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2020-12-21曹鹏张建设蔡鑫孙阳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20期
关键词:产业高质量发展湖北省

曹鹏 张建设 蔡鑫 孙阳

摘要:通过长期调研,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潜在需求等因素,分析湖北省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针对性建议,以切实提升湖北省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关键词:湖北省;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11;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 2020) 20-0221-03

D01:10.1408 8/j .cnki.issn0439-8114.2020.20.049

水稻是湖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1],湖北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在稳定粮食产能基础上,有序推进水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4月,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水稻产业提升计划( 2016-2020年)》[2],水稻产业提升“四梁八柱”已经搭建。基于此,為促使湖北省水稻结构布局更加优化、生产水平稳步提升、新兴业态多元多样、品牌创建成效彰显,本研究对湖北省水稻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调研。

1 当前湖北省水稻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实现眼前的粮食产量稳定,又要形成新的竞争力,注重可持续性,增强政策精准性。”当前,湖北省水稻产业存在“政府要粮”“农民要钱”、水稻数量供给与质量需求失衡的两大矛盾。必须提高要素配置和生产组织效率,共轭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在保障有效供给的同时,构建高匹配度的生产供给体系,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用性,以提升湖北省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1.1 政府追求粮食增长和农民追求收入增长之间的矛盾

大国小农是中国基本国情农情,“政府要粮”和“农民要钱”实质上是粮食生产问题上政府社会效率与农民私人效率之间的矛盾[3]。“政府要粮”主要基于粮食安全考虑,在粮食生产上追求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社会效率;“农民要钱”主要基于个体发展考虑,在粮食生产上追求实现收入最大增长的私人效率。然而,受农户兼业化、劳动力弱质化、生产成本连续上涨、资源环境受挤压等多重因素影响,湖北省水稻生产效益持续增加难度越来越大,直接影响从业者自我积累和投入能力,水稻生产积极性面临严峻挑战。以黄冈市为例,当地农民2019年种植中稻(不计人工成本)纯收益6 000元/hm2左右,新型主体去除土地流转资金(6 000-10 000元/hm2)基本鲜有盈利。湖北省在推进水稻产业发展过程中,探索发展了稻虾共作模式[4,5],可收获7 500 kg/hm2优质稻谷、2 250 kg/hm2小龙虾,纯收入达30 000元/hm2,有效弥合了“政府要粮”和“农民要钱”矛盾。

1.2数量供给与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

2015年以来,湖北省水稻生产面积一直稳定在230万hm2以上,除2016年特大自然灾害以外,产量持续稳定在1 900万t以上,为稳定全省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仍面临数量需求增长、产能增速放缓、质量供给失衡等风险挑战。数量供给方面,预计2030年湖北省人口将达到6 090万人[6],200多万新增人口将导致口粮需求持续刚性增长。当前湖北省水稻产量增长本质上仍以生产要素大规模投入和农业资源高强度利用等要素积累型增长为主,在连年丰产高产基数上,产量持续增长的压力和难度进一步加大。质量需求方面,尽管在农业制度改革、生产方式变革、科学技术进步等多方因素促动下,湖北省水稻产能基本稳定,但是优质稻米需求快速增长。根据对全省30多个水稻主产县1 000余户居民调查显示,有意购买10-16元/kg优质绿色标识大米的占比高达86%。虽然湖北省已有“国宝桥米”等知名品牌,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供给质优价不优等问题普遍发生,总体上仍面临大路货卖不掉、好东西买不到等问题。

2 湖北省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市场拉动、政府推动、创新驱动、政策带动下,湖北省水稻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省优质水稻种植率达77.3%,70%水稻面积“水稻+”“水稻+N”产品体系正在构建,舌尖上的稻米产业加速崛起。然而,湖北省水稻产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三大难题需要解决。

2 .1 现有水稻品种不能有效满足绿色生产需求

截至目前,湖北省共审定水稻品种480个,早、中、晚,籼、粳,粘、糯稻品种无一不全,但国标二级以上优质专用品种(如渔稻品种、再生稻品种、特色功能稻品种等)相对较少,普通品种适应性不强、抗逆性不强、资源利用率较低。渔稻品种方面,当前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所用优质水稻品种多为黄华占、鄂中5号等[7],可供选择优质品种相对较少。2019年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45.3万hm2,预计到2020年年底将超过46.7万hm2,约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21.9%,品质优良、抗倒伏、抗病虫水稻品种引进、筛选和培育力度亟需进一步加强。再生稻品种方面,湖北省是中国再生稻生产优势区,2019年再生稻种植面积超过20万hm2,居全国第二位。当前湖北省再生稻生产主要以丰两优香1号、天两优616等中稻品种作为适宜品种使用,适于全程机械化生产、丰产优质且再生力强的专用品种不多[8]。特色功能稻品种方面,2014-2018年湖北省共审定水稻品种122个,其中米质达到国标三级及以上的优质水稻品种49个,占比40.2%,但契合湖北省资源禀赋优势的特色功能稻品种较为欠缺。以应城市籼糯稻米为例,该市是全国籼糯面积最大的市,籼糯稻米产量占水稻总产量60%以上,目前主要品种仍存在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现象。

2.2现有稻米品质不能有效满足多维加工需求

外因方面,资源环境压力加剧,绿色生产能力受损。一是基础设施弱化老化。当前湖北省内40%的农田不能保收,60%的农田只能抵御5年一遇的灾害,50%以上的农田排灌设施带病运行,存在工程管理薄弱、水利设施老化等问题。以监利县为例,乡镇管理的95 kW以上的中小型泵站超过20%无法开机运行,超过50%病险严重,抗御旱涝灾害能力脆弱。二是自然灾害频发重发。湖北省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受灾面广、明灾暗灾叠加,暗灾更重[9,10]。据统计,近30年来湖北省农业受灾面积占全国农业受灾面积的年均比重约为5.43%,防灾减灾任务艰巨。三是农机农艺发展错位。近10年湖北省水稻机械化生产发展迅速[11],但仍面临平原丘陵及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水稻机插增幅放缓,插秧机使用效率不高,作业成本相对较高,一些专用机械如适宜再生稻模式的收割机不能满足生产需要[12]。

内因方面,适用技术研发滞后,关键环节依然薄弱。一是精量高效技术依然欠缺。目前湖北省集成了“稻粮统筹、稻经轮作、稻渔共生、稻禽协同”四类“水稻+”绿色高效模式,但部分模式、部分环节依然缺乏精量高效技术,绿色生产还有提高空间。如水稻富硒规范化栽培、优质富硒稻米硒形态与质量控制等技术难题亟需破解[13]。二是绿色防控技术有待加强。当前湖北省水稻主栽品种抗性相对较差,尤其是抗稻瘟病能力不足,直播稻田病虫草等抗药性明显增强[14],用药剂量和次数仍然保持高位,绿色防治压力巨大。三是主要模式风险渐显。以稻虾共作模式为例,长期稻虾共作显著增加了土层潜育化风险,秸秆还田和投喂虾食显著增加了稻田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极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对稻田可持续生产能力造成不利影响[15]。

2.3 现有大米品牌不能有效满足产业提升需求

一是大而優知名品牌美誉度不够。2018年11月,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发布“2017年中国大米加工50强品牌企业”名单[16],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湖北禾丰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福娃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湖北企业名列其中,但除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有所影响外,其他企业品牌多为内秀品牌,品牌黏性和张力不足。作为“中国大米加工10强企业”的福娃集团有限公司,因各种因素处于半停产状态,品牌市场影响力有所下滑。

二是专而精优质品牌竞争力较弱。2019年1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湖北省农产品品牌三年培育方案》指出,稻米品牌以“湖北名优大米十大品牌”为引领,重点打造虾稻、再生稻品牌。调研发现,虽有部分优质稻米品牌进入全国市场,但企业主体规模不大,市场占有份额较低。全省从事再生稻生产加工销售的主体近200家,有注册品牌的主体不足50家,多数主体处于分散、中小型的经营状态,缺乏品味标准,品牌价值缺失。

三是小而美特色品牌规模发展较慢。截至2018年年底,湖北省共认定17个农产品(大米)登记地理标志产品,但绝大多数特色稻米主体规模发展较慢,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如南漳县“东巩官米”、鹤峰县“走马葛仙米”总生产面积仅0.1万hm2,产品生产规模偏小,加工工艺水平较低,产品品质单一,附加值高的产品市场供给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品牌发展。

3 推进湖北省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3.1 强化规划统筹,着力打造多元共建体系

一是切实重视“鄂种”。加强产学研用相互结合、省市县乡四级联动、行业部门多方协作,在全面推进优质化的基础上,加快开发一批适于稻田综合种养、“一种两收”、富硒富锌、特色功能等方面的生态、低耗、优质专用品种,丰富优质品种集群,满足不同生产群体需求。二是真正关注“鄂稻”。加强技术优化集成,继续在优良品种覆盖、绿色技术示范、高效模式推广方面多维拓展,紧盯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通过绿色生产、加工技术和高效模式配套应用,改变重种子轻种植现状,确保“好种”种出“好稻”。三是协同振兴“鄂米”。系统设计“鄂米”发展路线,以绿色产粮、质量兴粮、品牌强粮为主攻方向,切实抓好“五优工程”,即优品种、优模式、优加工、优品牌、优效益,有序推行研(科研部门)一推(推广部门)一产(生产主体)一销(加工销售主体)联动发展,把技术创新优势、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3.2 强化“三链”同构,着力打造全业共享体系

一是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市场主体开展代耕代种、代育代插、代收代储、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加工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服务,引导产业要素向主产区、优势区转移集聚,打造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完善功能化产业链条建设。建立稻米等级标准体系,瞄准市场消费需求,完善品种繁育、产品研发、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产业链条,提高产品区分度,通过打造绿色产地、使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持续竞争力,实现绿色增值。三是坚持构建利益链接机制。积极推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依托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形成多方主体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融合机制,让“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效对接“千家万户小生产”,让小农户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

3.3 强化特色开发,着力打造精优专特体系

结合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和产业特色,在巩固江汉平原、鄂中北、鄂东三大传统稻米板块基础上,着眼于绿色高质量发展,按照发挥优势、展现特色、集聚发展、辐射带动的思路,谋划推进特色功能稻、香粳糯稻、再生稻、渔稻区域布局,形成多极支撑、并联开发,在基本覆盖全省2/3水稻主产区的基础上,辐射带动其他区域有序开发,形成本土化、习惯化、融合化的全域发展格局,使湖北省稻米产业发展更加符合生产者利益、契合消费者需求、适合资源优势发挥、切合生态环境保护,最终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消费增信、品牌增值。

3.4 强化品牌塑造,着力打造“鄂米”优品体系

一是夯实品牌基础。加快构建“区域公用品牌+骨干企业品牌+地方特色品牌”有机结合的湖北省稻米品牌体系,鼓励企业树立以品牌建设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迎合消费升级,专注细分市场,运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新风味、新功能,通过对稻米的初、深、精、细等不同层次加工,促进稻米多次增值。二是突出品牌特色。集中整合、培育、扶持、推介一批区域特色品牌,以品质拓市场、以市场促加工、以加工促生产,在保障中档规模品类普及化的同时,适度增加高档精品特色品类,通过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消费者差异化、多样化需求,补齐供需脱节短板。三是讲好品牌故事。鼓励各级各类媒体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重要场合开展稻米品牌宣传,挖掘品牌文化底蕴,培养消费者品牌情感,树立消费信心,提升产品价值和市场影响力,从注重合格率向追求满意度转变。鼓励企业引入“互联网+”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农社对接等产销直挂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品牌营销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万丙良,游艾青湖北水稻种植业发展对策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2):56-59,66.

[2]湖北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水稻产业提升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hubei.govcn/govfile/ezbf/201 605/t201 605 20_1034191 .shtml, 2017-04-27

[3]晉洪涛政府“要粮”和农民“要钱”目标的兼容性——基于粮食生产社会效率和私人效率的考察[J].经济经纬,2015,32(5):25-30.

[4]程建平,汪本福,张枝盛,等.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现状和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 22):4217- 4220.

[5]徐长春,陈少愚.湖北省稻虾综合种养发展浅析[J].中国水产,2018,(10):52-54.

[6]湖北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人口发展规划(2018-2030年)的通知[EB/OL] .http://www.hubei.gov.cn/govfile/ezf/201901/t20190107一l377424.shtml,2018-12-19.

[7]汪本福,张枝盛,李阳,等.灰色关联度法在湖北省稻虾专用优质水稻品种筛选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24):70- 73

[8]涂军明,曹志刚,陈杰,等.16个水稻品种作再生稻栽培的比较试验结果及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23):4475-4478

[9]陈升孛,刘安国,张亚杰,等.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北省水稻高温热害变化规律研究[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3(2):51-56

[10]刘敏湖北省农业气候资源和灾害变化及对水稻生产的影响[M].北京:气象H{版社,2012

[11]罗昆,曹鹏,鄢竞哲.湖北省水稻集中育秧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20):3819-3821.

[12]刘长华,皮少成,陈鹏宇.湖北积极探索再生稻生产机械化[J].农机科技推广,2015,(4):14-16.

[13]罗昆,曹鹏,郑威,等.发展富硒水稻产业,引领绿色健康消费——湖北省富硒水稻产业发展调研[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1):22-24.

[14]鄢竞哲,蔡鑫,曹鹏,等.湖北省直播稻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 22):4248-4249,4263.

[15]曹凑贵,江洋,汪金平,等.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9):1245-1253.

[16]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17年“中国好粮油”企业产品名录(第—批)[EB/OL].http://www.chinagrain.gov.cn/n787423/el 14328 31content.html. 2017-10-18.

作者简介:曹鹏(1986-),男,山东威海人,硕士,主要从事水稻绿色周年技术模式推广应用研究,(电话)18627825037(电子信箱)c—p—cp@163.com。

猜你喜欢

产业高质量发展湖北省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