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理想人格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2020-12-23霍明达霍向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5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大学生

霍明达 霍向东

[摘 要]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人格心理学流派众多、角度不同,其很难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人格问题。这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从儒家思想中寻找依据,尤其需要借鉴儒家理想人格的根本内涵和实现途径。从“十六字心传”引出“阳明心学”,明确“知行合一”是克制私欲的途径;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以“修身”为本,提倡反求诸己、为己之学;“致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而“用诚”是儒家独有的,大学生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追求自我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养成健全人格。

[关键词]大学生;儒家思想;人格心理学

[作者简介]霍明达(1998—),男,山东济南人,江苏大学管理学院2017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霍向东(1972—),男,山东垦利人,博士,江苏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钢的物理冶金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5-00-04[收稿日期] 2020-06-15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厚望,他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在即将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年轻的大学生要面临着对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经济和心理等各方面的适应,也许会出现焦虑、自卑、抑郁、虚荣、自我中心等人格缺陷或心理问题。当然,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共同努力。但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健全人格的养成关键要靠自己。大学生只有克服自身存在的人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才能在未来的职场与生活中更好地展现自己。

一、人格心理学和阳明心学

“认识你自己”,是雅典德尔菲神庙(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殿)上的神谕,也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留下的人生箴言。人格是个体在社会生活的适应过程中,对己、对人、对事、对物做出反应时,其自身显示出来的异于他人的独特心理品质。人格心理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通过人格心理学的学习,可以了解自我,理解他人,逐步完善自己,展示人格的力量[1]。

人格心理学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表明:人格教育是有意义的,从发展角度看,学生会慢慢认识到什么是合理健康的人格[2]。《人格心理学》课程教育对于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非常明显,但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则不明显[3]。

人格心理学可以说是心理学大师们对人生哲学的阐述。经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人格特质、认知学派等理论交相辉映,精彩纷呈。然而,人格心理学家的许多理论观点都是他们对人生中所遇到问题的解答和思考,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在“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中,每个盲人描述自己摸到大象的局部特征,各执一词,虽不能说错,但肯定不够全面。并且人格心理学由于不同流派之间阐释的角度、重点不同,甚至有些解释是完全不相容的,因此将所有理论流派整合在一起是不可能的。而大学生由于经验尚浅、涉世未深,很容易出现非此即彼、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现象,因此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人格心理学”,也很难全面认识自己的人格问题。

另外,大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忍受、对抗、逃避等都无能为力,甚至适得其反。尽管心理咨询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其作用是在咨询师引导下的自我疗愈,受限于种种主客观条件。因此人格心理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也难以完全实现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目的。这就需要借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

在《尚书·大禹谟》[4]中记载了舜告诫禹的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说:人心变幻莫测,道心幽微难明,只有精纯专一,诚恳地秉持中正之道。这十六个字被视为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它广大精微,无所不包,不但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人格理论,而且给出了健全人格养成的正确途径。

由“十六字心传”可以看出,由于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心”,而“人心惟危”,当然流派众多,众说纷纭,且难于统一。在“人心”中对治“人心”,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跳出自我的局限,才能认识自我;而只有为道日损,逐渐放下自私自利之心,才可能养成健全的人格。为此,阳明心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阳明心学作为“宋明理学”的又一座高峰,是由明代大儒王阳明创立的。一般认为,阳明心学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

二、致良知三大部分或三个发展阶段[5]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认为所有理都不必向外寻求。例如,孝的理就在心中,不能向父母身上寻个“孝”的理。知道孝就一定做到孝,如果做不到就是因为私欲蒙蔽了,所以不能“知行合一”。“良知”最早是由孟子提出來,“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致良知”的“致”,不仅指寻求达到,而且可以运用实现。

现在年轻的大学生有的很迷茫,面临着不能确定的未来,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面临着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无所适从,没有目标和方向。“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王阳明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并在第二次失利后说出,“世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因为他的志向远大,只是把科举考试只当作一个过程,才不会纠结于个人得失。

王阳明认为,科举和圣人之学并不矛盾,关键是有无立下圣贤之志。科举考试相当于是给皇帝的见面礼,是实现自己抱负的必要条件,相当于一种装饰,但之前必须要先有尧舜之心、圣贤之志,路才不会走偏。否则,不是陷入追求功利的世俗之学,就是走入追求高远的佛老之道。

另外对名利的追求也很难做到“知行合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个人的理想有时会被现实击得粉碎。如果财富和地位成为人人追逐的目标,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绝大部分人的愿望不可能得到满足,因此就会怨天尤人、自艾自怜,或者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与健全人格的目标渐行渐远。

王阳明认为,“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嫉妒、怨恨、自卑、虚荣等人格缺陷和心理问题,都是“人心”,都是“道心之失其正者”。

“大人有私欲之弊便犹小人也,小人无私欲之弊则犹大人也。大人之学便是‘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王阳明讲述了心学要旨,这也给出了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途径。

阳明心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学。王阳明以精金作喻说明,圣人并非以能力大小、成就高低为标准。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去人欲,纯天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是圣人。而德不配位,以小谋大,终究不是误入歧途、必有灾殃,就是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王阳明很小的时候就认识到,“读书做圣人,方为人生第一等事”。那在儒家思想体系内,圣人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三、内圣外王与为己之学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人格理想,它把内在德性的高度圆满与外化事业的伟大成就集于一身。“大同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也是全人类为之奋斗的目标,据说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人人安居乐业,天性纯朴自然,当时一心为公、垂拱而治的统治者被称作“圣人”。这是很有可能的。由于华夏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当时的生产力还不发达,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要具有聪明睿智、大公无私、艰苦奋斗、勤奋执着等优秀品质。例如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尧舜禅让天下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

周公旦是有据可考的历史人物,他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武王伐纣后英年早逝,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治理天下。他夙兴夜寐,殚精竭虑,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管叔、蔡叔散布流言,说周公意图篡位,他有口莫辩,远避他乡。后来成王打开金縢,看到了武王重病时,周公诚心“替死”的祷文,痛哭流涕,才真相大白,尽释前嫌。周公摄政七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因此周公被称作“元圣”,是具备“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代表人物。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力图恢复周初的礼乐制度,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但是无人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后讲学杏坛。孔子被公认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又被称作“素王”。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被后人称作“宗圣”。他在《大学》中表述了“内圣外王”之道。“大学八条目”中“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指“外王”之业,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达到“内圣”的途径,即反求诸己,为己之学。

《大学》[6]中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922年梁启超先生应苏州学界之邀做了一场演讲,开口便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他知道答案一定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他给出的回答:“为的是学做人。”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曾国藩在给家人的书信中写道: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曾文正公是清朝中兴名臣,毛泽东也独服曾文正公:“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曾国藩位极人臣、功高盖世、著书立说,可他并不汲汲于名利,反而认为功名富贵丝毫做不得主。可见成功和幸福都不是从外界学来的,为己学习、提高自己才是正确的途径。

正如曾国藩所说,“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但人们却都孜孜以求,这自然影响到年轻的大学生。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往往陷入思维的虚幻中,比较的假象中,失去依赖的恐惧中。他们大多都想改善现状,但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或者想要出人头地、春风得意、快马轻裘的生活,看起来很美,却又不知怎样实现。因此陷入了迷茫。而社会资源有限,职场关系复杂,一旦遭遇挫折,不是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就是怨天尤人、仇恨社会。出现种种的人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甚至选择轻生。花儿还没绽放就凋落于风雨,真是令人痛心。

人生的苦恼“求不得,怨憎会,恨别离”,在对名利情等外境的执着中永远得不到解脱,更谈不上健全人格的养成。王阳明在《中秋》诗中写道,“我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只有反求诸己,才能得到快乐幸福、圆满解脱。

以修身为本、学会做人就为“外王”之业的实现打下了基础。没学会走怎么能跑呢?“家和万事兴”,大学生将来都要成家立业,夫妻如何相处,怎样处理好小家庭和父母的关系呢?清官难断家务事,家不是说理的地方。发生矛盾还是要反求诸己,不是找自己的错误,而是提高自己的境界,更加全面、包容,用同理心考虑问题。我们只能改变自己,不要试图改变别人,而自己改变了,一切也就跟着发生变化。“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民族历来有家国情怀。每个家庭和睦,自然社会和谐。家务事处理好了,自然可以处理好各方面的關系,具备了从政的能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发展迅速,崭新的行业层出不穷。反求诸己,为己之学,具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金子放在哪儿都会发光。最好的情商不是左右逢源,而是知道目标和方向,并且坚持走下去。

四、致真用诚与自我实现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回答了“做什么人的问题”,他曾这样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真”,“真”字是教育的根本,也是做人的真谛。“致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科学精神的根本、人才培养的目标、人生(或人类)的使命[7]。

孔子因为学生宰予提议把守孝减为一年,骂他“予之不仁也”。现在许多人为宰予翻案,夸赞他有独立思想,勇于挑战封建礼教。他们的理由是,如果现在仍守孝三年,社会都要停止运转了。孔子并不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曾经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礼乐的根本在于仁爱之心。孔子的时代人们安土重迁,丁忧三年寄托哀思,并不会明显影响生活,而现在是不可想象的。守孝只是形式,其根本是仁爱之心。尽孝不在东西多少,时间长短,关键是“真诚”。扪心自问,什么时候都不欺心,不后悔,就接近于“真诚”了。

“真”是一种“惟精惟一”的状态。《金刚经》中讲,“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区别”。在“致真”这一点上儒释道三家殊途同归。王阳明认为“夫禅之学与圣人之学,皆求尽其心也”。但是“十六字心传”最后四个字“允执厥中”是儒家独有的。这就是“用诚”。

《大学》讲道“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因此“诚意”就是不自欺欺人。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弟子,被后人称为“述圣”。他在《中庸》[6]里对“诚”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诚”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在仅4000字左右的《中庸》里出现了26次。“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意思是说,真实无妄是天生万物的道理,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符合于中,不用思虑就有所得,从从容容就会符合中庸之道,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圣人,努力求得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善道而执着坚守的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作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克己复礼为仁”,“致真”的方法就是克制私欲。如果人生没有欲望,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和佛教的“空”不同,儒家是“诚”。诚者不勉而中,什么都是刚刚好。既不行险侥幸,也不能辜负此生。“率性之谓道”,就是追求自我实现!

曾经风靡一时的“成功学”如今被弃如敝屣,但仍被包装成各种形式以假乱真。“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证明是错误的。其实“一万小时定律”也似是而非。谁能把不喜欢、不擅长的事情坚持做10000小时?很多人工作了一辈子,又能怎样?成功是学不来的!每个人只有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成功者都具有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一般情况下,他们都积极乐观、精力旺盛、百折不挠,相信“困难总比办法多”。人们只羡慕他们头上的光环,但无法体会他们背后的艰辛。他们都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鼓起理想的风帆,勇往直前。

钢铁生产中有种工艺叫“淬火”,把近千度高温的钢材置入冷水中,钢材只要不裂,就会脱胎换骨,外表虽然没有改变,性能却有显著的提升。成功人士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过几次这样的“淬炼”,变得独立而坚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在顺境时不会也不需要完成转变,面对逆境、经历過挫折后才会发生质变。现在社会进步了,新入职场的大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才华不会被轻易埋没;但也有许多人稍不如意,就选择辞职,在频繁跳槽的过程中浪费了光阴,失去了历练的机会。能不能经受挫折,也是检验大学生是否养成健全人格的标准。

另外,需要指出,成功者都是在从事他们擅长的事情。明星有表演天赋,领导有管理才能,商人头脑灵活、总是会占得先机,而科学家思维缜密、勇于创新……虽然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蛟龙出水、虎落平阳,能力也会大打折扣。一个人只有顺应自己的真性,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开创一番事业。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的天赋,以及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并不容易,这也需要真诚。不能自欺欺人,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如果财富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成为人们唯一追求的目标,可能就会把天赋和创造力扼杀在摇篮之中。居里夫人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提炼出镭,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这需要一份坚持和坚守。这也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尽管“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是只有在人生道路上“知行合一”、坚定执着的人才会到达辉煌的顶点。

《庄子》[8]头两篇“逍遥游”和“齐物论”告诉我们:无所依凭才能逍遥,本无差别就是齐物。依赖和比较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即使成功也只是暂时的。

王阳明从小就立下了“做圣人”的远大志向,这是一种道德追求,不会也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的目标。孔颜乐处是大自在,阳明先生在龙场,没有任何可依赖了,也不做任何比较,就悟了道。而通过“致真”追求自我实现是自己的事,必然是能知能行的,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通过追求真知、趋近真实、坚持真理、保持真诚、顺从真性,最后实现真我,尽管不一定获得世俗所谓的成功,但是一条自我实现之路。

孔子周游列国,想实现自己经世济民的理想和报复。卫国正发生内乱,国君辄与其父争夺王位,子贡为试探老师是否会帮助国君,便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这表明了孔子不会参与的态度。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的王子,两兄弟互相让位而离开国家,后来因为武王伐纣事,发誓不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

古今中外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追求并不是比较的成功,也不是俗世的富贵,他们坚持原则和真理,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正如屈原所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正是这种精神的薪火相传,才能促使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而苏格拉底、布鲁诺、屈原、文天祥,等等,这些人都实现了自我,他们虽然没有俗世所谓的幸福和成功,但是在人类历史上永不磨灭。

独立无惧,遯世无闷,不存在对外界的依赖和比较。这就是独立精神。而中华民族从盘古开天、大禹治水一路走来,直到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筚路蓝缕、沧桑历尽、永葆青春,正是独立精神的体现。如果对外界有所依赖,就会患得患失,不可能“板凳要坐十年冷”,沉下心来做事情。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理想的君子人格,是以真诚为基础的。“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也。”努力学习真诚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致真用诚”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科学精神的根本,不但能快乐、解脱,还能最终不负此生、实现自我!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实现”。让喜欢的、擅长的事情成为专职,再把专职的事干到极致,就能够“自我实现”。

倉央嘉措的诗句“不负如来不负卿”打动人心,但世界上并没有这样的双全法。他本质上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放不下欲望。人生来是空,去亦空,这就是“真相”。把过程看空,就“万法皆空”。但中国人基本做不到,因为不信来生。所以“用诚”处世,不自欺欺人。就和桂花一样,不与桃李竟春风,默默开在秋月中,纵使状如米粒小,也洒香气满江天!

参考文献

[1]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小菊,吴兵,李林英.论人格心理学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31-33.

[3]王玉.《人格心理学》课程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1)44-47.

[4]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第一版),2012.

[5]王守仁,吴光,钱明,等.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版),2011.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第二版),2012.

[7]李烈军,霍向东.知行合一 致真立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

[8] 【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第一版),2011.

Confusion Ideal Personality and Sound Personality Developing of College Students

HUO Ming-daa, HUO Xiang-dongb

(a. School of Management; b.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 sound personal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psychology has many schools with different viewpoints, so 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solve personality issues completely through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urses. This requires absorbing nutrition from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inding basis from Confucianism, especially from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the way of developing Confusion ideal personality. Yangming Heart Study derived from the "Sixteen Character Biography" and it is clear that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is a way to restrain  selfish desire. Self-cultivation is the essence of Confusion ideal personality, so we should turn inwards and examine ourselves. In the pursuit of self-rea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strive for self-improvement and moral integrity.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y develop a sound personal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nfucianism; personality psychology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儒家思想与书法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老学因素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