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视角下语篇教学的样例效应研究

2020-12-23孙莹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5期
关键词:模因论

孙莹

[摘 要]在语言教学领域,模因论的应用主要是语言知识模因在学生中的内化、自动化与表达,从而形成知识循环和传播的教学环境。而样例效应的教学理念是通过提供准确的范式,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从而高效地从图式中提取信息,以触类旁通、灵活运用。通过样例教学,将分类整合的语篇知识作为典型案例,以模因传播的方式在英语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二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篇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模因论;样例效应;语篇能力

[作者简介]孙 莹(1994—),女,河南开封人,教育硕士,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教师,助教,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5-0-04[收稿日期] 2020-05-25

一、引言

语篇能力反映了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结构、意义的水平,这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尤为重要。然而,在强调语言范式的传统语言教学中,学生的语篇能力培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随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课堂教学和教育研究对学生理解语篇、应用语篇的能力日渐重视。在模因论的指导下,将特定的语篇知识作为样例,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相互传达和分享,从而形成优化的语言知识模因传播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篇能力。本研究综合了定性与定量实验,分析测试成绩和访谈结果,验证了样例教学与模因论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和学习动机,培养高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二、研究背景

模因论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牛津大学教授Richard Dawkins提出,类似于基因,人类通过主动地模仿学习模因这一信息载体,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衍生。[1]后来Blackmore、Distin、何自然等诸多学者对此概念进行研究、发展。语言模因论应运而生,模因作为语言的复制因子,首先要符合文化语境和人的本质天性、引人共鸣;并且要便于储存、易于传播和加工;还要有合适的吸收者和学习者。[2]语言知识作为一种模因,将输入和输出紧密地联系起来,即学生能动的顺应、内化、表达等过程也是传达语言模因的一种形式。当前,模因论在翻译、新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研究较多。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可理解输入,学生通过同化、记忆,语言模因逐渐发展、变异,最终成为学生认知体系中的知识技能。不管是陈述性还是程序性知識,接受性或是产出性技能,都是符合语言规律和自然规则的,各种模因相互竞争,适者生存,强势模因更易于人们接受、留存、表达和传播。

样例效应是认知负荷理论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推衍规则之一,其原理基础包括图式理论、语境理论等。认知负荷理论是澳大利亚著名心理学家John Sweller提出的,主张人的工作记忆量和认知资源是有限的。该理论最初主要运用于心理学领域,后来在教学方面发展起来。学习者在处理外界信息时,可以通过图式构建等方式,减少记忆加工所需的认知单元数量。[3]样例效应就是从中推出的一项教学理论,即学习者通过既定的样例学习,有助于他们减少后续学习认知的工作量。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样例效应已被证明有利于学生简化学习过程,有助于缓解学习者的认知负荷。通过刺激长时记忆,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效率。通过样例教学,学生分配认知资源的方式有所不同,从而减少其当前与目标水平的差异。[4]另外,这种教学方法在其他学科的作用也有验证。有实证研究表明,合理的有解样例效应有利于学生构建图式,提高数学学业成绩。[5]在课堂上运用样例教学法,首先要合理规划问题,提供正确标准的范式和样例解析,促进学生迁移技能的发展,使其内化知识规则并举一反三。

语篇能力是指在结构和意义上整体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语篇能力的概念源于Hymes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四个子范畴。后来Canale和Swain提出,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也属于交际能力的一种,并强调其在语境中的功能意义。[6]衔接与连贯是语篇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制约了语言在形式和意义上的推进,也可以作为衡量学生语篇能力的维度之一。[7]传统英语教学重语言形式、词汇语法,对学生的语篇能力考虑较少。近年来,学者对语篇能力的构成因素、培养方法、实际操作、测量工具都有所研究。作为教师,应深谙语篇能力在英语学科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教学方法的革新和教学内容的侧重,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和感知语篇的技能。

三、模因论与样例效应的结合

英语教学本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途径,而学生的相互交流、产出也是分享语言模因的方式。在语言课堂上,当模因的表征形式顺应学习者的心理趋向时,就会通过学生头脑本身逻辑思维的重组、加工,进而根据新的语境再创造,这样就将语言文化作为信息单位传播下去。这一过程正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阐述的“观察学习”,即学习者吸收知识信息时要通过注意知识、保持记忆、再现技能到产出动机这一系列的程序。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教师将样例教学法与模因论相结合,以适合学生理解的实例化语言知识作为基础模因,比如一些语篇标记语、衔接连贯知识等,进行范例教学,学生通过贮存内化、信息表征和输出表达,将目标知识并入认知系统和长时记忆中。

模因论和样例教学的内在结合点在于模因的本质和样例的选取。模因的生长周期周而复始,其传播受外界因素和自身条件所制约,如符号性质、宿主特点、语境氛围等。相对强势的模因更利于学生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比如复合语块、分类知识更利于学习和吸收。学生通过背诵、复述等方式将作为样例的语言模因反复强化,从而掌握并留存下来。[8]样例的选取标准也会影响教学效果。作为案例的知识要典型、清晰,保证学生能够理解、运用、触类旁通。在本研究中,教师将分类整合的语篇知识作为样例和基本模因,在降低学生认知负荷的条件下,促进其英语学习的有效输入和加工输出,营造良好的样例运用条件和模因传播环境。

四、研究过程

本实验以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的两个2018级英语专业本科平行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的学生专业相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差异较小,初始水平相似,班级人数、年龄、性别比例也相差不大,可以作为被试进行研究。在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间,研究者作为写作课程任课教师,在实验组的课堂中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样例融入关于语篇知识的教学内容。而控制组的班级作为对照,进行日常普通的写作语篇教学。研究者在实验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后测,该课程的期末考试试题侧重学生语篇能力的考察,六大题型分布为:适当词语选择、修辞判断、非连贯/衔接句子修改、句型判断、段落及文章撰写。实验采用等值组后测设计,将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成绩进行对比,其差异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本研究的有效性。

在实验期间,教师主要通过写作文本的语篇知识进行分类和讲解,将典型的文本作为案例供学生分析、仿写、再创造。为了强化学生对语篇的认知,对于样例篇章中的知识点给予重点强调。比如文中的指示语、替代语、连接词、省略、搭配等都是语言结构连贯的表征。另外,句子间、段落间的语义相关和连贯也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生在学习精选的样例文本过程中,吸收、理解、内化再到表达和分享,是语言知识模因循环传播的阶段。对语篇知识的样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境顺应的能力,案例的制约也降低了母语的负迁移,从而缓解了中式表达的写作情况。在参照样例的情况下,学生从储存库中提取相应的模因,可以减少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是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规律的。在后续学习阶段,学生通过给出的典范去解决新的问题,巩固先前形成的图式,灵活多变、创造应用、表达传播。

课堂上的语用交际也是一种选择性传递模因的方式。写作课上,学生通过写前活动、纲要讨论、作品分享等步骤,可以将所习得的模因进一步传达出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样例的学习,举一反三、将规则自动化,在头脑中加工后输出和传播,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模因循环的学习环境。每个学生学习语言的思维特点不同,比如可以将直接的语篇变得迂回委婉,每个人在转述之后都不同于模因的原版。模因的保真度和固化程度取决于媒介和加工方式,不管是相同意义的基因型传播,还是同形异义的表现型传播,英语课堂上学生的交际都能促成语言目标知识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合适的样例教学与模因的传播模式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在写作课上,在对样例特点分析透彻的情况下,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联想、整合、类比相关语篇知识,进而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其他文本和写作过程中。学生相互讨论、写作分享、反馈总结都是強化模因留存和传播的有效方式。

为了进一步验证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在学期的实验结束后,教师在实验组随机抽取五名学生进行访谈。本研究中主要采用半开放式访谈,教师根据访谈提纲和受访学生的回应进行发问和追问。访谈问题主要是针对英语写作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解读语篇的影响。访谈提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了总体上确定学生在学习方法、效率、兴趣等方面的变化。研究者可以先总体引导学生回顾一下本学期写作课的课堂活动和所学内容,然后根据实际回答再追问补充其他方面。第二个问题是指学生在掌握英语语篇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是否有降低,包括听、说、读、写、译多种综合技能在语篇方面是否有提高。这个问题相对来讲比较抽象,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对于语篇应该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做一些解释说明,比如帮助学生回顾这学期所学的语篇知识。而文本解读过程的认知负荷变化指的是学生是否感觉更轻松、更顺利,可以从认知负荷理论的六个维度(脑力需求、体力需求、时间需求、业绩水平、努力程度、受挫程度)[3]来衡量。第三个问题则是针对本研究的进一步改善做数据上的反馈和支撑。主要是询问学生在现有课程安排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可行的改进意见,以便后续的课程研究和实施。

访谈的提纲如下:(1)本学期的写作课的学习内容和模式对你有哪些帮助?(2)通过语篇知识的学习,你解读文本的过程有什么变化?(3)你对本学期的英语写作课程有什么建议?

五、研究结果

本研究通过SPSS23.0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后测成绩进行组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组统计主要是为了比较两组学生后测成绩平均分和标准差;独立样本T检验主要是为了确定该实验造成的两组学生成绩有较大差异,从而肯定研究假设以及实验的有效性。

从期末成绩的组统计来看,实验组比控制组平均分高出了7.75分,这可以说明本研究的实验教学效果较大。而实验组的标准差比控制组高了2.35分,所以控制组的成绩更集中一些。另一方面,就独立样本T检验的数据来讲,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F值为3.676>0.05,接受原假设,两组别方差齐性,因此所对应的t值是5.055,显著性(双尾)为0.000,小于0.05,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分数有显著差异。另外,该组的Cohen效应量d=t/√(N1×N2)/(N1+N2)=5.055/√19=1.16,属于大效应量,说明统计结论可信度较高,基本上可以认同结论。因此可以得出,本研究中将样例教学和模因论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语篇能力有积极的影响。

就访谈结果而言,学生对实验中的教学效果总体上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据实验组的学生反映,课堂上展示的语篇知识和典型文本强化了他们对语言结构和意义的整体认识,在课堂活动中可以加深印象、相互启发,并能把所学内容运用到其他语篇和其他专业课中。通过学习,学生对语篇中的标记语、典型词、意义指示句更加敏感,因而解读语篇的过程更加轻松和顺利,正确率提高了,学习方法优化了,对专业、学科的自信度和兴趣也就提高了。研究者从认知负荷理论的六个维度进行发问,学生在脑力和时间方面的认知需求和努力程度明显减少,语篇成绩以及受挫程度是要根据具体的阅读语篇难易程度来确定,需要更多的样本测试才能决定。也有学生指出,语篇知识固然重要,但写作中的布局构思、词汇语句等也是必要的基本功,建议在写作课堂上将整体语篇和局部细节联系更紧密一些,从而更好地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另外,有学生希望写作课程能涉及与英语专业四级等应试作文有关的语篇题型、内容和练习,以便下学期进行专四考试,这样更具有实用性。

总体来讲,后测成绩的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成果较为显著,通过有区别的教学方式,实验组的学生语篇能力相对于控制组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可以得出结论,样例教学和模因论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语篇能力有积极的影响。学生的访谈回答也进一步确定了研究结果。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对于语篇的结構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运用和分享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整体的英语技能,使得语篇理解过程更加顺畅、轻松,还激发了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策略。本研究整体上是可以验证原假设的,证实了样例教学和模因论结合的有效性。另外,就实验的实用性来讲,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专四阅读语篇和范例作文作为样例,来讲授语篇知识;或是用应试作文来给学生增加练习的机会,通过教师讲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在习得语篇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应试技巧。这样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大型考试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成就感。

六、结语

实证研究表明,模因论与样例效应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的语篇能力发展。通过有效的样例教学和模因传播环境,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学习案例文本的语篇知识,内化加工、反复强化、表达输出,将目标语言知识的模因纳入认知系统并相互传播,不仅降低了语言学习的认知负荷,还能培养整体感知语篇的能力。样例提供了范式标准,帮助学生顺利学习知识;模因论指导下的课堂制约了学习环境和模式,顺应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将样例教学与模因论的模式共同融入语言教学之中,是引导学生培养学习策略和语篇能力的一项革新的、有效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242.

[2]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38(2):108-114,160.

[3]John Sweller.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Effects on Learning. Cognitive Science[J],1988(2):257-285.

[4]朱晓斌,张积家.自由目标效应与样例效应对学生写作成绩影响[J].心理科学,2005(5):1139-1143.

[5]韩娟.自由目标效应和有解样例效应对不同学绩水平学生各学科成绩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6]Canale,M&Swain,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1-47.

[7]高彦梅.运用LD评估语篇能力[J].外语教学,2003(5):64-68.

[8]高燕方.模因论指导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Study on the Sample Effect of Text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SUN 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 Hui Sanlian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memetics is mainly in the internalization, automation and expression of language knowledge memes among students, thus forming a teaching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circu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The teaching idea of sample effect is to reduce students' cognitive load by providing accurate paradigm, so as to help students to extract information from schema efficiently and flexibly comprehend and utilize it in other fields. Through the sample teaching, the classified and integrated discourse knowledge is taken as a typical case,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s guided by meme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classroom, which is helpful to cultivate students' English discourse ability, learning strategy and learning interest.

Key words: memetics; sample effect; discourse competence

猜你喜欢

模因论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浅谈成语在广告语言中的偏离现象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试论模因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模因论视角下的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