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内容,有效提问

2020-12-23李春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

李春

众所周知,阅读是个体积累知识,认知世界,体验审美的主要途径,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针对阅读的重要性,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在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发散思维,通过思维活动,建构对文本的理解,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获取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实现如此教学要求,离不开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所以,在组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针对文本内容,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驱动学生探究文本,实现教学要求。我在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一般会针对如下文本内容提问:

一、抓住文本内容提问

理解文本内容是学生阅读文本首要完成的任务。提问是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服务,所以,在组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抓好文本内容,向学生提出不同问题。语文教材中不乏写人记事文章,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描写故事内容的时候,为了突出人物特点、展现事件要求,往往会采用类似于矛盾的写法。于漪老师结合其教学实践曾提到,抓住文本中的矛盾之处,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所在。所以,我在组织阅读教学的时候,会深入文本,抓住文本中的矛盾冲突处向学生提问。

以《孔乙己》为例,作者在文章最后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部分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联系已有的知识储备,觉得“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这句话是病句。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病句”的存在,孔乙己的生死才具有悬念性。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立足语句的矛盾性,向学生提出了如此问题:这句话有没有交代出孔乙己的生死呢?如果交代了,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作者为什么要采用如此方式交代孔乙己的生死呢?在如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发动思维,对“吃人”的社会进行分析。此时,孔乙己的生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本质的认知,如此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与作者实现情感上的共鸣。

文章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式。为了增强文章的阅读效果,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不会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平铺直叙,而是加入一些情感上的波动。一般情况下,这些情感波动正是文章重点所在,在理解全篇上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使读者与作者实现情感共鸣。由此,我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会针对文本的情感波动处,向学生提出问题。

以《紫藤萝瀑布》为例,在文章结尾,作者写道:“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文章整体角度看,作者按照自己的动作变化情况来展现文本内容。如,从一开始的停住脚步,到后来的驻足凝望,再到最后的加快脚步,如此充分地展现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对此,在课堂教学实施過程中,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借此使学生再次回归文本,透过语言文字,分析、感知作者情感。

二、抓住文本手法提问

写作手法的使用在文章书写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新课标中不光要求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学习写作经验。所以,在组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还可以抓住文本中的写作手法,向学生提出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细细分析写作手法,借此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获取写作经验,为读写结合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文本中基本的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语言点。句式分析便于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语言点。而且,在获取句式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自己积累写作经验,便于在参与写作活动的时候,进行有效应用,提升写作水平。由此,我在组织阅读教学的时候,会抓住文本中的句式变化,向学生提出问题。

以《春》为例,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自读文本,找出文章中的句式变化内容,接着联系上下文,分析如此句式变化有何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变化句式。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是以记叙文阅读和记事性散文为主,且大部分文章是以叙事为主。叙事自然不能缺少叙事角度。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大部分教师将叙事角度当作是叙事人称,且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人称角度,对事情的发展进行分析,看看人称与事情有怎样的关系,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如此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所以在组织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会从叙述角度入手,为学生提出不同问题。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是从“我”的视角来进行描写的。通过父母在面对富有和贫穷的于勒的不同表现的记录,深刻地展现出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立足于此,我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我”在这篇文章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我”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作者为什么要从“我”的角度来刻画这个故事呢?

三、抓住作者写作意图提问

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是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活动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阅读文本的阻碍。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可能建立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因此,我在组织阅读教学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建立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会抓住写作意图,提出不同的问题。中外名篇之所以流传到现在,是因为作者在文章中,利用生动的笔触写出了大部分人的共同心声,或者是语言文字中寄予的情感,深深地触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在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立足名篇的语言特点,抓住其中的精辟语句,向学生提出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细细琢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岳阳楼记》为例,这篇文章中有一句传诵至今的话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我向学生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在现代有没有意义呢?借此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获取深刻的阅读体验,增加生活感悟。有些文章在结尾处,会用一些有意义的句子来引发读者的共鸣,或驱动读者进一步思索,对于整篇文章是有积极意义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抓住文章结尾有意义的句子,向学生提出问题。以《社戏》为例,立足文章最后的语句,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那一夜好,到底好在哪里呢?那一夜真正令“我”怀念的是什么呢?借此使学生再次阅读全篇,实现对文章的理解。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文本内容,从不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借助问题使学生积极思考,建构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阅读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510300)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