因,创新区域政策,提高区域发展导向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二是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发展潜力,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达成各区域合理分工和统筹协调发展。三是政府在财政、投资、土地、环境、人口等政策上还需做好统筹规划和因地制宜,提高政策支持的区域化和针对性,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抓住战略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夯实金融稳定运营基础。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利用教育优势、人才引进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引进新型产业,改造原有传统落后行业,丰富区域市场主体活力,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巩固西北地区原有优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应。三是通过科技手段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实现传统与现代手段的有机融合,以提升整体产业运作效率,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增添持久动力并夯实金融稳定运营基础。

3.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提升区域金融整体竞争力。一是将金融产业发展列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扩大金融开放,大力发展民营银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境外金融机构,不断提升区域金融机构类型多样化。二是加大金融特色创新,如开展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产业精准扶贫金融项目试点等,为地区特色金融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加快区域金融间开放性和联动性,激活区域资本市场,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积极扶持区域内优质企业上市。

4.完善区域金融协调机制,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提升信息交流效率,促进地区间、各金融机构间以及金融业与其他行业间的信息互通。坚持从大局出发,从内部管理、人才培养、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升自身风险防范水平,努力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快速响应,事后妥善处理,进而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5.加快推进地区金融生态建设,保障区域金融长期平稳发展。金融生态建设是整个宏观调控的顶层设计,是协调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等多部门利益群体的最大公约数。西北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应继续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规则约束和契约执行,建立契合各利益群体诉求且兼顾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金融生态长效发展模式,并从金融法制环境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管理、金融行业同业自律以及与企业合作、市场化金融违约处置机制等方面出发,加快推进西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白永秀,何昊.西部大开发20年:历史回顾、实施成效与发展对策[J].人文杂志, 2019,(11):52-62.

[2]何树红,武剑,闫希辉.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金融生态的改善[J].经济问题探索,2007,(6):174-177.

[3]霍强,韩博.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式识别及演化规律——基于西部大开发以来12个西部省份数据的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9,(1):102-106.

[4]孔阳,何伟军,覃朝晖,谭江涛.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净效应评估[J].统计与决策, 2018,(24):91-95.

[5]刘雪燕,季永宝,刘廷华.区域政策对企业间工资差距的影响——以西部大开发政策为例[J].上海经济,2018,(5):54-70.

[6]罗玉冰.充分发挥基层央行区域调控职能,进一步深化甘肃金融生态建设[J].甘肃金融, 2014,(1):9-12.

[7]倪国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8]蒲师齐,于恩锋.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差异性分析——基于四川五个市的面板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17,(9):14-17.

[9]茹少峰,周子锴.西部大开发20 年的政策净效应与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检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8(4):63-75.

[10]邵传林,云锋.制度质量与区域经济政策绩效——基于西部大开发的准自然实验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9,(1):17-22.

[11]沈蕾.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12]吴丰华,李宇瑛. 西部大开发20年城乡关系的历史进程与发展成效[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6):60-77.

[13]张煦.浅析西部的贫困与生态问题[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2.

[14]郑爽.我国金融稳定性指标体系构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15]周海欧,肖茜.我国金融稳定测度与因素分析(1994-2013)——基于“表现”和“能力”综合评价的视角[J].当代财经, 2015,(1):43-54.

[16]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2020)[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校对:罗慧媛

猜你喜欢

金融稳定西北地区金融发展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西北地区投资环境评价分析
寒露
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转移功能综述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提升西北地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研究
经济开放度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冲击的对策探讨
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