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廉政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析*

2020-12-23吴益民

关键词:廉政时代政治

吴益民

(苏州科技大学 纪委办公室,江苏 苏州 21500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该提法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旨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许多新媒介衍生,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等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继而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不同以往的认知方式、表达方式、价值取向。如何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全媒体的优势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和创新途径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实践方向。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廉政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不仅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提升人文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也是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载体。将廉政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加强思政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优化高校发展环境、提高师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过程[3],又是增强廉政文化建设针对性、实效性、前瞻性的重要途径。

一、全媒体时代廉政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资源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廉政文化宏观上包含廉政道德文化、廉政制度文化、廉政行为文化、廉政物质文化等,微观上包含价值观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廉政文化拥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它们涵盖了中国历史上创造和形成的廉政文化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取得的理论成果。可以说,廉政文化“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统领,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先进的廉政文艺形式为载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

全媒体时代,媒体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接收快捷,信息传播的丰富性为开发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0%,较2020年3月提升2.5个百分点。(1)参见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09285141.htm。全媒体时代,互联网产生海量的信息,随着信息的评论和交流,又产生新的海量信息,并实现了二次传播。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新成就,党中央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深入持续“打虎”“拍蝇”“猎狐”,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强化党内监督。这些新成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大学生群体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议题高度关注,特别是新媒体报道的发生在高校的学术腐败、考试作弊、招生腐败、师德师风等问题更是引发他们的广泛关注和评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廉政文化的各种典型案例、热点问题、敏感信息、创新理论进行专题讨论、教育,进而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培养了解社会、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运用情境教学、微视频教学等方式将从古至今的廉政案例融入工作。这不但会增加廉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而且对培育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有着积极影响。

(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全媒体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带来巨大冲击,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5]当前,思政课的授课模式总体没有改变。尽管授课过程增加了新媒体等技术方式,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基本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少双向的交流和互动。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案,且与中学思政课的衔接性、循序渐进性,以及与大学其他课程的配套性还不是特别紧密,加上思政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大班额制,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这些往往造成教育者无力感、受教育者反感。因此,学生对于思政课堂传达的价值观念认同的效果值得商榷。

全媒体时代,移动网络、智能设备普及,信息广度和深度的急剧提升,将大大改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可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触摸到学生对相关廉政文化的敏感点、关注点和兴趣点,从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可通过网络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提前查询,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整理形成自己的认知。具体来说,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课堂上讲授相关廉政文化知识的时候,学生可以就已掌握的内容与教师进行互动,共同探讨,在和谐顺畅的环境下实现“翻转课堂”,实现从“一对多”到“多对一”“多对多”的转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思政课实现从‘点名课’到‘网红课’的转变,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使思政课成为广大学生真心喜欢、受益终身的学校第一课”[6]。

全媒体时代,以“95后”“00后”为主的当代大学生是典型的“掌上生活”一代,堪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用户意识、平等意识、互动意识、共享意识深入内心,他们思想活跃、善于发现、乐于表达,在网络世界中更是如鱼得水,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思想源泉。以往的高校廉政教育往往是行政式、灌输式的,只是单一地学习廉政制度法规、观看警示教育片、撰写心得体会,学生被动接受,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把廉政文化作品与移动媒体链接,把主题明确、立意高远、新颖活泼、艺术感染力强的廉政文化作品迅速送达广大学生中,引导大学生关注、评论、转发,让普通大学生也成为校园廉政文化的主动创造者与传播者,继而通过报纸、橱窗、广播等载体深化传播,线上线下多元互动,形成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三)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7]高校是“拔节孕穗”的重要一站,学生将从这里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承担更大的责任。在这一性格品质定型的关键时期,有一粒叫“廉洁”的“扣子”应该扣好,因为人生的“扣子”一旦扣错,代价就极其昂贵。近年来,贪腐呈现高学历、低龄化现象。“90后”“研究生”“工作不到一年就贪腐”“案发时仅25岁”……这些字眼让大家震惊之余不由得思考为何年轻干部从“象牙塔”进入社会后不久就陷入贪腐的“泥潭”。例如,贵州“90后”女干部张艺涉嫌贪污被提起公诉的新闻引起舆论热议。据检察机关的指控,张艺工作不到一年即开始实施贪腐行为,案发时不过25岁,却已涉嫌贪污了40余万元民生领域资金。

综上所述,高校要积极利用全媒体优势,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廉政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打造大学生易于接受、易于传播的廉政文化精品,使其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大学生对廉洁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全媒体时代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他们以后生活中防腐拒变的“精神盾牌”,健全高尚情操和人格的“护身符”。

二、全媒体时代廉政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影响了对廉政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

全媒体时代,信息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并以极快的速度实现“零时间”交流和传播,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宽广、更便利,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各种思想、观点、诉求交织碰撞,传统崇廉尚廉的廉政文化价值理念因此受到冲击和挑战。一些原来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开始变得陈旧,另外一些原来难以接受的甚至是被普遍否认的价值观念却被冠以“普世价值观”而备受推崇,并开始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8]当前,多元价值观念与思想同时呈现在当代大学生面前,少数大学生对廉政文化的认知有偏差或者认同意志薄弱,尚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到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当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他们对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想影响缺乏历史眼光、辩证思维,缺乏勇气担当、自觉抵制的能力,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误导和相关信息的困扰。比如,某些西方势力指责中国反腐斗争取得的压倒性胜利为荒谬的“阴谋论”,或者恶意夸张为“无官不腐”“无官不贪”;媒体曝光的少数党政领导干部贪腐、懒政、不作为现象;对社会上的功利思想、拜金主义,以及网络上一些负面报道、不负责任的跟帖和评论;少数学生干部存在的“官本位”现象。这些严峻的事实反映了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对部分大学生廉政文化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都产生新的不利影响。如果大学生对这些危险言论缺乏自我辨别的能力,或是选择盲目的信任,或是左右摇摆,那么这些都会对廉政文化价值产生怀疑,造成价值选择迷惘与价值取向紊乱。

(二)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对廉政文化传播力提出了新挑战

全媒体时代,廉政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主要取决于文化产品和传播方式。当前,廉政文化传播的内容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观”的引导,以及廉政制度、廉政历史、社会实践等知识的传递。但是,传统的廉政文化传播方式,如口传心授、横幅海报、廉政主题演讲及讲座、照搬照抄上级文件等等,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全媒体时代对廉政文化产品和传播方式都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当代大学生个性自由、平等意识增强,思维呈碎片化,他们更喜欢、更容易接受的廉政文化产品不同以往,包括可供开展活动的物质场所、有趣有料“短平快”的内容信息、接地气的话语体系、多视觉感官体验的动漫短视频等。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方式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多样性等特点,在及时跟进受众喜好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App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同时,廉政文化产品要根据新旧媒体的优势特点采用最合适的方式进行传播,并且要意识到传播的风险和困难。由于信息源广泛,学生有时甚至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的信息更多更快,加上“人人都有麦克风”,一些信息传播速度要超过学校主流媒体。校园廉政事件的新闻发布和评论面对的是校园广大师生和社会舆论场的审视,因此廉政文化的传播也是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的发布和评论,即从围观到参与,形成二次传播到N次传播。如果信息在发布前没有得到有效的甄别、遴选、加工,这对媒体的可信度、权威性是极大的伤害,更有可能使廉政文化传播的效果适得其反。可见,只有优秀的廉政文化产品,加上好的传播方式,才能有效提升廉政文化传播力。

(三)全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无序性、匿名性、无屏障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新媒体用户不再单向地接收信息,而可以自主生产传播内容并传递信息。全媒体传播的一定程度上的无序性使极个别学生线上线下“两张皮”,编造、传播虚假恶意信息,肆意攻击诋毁党和政府的清廉形象,诬告老师师德师风失范,构陷同学学术诚信缺失等。全媒体的匿名性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在网络上敞开心扉,为教育工作者把握大学生的廉政思想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由于匿名表达思想、宣泄情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找到具体的对象。全媒体的无屏障性使得一些欺骗性、煽动性和碎片化的廉政信息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因为辨别能力弱、好奇心重、自控力差等因素,少数大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对这些信息的蔓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更新快速,新的应用方式层出不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比较熟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新媒体的运行机制、话语表达等方面不熟悉,难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需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教师对廉政文化的价值观念、基本理念以及廉洁教育体系建构的理解与践行,将直接影响廉政文化的凝聚力与渗透力。”[9]当前,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站位不高,主动提升自身素质的意愿还不是很强烈,他们虽然比较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是对廉政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更谈不上对廉政文化内涵、特征、发展等有深入的研究。极个别教师自身存在不廉洁的意识和行为,在课堂上向学生宣讲灌输一些似是而非、富有争议甚至是错误的价值理念。上述不足都将导致无法科学有效地在全媒体时代将廉政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应对全媒体的新挑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吸引力和导向性,深入研究廉政文化的内涵、特性和作用,同时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引导大学生。

三、全媒体时代廉政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廉政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丰富第一课堂教学内容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廉政文化教育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就离不开思政课教学。“根据调查了解,浙江省大学生高度关注反腐工作,有98.1%的大学生表示对社会上腐败现象高度关注。92%的大学生认为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反腐败工作成效显著。”[10]可以说,当代大学生对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反腐倡廉工作是普遍比较关心的,高校将廉政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有着较好的思想基础。

廉政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在内容上是指思政课教师在各科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找到与廉政文化教育的契合点,将廉政教育内容深度融合到思政课教学,但又不是用廉政教育内容完全取代思政课教学内容,也不是将廉政教育内容硬植入思政课的教学,而是要注重采取“浸润式”“渗透式”融入。具体来说,就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反腐倡廉的政策法规,以及中国古代的官德修养、吏治之道、监察制度等融入思政课教学。其中,能够融入这些内容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章节中介绍我国古代的廉政思想和廉政事迹。由于地缘亲近的因素,地方廉政历史人物对大学生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效果更为明显。同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介绍我国古代民歌、诗赋、小说、戏曲、绘画、雕塑中蕴含的廉政思想,这样能够更加有力地推动学生接受这些廉政思想,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廉政氛围。[11]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章节可以将廉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重点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廉政内容,介绍全面从严治党以来取得的新成效,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廉政文化教育可以用专题的形式介绍我国反腐败取得的成就,用大数据和实际案例向大学生阐释当前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勇气和目标,从而让清正廉洁的思想植入学生内心,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廉政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在教学模式上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线下课堂教学的方式,还应当打造线上教育平台。在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全媒体时代,廉政文化教育同样要与时俱进,建设廉政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网络课堂,即打造线上的廉政文化教育平台,开展录课、微课、慕课等视频网络课。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线上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平台上可以反复学习,其知识获取途径更加便捷。

(二)廉政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拓展第二课堂育人功能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12]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必须坚持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众多,参观考察是其中最基本的途径。如何有效地引导参观者正确认识腐败现象、培养廉洁意识、弘扬清风正气、陶冶道德情操,让警钟长鸣,使廉政意识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在全媒体时代环境下将廉政文化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拓展第二课堂育人功能。

第一,发挥全媒体时代优势,构建多方协同联动的长效机制。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全媒体的动静结合、及时传播、交互联动等特点,通过开展相关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朋辈教育等活动推动廉政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机融合,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进德修业。其次,高校纪检部门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工会、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协同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结合“两个一百年”、校庆等重大纪念活动,以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国“两会”精神等将廉政文化教育贯穿大学生活的日常,特别是“入口”教育和“出口”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仪式感很强的场合。例如,近些年一些高校纪委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向毕业生赠送关于廉洁自律的“护身符”就引起了广泛反响。最后,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借助全媒体的传播广泛性,通过主题征文、主题演讲、主题短视频和学术交流等增强廉政文化的艺术性、趣味性和时尚性,即采取与全媒体结合的形式,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从接受者转化为建设者、传播者;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相关社团的榜样引领作用,成立廉洁教育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洁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带动更多学生自主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

第二,利用新技术对廉政基地进行改造,为大学生参观活动创造新的体验。其中,组织学生参观廉政馆、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的基地是当前廉政教育的重要形式。问题是,虽然这些展馆有相应的讲解员对场馆的背景和内容进行介绍,但是依然有很多学生感到枯燥。此外,活动的组织需要时间、经费、人力的支撑。全媒体时代,随着VR技术的发展,网上廉政展厅、网上廉政教育基地、网上革命遗址、网上历史博物馆等就是新兴的廉政文化宣传方式,参观者可以通过VR技术“重走长征路”、“穿越”到古代法官断案现场。可以说,网上廉政展厅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传播要素,并将其化繁为简呈现出来,使其可观、可触、可衡量、可感受,让参观者思想上受启迪、心灵上受到触动,能够产生共鸣,创造新的参观体验,实现全媒体技术、廉政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的完美融合。

(三)廉政文化融入传播媒介,唱响廉洁校园主旋律

第一,加强校园网建设。高校校园网承担着新闻宣传、信息公开、文化建设、思想引领等职责,要“内聚人心、外塑形象”,是弘扬主旋律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全媒体时代,校园网应当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充实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方面,在校园网站开设廉政文化的特色专栏,引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各地纪委公布的典型案例、学者撰写的廉政主题的文章;另一方面,可以将校情、校史、校徽、校歌、校训等融入相关主题版块,在唱响主旋律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归属感。

第二,重视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建设。微信的广泛使用对传统的通信、社交方式乃至新媒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身心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各地高校都已经开设微信公众号并通过其传播信息。但是,一些高校的微信公众号内容枯燥陈旧,原创性不强、契合度不高、图文质量差,导致这一新媒体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这一新型校园媒体在肩负青年学子思想引领重担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接受、传播信息的特点,主动融入学生话语体系,弘扬社会正能量,以开放包容之态拥抱新时代新媒体,服务广大学生,激励学生积极阅读点赞并在朋友圈转发。在内容上,除了校园新闻的发布,可以将廉政文化所涉及的核心、社会中的热门话题、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13]在方式上,要注重与受众的交流互动,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网络大V”“意见领袖”,敢于善于主动发声,及时纠偏。

第三,注重传统媒体的建设。高校校报、广播站、橱窗等都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管理者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举措,要在保持传统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和新媒体相融合,努力做到“三贴近”,既能宣传好国家相关廉政政策法规、配合好学校全面从严治党中心工作,又能在此平台上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能锻炼和培育一批廉政文化建设人才。

(四)廉政文化融入知识体系,打造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可见,高校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掌握网络时代规律与廉政文化内容,能用富有教育性、感染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话语传播,增强廉政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网络媒体平台技术和廉政文化方面的培训。网络媒体自身涉及的平台种类繁多,廉政文化的内容也更新快速,仅凭教师自身的力量很难掌握,需要高校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学习培训。同时,创造条件,引导教师从事廉政文化相关课题的积累和研究。2020年,教育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步推进、同向发力,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广大教师除了提升专业授课能力,还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强化廉政文化认知,做好学生引路人。其次,要通过全媒体营造严谨治学、廉洁从教的优良师德师风氛围。高校可以通过新媒体开展科研明星、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优秀班主任的评选等挖掘塑造一批优秀典型和学习楷模;通过传统媒体进一步宣传形成叠加优势,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此外,要建立完善严格的考核制度。高校可以将师德行为表现、廉政教育绩效作为教师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强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师掌握、运用新媒体技术,以及做好廉政教育的能力,让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廉政文化的信仰者、推动者、执行者。

猜你喜欢

廉政时代政治
廉政教育走“新”更走“心”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