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获得学生认同感在践行课程思政中的关键作用

2020-12-23耿爱华周蓉师瑞峰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5期
关键词:亲和力认同感思政教育

耿爱华 周蓉 师瑞峰

[摘 要]当前大学课堂存在的“师不知生,生不知师”现状并不影响传统课堂知识传授的功能,但如何使思政教育具有亲和力,使课堂思政入脑入心,引起学生共鸣、共情,是每一位大学教师都应当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认同感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必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记住每一名同学的名字,并在“不经意”间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叫出学生的名字是帮助学生建立师生认同感、专心课堂教育理念认同的关键。根据体育课程、计算机专业课程等身体力行的课堂教学经历,验证了建立认同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激励作用,同时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发展需求与期待。提出通过从记住每位学生名字开始建立学生的认同感,并为增强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亲和力提出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认同感;思政教育;亲和力

[基金项目]2019年华北电力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工智能+X高素质复合型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9-ZD05)

[作者简介]耿爱华(1983—),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华北电力大学体育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研究;周 蓉(1975—),女,浙江丽水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助理,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教学法、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5-00-03[收稿日期] 2020-05-06

一、引言

当前,在大学课堂中,无论是理论课教学,还是体育等实践教学活动,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老师在提问时,通常会点名“某某班几号同学出列”或者是“请坐在第几排左侧第几个同学回答”。更有甚者,一些高校教师自诩“我上课从来不点名,学生不敢不来,不然考试肯定过不了”。因而有好事者戏谑地将诸如“请根据照片选择下面哪一位是本门课程的授课老师”这样的试题反映在期末考试卷上。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不知道授课老师,这种现象成了大学校园里的一种怪现象。诚然,这其中有我国当前高校生师比居高不下的原因,普通高校教师的授课任务繁重,且大多数是动辄上百人的大班授课,一定程度上给师生交流与沟通造成了客观困难。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内驱动力,不能采取中学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管理模式,因此,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诉求。事实上,这也可能是部分老师一种放弃教师责任、缺少对学生关爱的借口。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任何人都有一种希望被认同的心理诉求:成人如此,青少年亦然。对于刚刚离开父母监管和保护,开始走向集体生活的大学生尤其如此,他们更需要来自老师的认可与关注。或许“师不知生,生不知师”这种大学课堂怪圈并不影响传统课堂知识传授的功能,从我国现在所处的“以本为本”的教育改革新时代和响应国家深入开展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师改变观念,引发学生共鸣、共情,进而形成课程思政的良好育人成效,都需要尽快扭转这种现象。

二、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与期待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因此,做好新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的课程思政工作的基础是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和期待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亲和力。

一些教育者认为,大学应该建立和培养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学的学习方式,即学生应当具备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的关注点应当是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就心理学角度而言,任何人都有一种希望被人认识、认可的心理诉求,成人尚且如此,更別提刚刚离开父母家庭独立求学的大学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曾说过:“记住别人的名字,而且很容易地叫出来,就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赏。”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来自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关注和赞赏是使教育,特别是思政教育具有亲和力的首要关键一步。

对大一新生而言,从他们踏入校园的第一步起,就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模式:自主学习、自由支配时间的突然增多与父母老师关注的骤然下降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会使他们感到茫然、无所适从、甚至迷失方向。课堂上老师不认识我,我有没有听课老师不知道;被老师要求做示范动作或被老师提问没回答出来也没关系,反正老师不认识我。这种突然而至的自主和自由,师生之间陌生的距离,很容易让习惯了被关注的大一新生产生一种沉重的失落感,进而可能导致其中的一部分人会选择逃避课堂,难以形成对课堂的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从而对教师在课程中渗透的思政教育理念产生不接受、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2]。

对于高年级大学生而言,老师关注的缺失会使他们始终游离于课堂之外。感受不到老师的重视与认可,始终难以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对课堂产生认同感;老师们精心设计的课程思政教学点对学生而言很可能流于形式,难以真正熔铸情怀、激发学习动力。即便老师勤勤恳恳备课、各显神通讲课,没有师生间感情的共情和共鸣,上课也很难有活性,教育也失去了亲和力。

所以,我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学生都具有被认同、被关注、被赞赏的心理诉求与期待,只有教师精心准备和用心践行这些举措,才有可能使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理念真正入脑入心、真正提升各类课程的育人成效。

三、通过记住学生名字建立认同感,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或许当前大学课堂上普遍存在 “师不知生,生不知师”的现象并不影响传统课堂知识传授的功能,但是这直接反射了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偏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素养和个体关注与培养的现象。只有具有亲和力的教育,才能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在无声无息中重熔铸学生情怀,浸润学生内心。所以,课程思政不仅要有思政案例库、教案思政点、慕课、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等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发挥教育者的作用,建立学生对于课堂,对于思政案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认同感。

要使学生充分地认同和融入课堂,进而能够入脑入心地受到教育和启迪,必须关注学生,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只有建立在个体基础上的课程思政,才能得到学生的共鸣和共情,否则,再好的案例、榜样、故事,再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会觉得是在说教和灌输,和个人发展没有关系。因此,在课程思政中,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作个性鲜明的个体,而不是群体来对待,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受到的人文关怀和个性的尊重[3]。

记住学生的名字,是把学生当作个体进行教育的第一步,对思政教育效果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每个人的名字都是自己最熟悉最亲切的一个符号,代表的使自己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如果自己的名字时常以“正面的”“积极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对自己产生勇气,树立信心,激发潜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4]。

记住学生的名字到底有多重要呢?笔者分别通过体育课、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的课堂实践验证了这一设想。2018年9月开始,笔者先后在给大一新生开设的普拉提、C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记住学生的名字,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快可以脱稿点名每个同学,当我们盯着学生目光直呼其名时,发现他/她们的目光中流露出一种得到认同的激动和意外,他/她们几乎每次都可以积极地配合老师完成普拉提动作演示或C语言知识点的回答,态度较以往学生格外的认真与投入。自此以后,我们深切感受到,老师们通过一个简单有效的举措,就可以改变学生对待学业、专业、甚至学习和大学阶段人生观的态度:记住他/她们的名字,给予他/她们认同和关注,是迈出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第一步、也是建立师生内心真正认同的关键一步。

事实上,从学生的反映笔者进一步认识到,寻求认同与认可,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着力点,也是新时代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重要抓手。我们的认识包括:(1)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也是普通的青少年,他们一样渴望着被认同、被关注和被赞赏。(2)针对大学生单独的个体,而不是群体的关注能提升教育的效果,让学生由内而发,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参与教学,从而达到教育入脑入心地效果。(3)当前,“师不知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类特殊现象,扭转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心理诉求与期待,提升教育过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4)缩短心理距离,能帮助学生进入课堂最佳情绪状态[4]。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课堂之间的心理距离,构造亲和的教学空间,促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情绪主动接受老师融入的思政教育理念。

四、在认同感基础上开展课程思政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才能架起师生愉快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敞开心扉,融入课堂,形成师生协同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得思政教育具有亲和力。记得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做报告时,曾讲到成功的教育,首先就是老师要用一颗母亲般的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并把他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脑海中[5]。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只有记住学生的名字,才能了解和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体情况,在课堂中关注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状态,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名正言顺”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6]。

目前,大学教师队伍中不乏学问高、业务扎实的老师,他们重视内容教学,常常认为教学就是传授讲解好每一个知识点,思政就是通过案例和榜样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但是,教学深一层次的意义是对于学生个体的“启发”(“enlighten”)和“激励”(“motivate”)。想要做到这两点,就需要教师用心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让他/她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切,从而启励其自身的学习动机并树立奋发有为的个人志向[7]。

那么,如何在建立认同感的基础上开展思政教育呢?笔者认为,课程思政不仅在课程大纲中增加思政目标,在教案中增加科技爱国案例,也不仅在于走出课堂用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或“华为故事”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怀。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和明确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心理需求和期待,在给予个体关注、肯定和赞赏的基础上开展思想引导和学业指导。更应重视把思政教育变得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而这种亲和力和针对性应通过对一个个独立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关注来呈现。在关注个体的基础上开展群体思政教育,才能让学生入脑入心,产生共情,培养情怀。事实上,当前各种形式的思政教育,例如榜样进课堂、集体思政备课、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基地等,本质上都应建立在对学生个体关注与肯定基础上。记住每一位鲜活学生的名字,就是帮助大学生建立对老师、对学校教育理念认同感的首要关键一步。

五、结语

在不经意间叫出学生的名字,可以有效地使学生获得关注感,满足学生认同感需求,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聆听教师的教导和见解,感受教师传递的关怀和温暖,从而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落到实处。由于大学教学工作特点,对于许多教师而言,记住每一位学生名字,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然而,真正记住学生的名字,还得靠教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爱心。泰德·莱戈教授认为,记住学生的名字是一门艺术。学生欣赏那些把他们当作独立个体的老师,而不是那些把他们看作一个群体的老师。思政教育是对于个体的“人”的教育,只有做到心中有“人”,才能成功,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迈出成功的第一步,记住学生的名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潘清.探索认同机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37-39.

[3]吴群.基于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与路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10-26.

[4]李吉林.情感: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J].教育研究,2011, 32(7):65-71.

[5]李玲玲.点燃爱的教育—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J].学周刊,2015(15):126.

[6]汪盛忠.老師,请记住学生的名字[J].教学与管理,2010(32):17.

[7]马春红.请响亮地喊出学生的名字[J].内蒙古教育,2019(5): 68-69.

The Key Role of Identity in Practic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r Students

GENG Ai-huaa, ZHOU Rongb, SHI Rui-fengb

(a.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b. School of Contro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The fact that teachers do not know students and students do not know teachers i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classrooms does not affect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knowledge transfer, but how to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e affinitive and targeted is the big question worthy of each university teacher's consideration and exploration because affinitive and targeted education has the power to arouse students' empathy, deep understanding and true remembering. That a sense of identity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membering each student's name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calling the student's name in the "inadvertent" communication is the key to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a sense of teacher-student identity and focus on class education concepts. According to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omputer, establishing identity improves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proposes to establish a sense of identity of students by remembering the name of each student,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nt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ffinity

猜你喜欢

亲和力认同感思政教育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