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明文教学策略初探

2020-12-23刘琳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说明文图画

刘琳

传统语文教学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统称为“三大文体”,这三者之间应是一种并列关系。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说明文常常是被“边缘化”了,说明文教什么?怎么教?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很多一线教师,说明文很枯燥、很无趣,这些话语常常能从学生口中听到。这一切让教师茫然,学生无措。而作为教学环节中最重要一环——考试,考察的难度却不断加大,形式也更加多变。基于此现状,抓住说明文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并进行初步的教学探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以《苏州园林》一课为例,旨在探索说明文教学之路,亦希望能给相关的教师与专家抛砖引玉。

一、学习谋篇布局,明晰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的设计就如同建造宫室,有作者的匠心独运。厘清文章结构是学习说明文的任务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要求。叶苍岑先生认为:“文章必须讲究布局谋篇,考虑合理的间架结构,所有文章概莫能外;但因为说明文本身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所以在文章结构要求上更为严谨。”说明文的顺序就是说明文结构的线索,分析说明文首先要厘清它的说明顺序。以《苏州园林》一课为例,叶圣陶先生在文章第一段就已经点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即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总特征。显然,下文是围绕这个总体特征行文的。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快速地引导学生知晓文本“总—分”的结构顺序呢?我设计了这样三个主问题: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6段,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是怎样表现的,请用“我从第______段体会到苏州园林美在______”的句式来说,力求语言的简洁、精练。

2.让苏州园林变成一幅幅完美的图画,从大处着眼,是做到了上述四个讲究。从小处观察,那些设计者和匠师们还注意到了什么?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

3.请同学们结合苏州园林的“四个讲究,三个注意”中的相关短语,用“不必说_______,也不必说________,单是_________,就让人感到如在画图中”的句式给大家介绍苏州园林的美。

前两个主问题主要解决文本在谋篇布局上的宏观层面,即文本总体来看是“总—分”结构,而第三个问题是从微观层面解决文本内部具有多重“主—次”的关系。通过三个主问题的设置便串起了第一部分的教学,使学生能初步感知到文本讲究“结构和层次的布局”,也使整个课堂搭建起了“骨骼”。

二、赏鉴文本语言,潜入文章深处

说明文的语言,总是绕不开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去分析。但文本分析若仅仅浮于文本表层,又怎能探得碧波深处的珍奇?《苏州园林》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这就不能单从浅层去赏鉴文本语言。对此,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首先请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出发,在具体的语句旁写上批注,5分钟后交流。这初步让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有了大致的了解,也训练并巩固了说明文的相关基础知识。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屏显出第二个讨论的问题,即从鉴赏的角度分析文本语言。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笔者通过比较语言文字的差别,来带领学生感受文字中所表现的情感的差异,这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强调的“差别感受性”,在阅读中可以通过变化或删改词句,来强化“差别感受性”。在《苏州园林》一课中,笔者选择了四句较为典型的句子,并稍做了修改,改句如下: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缺憾。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

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4.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种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为了使学生在赏鉴这四句话时更有方向性,笔者在设置问题时给了学生“扶手”,即请学生直接说出这四个改句和原文相比差在哪里。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从文本自身来说,加深了学生对《苏州园林》中的语言及暗合图画美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性会得到一定的强化,对于隐藏在作家笔端的情感会有一个更深层的理解,从而得到更多微妙的阅读体验。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肯定会有相应的提升。随后教师总结到:“原来文中还有一些地方暗合了苏州园林具备图画美的特点,这篇文章还注重言语和特点的配合,我们只有细细揣摩语言的用词之精妙,才能更为准确地了解文本的语言美。”

其实,赏鉴语言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硬骨头”,尤其是对于说明文而言。不想让说明文教学浮于形式,就必须要带领学生在文本中来回地“踩踏”。只有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去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才会具有生命力。第二部分的教学,使课堂有了“血肉”。

三、挖掘文本内涵,感悟审美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苏州园林》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它具备说明文的基本内容,但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建筑美学不能够忽视。值得说明的是,这一部分的教学无需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点到为止,所谓“山水之间有沟壑”的内在精神,需学生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当然,感悟本文的审美思想,不能空谈,切忌漫谈,要贴着文本,慢慢谈。

本文在刚开始,便让学生找出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图画美”,那么,苏州园林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这样的画又具有怎样的美?这一主问题便是让学生去文本中寻“美”了。学生找到的句子很多,课堂在纷纷举起的小手中充满了生机:“苏州園林讲究自然之趣”“苏州园林讲究闲适的意境”“苏州园林像中国古代的水墨画”……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其实,阅读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感知美的过程。最后教师仅需在学生的活动之后加以总结即可。笔者的总结如下:“苏州园林是一幅写意山水画,更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它作为我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今天我们赏美景,明确了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特点,其实这种图画美的背后还有叶老语言的文字美……”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首先,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平时的审美体验关系密切,培养审美能力,就是培养了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收获了一份独特的阅读体验。其次,这也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及精神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第三部分的教学,使课堂具有了“精气神”。

《苏州园林》的教学实践,使我对说明文的教学有了初步的认知和思考。面对一篇说明文,教师首先要“迎难而上”。其实,说明文中也有“情”,它也可以很“美”。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不仅要让文本活,更要注意挖掘其中的情感及审美因素,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大学实验学校(215131)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说明文图画
说明文阅读专练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