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0-12-19刘兆波

纺织报告 2020年12期
关键词:职业化双师产教

刘兆波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以及转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步从规模扩张开始向着专业化、个性化发展。为了提升服饰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针对市场走向开展产教融合,这也是未来高等职业化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方法,能够实现教育模式、产业链、人才供给与教育创新的有机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专业教师的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师体系。

1 发展产教融合模式教育的意义

现今,高等职业化教育主要的功能服务区域集中向轻工业、重工业输送相应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教育都具备区域性以及职业指向性两个方面的特性。高等职业院校当前最主要的发展目标就是跟随当前竞技场发展的格局形成转型升级,在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保障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上实现目标统一。

高职院校发展战略主要集中在深化当前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以人们满意的教育为基础,逐步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教育以及培训体系,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作环境,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要注意当前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制的基础是职业化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也是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发展“双师型”模式来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1]。

当前,高职院校中对于“双师型”教师还未有明确的界定,一直以来都是以权威进行定义与完善的。不少职业教育的相关学者将“双师型”教师定义为掌握双重证书、双职称甚至是双能力的教师,不论是何种状态,都在客观上反映出这一类的“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构架,是当前高职教育中最渴望获得的教师类型。“双师型”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兼顾技术的实践应用与实操技能,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进行完美融合。

从宏观角度向着微观角度发展的进程来分析,产教融合主要包含3个层面。

首先,产业和教育之间的融合是以产业作为高等职业化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为支撑的,而当前高等职业化教育立足的根本就是为市场、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技术以及智力上的支持,实现产教融合是将两者之间的优势进行互补完成的协同合作。

其次,产教融合多数采取的模式是进行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两者是以产教融合为基础进行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达成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后,将生产方式与教育机制相互融合。企业中的生产实践与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是相互融合的,采取产教融合的机制,能够保障学生学习的专业技能与具体的企业岗位形成对接关系,实现生产活动与教学进程之间的高效互动。

这3个层面形成了层层递进的关系,在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各个环节形成互利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

2 “双师型”教师培养包含的主要内容

当前,大部分“双师型”教师都具有较强的个人能力,从职业化教育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当前发展受到教育现实性的影响,“双师型”教师会受到自身教育背景、专业发展情况、现实个性差异条件等各个方面的局限,要在短期内有效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能力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培养合适的教师,借此提升服装专业教师本身的个人能力,将个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逐步拓展,成为群体化的“双师型”教师。

国内的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教育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就将“双师型”教师融入专职教师以及兼职教师的全面整合当中,形成全面性的、直面实际教育问题而形成的教育方针,在完成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实现师资力量的全面建设,采取群体结构模式的“双师型”教师体系建立制度。在高职院校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的起步阶段,由于师资力量的整体建设还不够完善,需要采取群体结构形成最大限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当前,群体结构型的“双师型”教师主要就是针对教学过程发展而形成的。一方面,职业化教师是由高职院校专职教师担任的,这部分教师本身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且了解当前服装专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但是部分人由于自身职业规划有限制,对于服装专业的实际操作过程并没有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则是一部分来自于企业的兼职教师。一般而言,他们并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当前服装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其中原有的专业实操技能却是了然于胸,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实操能力。这两个方面的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完成产教融合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服装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能够全面优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促使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将教师培养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更加完善的分类整合[2]。

“双师型”教师的发展需要教师本身具备本科以上的学历,同时要兼顾专业讲师以上的相应职称要求,要有专业中级或者以上的技术实践证书,保证既能够进行高等职业化教育,又能够兼顾教育心理的各项活动。教师要精通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在保障专业性的前提下,优化自身的实践活动结构,带动学生参与实践与实训。

3 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策略

3.1 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教师准入制度

为了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素质,促使整体师资力量结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需要面向市场,将达成市场需求目标作为教师的准入门槛。当前,各高职院校中的系部都实行了适合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引进计划,既要着眼于理论知识教育,也要引导教师向着专业化、实践方向发展。高职院校要以薪资待遇、事业发展、情感寄托以及教学环境作为吸引优秀教师人才的基础,保障专业教师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让更多人涌入服装专业,实现进一步的产教融合[3]。

3.2 针对教师进入企业,实现制度保障

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要保障自身的资源投入与收益之间形成最优配置,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从经济学角度讲,高职院校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发挥高职院校自身的科学管理职能,在保障人才高效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中教师资源的培养。

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最基本的人力资源,在时代发展背景下,形成了“双师型”教师发展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借由校企合作的便利,针对教师进行委派,促使教师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获取更多实际操作技能,在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实践教育水平。

3.3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

各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职业化教育,各大企业在招聘中都会选择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这部分人才不仅能够提升企业产能,还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收益水平。从长远和宏观角度来看,校企合作是企业发展、提升教育投资、保障员工增值的有效措施,能够形成服饰产品研究、品牌创意研发、专业技术优化等各个方面的实践工作,对于企业和高职院校都有巨大的利益。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可以吸纳高职院校教师协助进行专业技能培养,为之后加强校企合作、保障后备人才质量打下坚实基础[4]。

4 结语

产教融合本身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发展模式以及关键载体,同时也是当前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发展方向。对教师进行培养能够优化高职院校自身的产业链以及教育链,达成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将教学资源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融合过程中将彼此资源上的优势进行优化,在保障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的同时,利用校企合作作为产教融合的契机,实现服装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协同发展,以协作模式实现对教育结构、教育体制的优化。

猜你喜欢

职业化双师产教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整体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职业化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加速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