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染色文化与植物染料研究

2020-12-19孙闻莺

纺织报告 2020年12期
关键词:紫草染料染色

孙闻莺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我国古代的植物染色取材于自然,是我国古代先民不断探索自然并逐渐将自然之物为已所用的一个过程。在对大自然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自然界各类植物的认识,发现几十种植物可以用作日常织物的染色,对我国古代传统色彩体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植物染料的发现并应用是我国古代先民劳动智慧的体现。根据染色植物自身的特性,古人实践并研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色系以及多种染色工艺。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用于染色的植物染料有几十种,主要包含红色系、黄色系、蓝色系、黑色系等正色,古时称赤、黄、青、玄,还有绿色系、紫色系、褐色系等间色,而正色和间色是我国古人的色彩观念。

1 中国古代的用色文化

我国古人“用什么色不用什么色”,不只是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和用色习惯,还受制于染料染草染色技法,更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和观念等礼制的制约。《礼记·玉藻》记载:“士不衣织,无君者不贰采。衣正色,裳间色。”这是“正色”“间色”首次被记录在礼仪规范典集中。“所谓正色,孔颖达疏引皇侃语释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1]。青、赤、黄、白、黑5种颜色只能通过染料得之纯色,不能用染料混合取得。因此,正色即纯、真,方显地位之高,绿、紫、碧等间色只需要几种正色混合即可得之,不能与正色相提并论。因此,“衣正色,裳间色”,区别了高低贵贱、上下尊卑。故正色为尊、间色为卑,正色为上、间色为下,正色为表、间色为里。间色虽然没有正色的社会地位,但作为人们的日常用色,在生活中也承担重要的任务。“礼制典章逐渐成为制约人们行为礼仪的规范,色彩的政治属性超过自身审美属性,以色彩示尊卑等级的观念逐渐形成”[2]。《诗经·绿衣》记载:“绿兮衣兮,绿衣黄裳。”绿为间色,黄为正色,间色不能做上衣,只能做下裳或者内里,体现了上下有别,尊卑有序。据传,此诗意在讽刺当时社会纷乱,主次颠倒,礼崩乐坏。

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尚色制度,统治者通过色彩传达自己的信仰,捍卫自己的政权和地位。夏代尚青、黑,商代尚白,周代尚赤、黑、黄,以色彩示尊卑的观念在周代逐渐清晰,并明确细化。这一色彩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极深,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隋书·礼仪志七》记载:“贵贱异等,杂用五色,五品以上,通着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严格规定了不同阶层的用色,并形成制度,不可僭越,“品色衣”制度便是从隋唐开始逐渐形成的,直至明清达到鼎盛。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深,礼制观念的形成,从根源上看是对祖先的崇拜或对天地五行的信仰,更重要的是出自“文治武功”的政治需要。将服装的制式、颜色、材料等与天地万物、五行学说、儒释道等哲学概念联系在一起,富有不可逾越的神秘色彩,成为“明教化、正纲纪”的重要工具,其象征意义远超越色彩本身。

2 中国古代主要的染色植物

我国古代染色植物种类繁多,色谱丰富,绝大多数颜色都来自于植物染料。据考,古籍中记载的可以用于染色的植物多达几十种,染出的颜色丰富多彩,多达几百种。《多能鄙事》中记录了12种染色植物和多种染色方法;《天工开物》中记录了19种颜色名;《说文解字》中出现了39种颜色名……此类丰富的颜色名称,反映了我国古代丰富的植物染料和成熟的染色技术。下面以正色、间色分类逐一进行研究。古时白色衣物多为素缟,由蚕丝纺织,并未染就,因此不在研究之列。

2.1 蓝色系

古籍中记载的蓝色植物染料多达十几种,是我国最早应用于染色的植物之一。蓼蓝、马蓝、菘蓝、槐蓝、木蓝、大蓝是目前已经被考证的几种常用染蓝作物。

文献中最早关于植物染料的记录是蓼蓝,《大戴礼记·夏小正第四十七》记载:“五月:启灌蓼蓝。”虽然只记录了短短几个字,大抵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蓼蓝的人工培育技术以及浇灌、分棵的时间,说明当时社会对于蓼蓝作物种植技术的掌握。当时掌握的蓼蓝染色方法是将染草直接浸水染色,可以得到碧色,反复多次浸染会得到深浅不同的颜色。染青,需要蓝草发酵形成蓝靛,制靛技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劝学篇》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虽然没有说明染料是什么,但从字面意思可知当时的染蓝技术已经成熟,通过复染或者蓝靛可获得青色。《说文解字》中记载:“蓝,染青草也。”解释为蓝草可以染得青色。到了汉代,制靛技术已经渐趋成熟,汉《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玉……”青旗、青衣是天子的仪仗,青色作为正色,被用在天子仪仗中也是舆服礼制的体现。到了明代,对蓝色系染草的染色技术的掌握,古籍中有更明晰的记载,《天工开物·彰施》中“凡蓝五种,皆可做靛”表示5种蓝草都可以发酵制成靛。

2.2 红色系

红色在古代有很多名字,分别代表不同的红,比如绛、赤、朱、丹、红、茜、彤、赭、绯等。染红的染草也有很多,如茜草、红花、苏枋等。

茜草是我国染红植物的典型代表,和蓝草一样,是最早被我国人民驯化并用于大规模种植和染色的染草之一。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中有茜草、蓝草、栀子染成的颜色。由此看来,在商周时期,茜草染色已经被人们掌握。《诗经》中《郑风·出其东门》描述:“缟衣綦巾、缟衣茹藘。”茹藘即茜草,记录了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茜草染色;西汉《史记》中《货殖列传》记载:“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锺之田,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表明汉代茜草被大规模种植,并可能发展为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千亩茜草的收入相当于千户侯的俸禄;《诗经》中《豳风·七月》记载:“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朱是红色,阳表示颜色鲜艳,说明当时就可以染出鲜艳明亮的红色。

赵丰在《红花在古代中国的传播、栽培和应用》中考证了红花在汉代经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区。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记录了“杀花法”这一提取红色的技术要领;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录的红花造饼法,说明当时已经熟练掌握了红色素与黄色素的分离技术,以此得到正红,可谓“以染帛色鲜于茜,谓之真红”。

2.3 黄色系

黄色在古代被认为是大地的颜色,所谓“天玄地黄”。古代用于染黄的植物也有很多种,“秦汉时主要是栀子,南北朝以后扩展到地黄、槐树花、黄蘖、姜黄、柘黄等”[3],还有荩草、黄栌等都可染黄。

据考,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荩草的荩字,《尔雅》中将荩草称为王刍,荩草又称菉蓐,菉通绿。《诗经》中《小雅·采绿》记载:“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蓝,不盈一襜……”其中,绿通“菉”,即荩草,又名王刍,汁液可以染黄;《诗经》中《采绿》和《淇澳》中出现的“绿”字,有学者释为王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认为荩草可以染黄。西汉《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当时栀子的种植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获得的经济利益相当于千户侯。“湖北江陵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批古代彩锦,其中鸟形纹样彩绣,见于一袍面,绣线有深蓝、翠蓝、绛红、朱红、土黄、月黄、米色等”[4],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黄色分类就有土黄、月黄、米色。《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黄栌染黄的技法:“金黄色、芦木煎水染,复用麻稿灰淋,碱水漂。”槐用以染黄的是槐花米。《本草纲目卷三五》中记载:“其花未开时,状如米粒,炒过煎水染黄甚鲜。”《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槐花的制备方法:“凡槐树十余年后方生花实。花初试未开者曰槐蕊,绿衣所需,犹红花之成红也。取者张度籅稠其下而承之。以水煮一沸,漉干捏成饼,入染家用。既放之。花色渐入黄,收用者以石灰少许晒拌而藏之。”详细介绍了槐花饼的制备技术。

2.4 黑色系

“玄、缁、乌、皂、墨、黔、黎”古时都指黑色。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染黑的染草主要有橡树、鼠尾草、乌桕、皂斗、五倍子等。“这些植物里都含有单宁(又称鞣质,是一种具有多元酚基和羧基的有机化合物)的植物,可以将织物染黑”[5]。

《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皂物。”皂物,郑玄注释为皂斗,可见当时皂斗已经用于染黑。《多能鄙事》中也有用橡皮、皂斗、黑豆等染黑的记载。《诗经》中《郑风·淄衣》描述了穿黑衣、戴黑帽的城里人装束,还描写了贵族装饰黑色的束发带等;《豳风·七月》记载:“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中玄,郑玄注解为有点红的黑色。秦尚黑,黑色在秦朝受到朝廷的特别重视。“上玄下纁”的传统,使黑色染草被大规模种植,染黑染料的广泛使用,使黑色染色技术也大幅度提高。“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都戴黑色的头巾。《多能鄙事》记载了染皂巾纱法:“生纱以皂斗子铁铫内同煮褐色阴干,勿见日,次用黑豆、酸石榴皮煮黑阴干。”详细介绍了用皂斗结合黑豆和酸石榴皮复合拼色染黑的方法。

2.5 紫色系

古代用于染紫的染草主要有紫草,“紫草的染色部位在根部,晋郭璞解释《山海经·西山经》时,说明茈草是染紫的材料,茈通紫。”[6]《尔雅注疏·卷八》记载“紫草可以染紫色”,是紫草直接染紫色的印证;《本草纲目》记载:“时珍曰: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紫草。”《齐民要术》载《广志》:“陇西紫草,染紫之者”;《博物志》云:“平氏阳山,紫草特好。”表明紫草在不同地区都有种植,但有优劣之分,不同时期,好的紫草出产在不同的地域。紫色除了可以直接染色得到,也可以使用媒染法或者套染法。《天工开物》中记载:“紫色、苏木为地,青矾尚之。”用苏木打底、媒染剂盖上,得到紫色。紫色是间色,可以通过紫草直接染色获得,也可以通过几种染料复染获得。

2.6 绿色系

“古代可以单独染绿的植物染料并不多,有荩草,汉代以前用于染绿、鸭跖草、蓼蓝用揉染之法染绿,最有名的来自鼠李,又叫冻绿,可以直接染色得到绿色。”[7]《太平御览》引《广志》中云:“鼠李,朱李,可以染。”记载了鼠李用于染色,并未提及染的色泽。郑樵《通志》中记载:“鼠李,可以染绿。”大概到了唐宋时期,鼠李用于染绿色。《本草纲目》载有“鼠李,方音亦作楮李,可以染绿”。

我国古代大部分获得绿色的方法是通过黄色和蓝色复染或者媒染得到。《天工开物》中有详细记载:“豆绿色、黄蘖水染,靛水盖。今用小叶苋蓝煎水盖者,名草豆绿,色甚鲜。”“油绿色、槐花薄染,青矾盖。”油绿、豆绿、草绿等绿色被分为不同的明度,还有色相上的细微差异。《蚕桑萃编》中记录豆绿色“黄蘖水染,靛水盖”“黄蘖水染,今用小叶苋蓝煎水盖者名草豆绿,色甚鲜”。黄蘖本是染黄植物,结合不同分量的蓝靛形成不同的绿色。此外,还记录了得到油绿色的方法:“槐花薄染,青矾盖。”用染黄的染草槐花淡淡地染,盖以媒染剂青矾,得到油绿色。

2.7 褐色系

茶色、褐色也是古代常用的颜色,《天工开物》中记载:“茶褐色,莲子壳煎水染,复用青矾水盖。”《蚕桑萃编》中记录了苏木、莲子壳染藕褐色的方法:“苏木水薄染,入莲子壳,青矾水薄盖”。用苏木和莲子壳复染,加媒染剂青矾,得到藕褐色。《多能鄙事》中用苏木染枣褐色的方法:“以帛十两为率,用苏木、明矾分为两与前同熬染,皆同至下了头汁时扭起,将汁煨热下绿矾,勿多当旋旋,看色深浅添加太多则黑,太少则红合中乃佳。”使用两种媒染剂媒染,同时强调媒染剂的使用方法,看颜色深浅逐步慢加。《多能鄙事》中详细记载了椒褐、明茶褐、暗茶褐、艾褐、荆褐、砖褐的染色方法及助剂和工艺要领,如砖褐色“用红茶染铁浆轧之”,红茶染后复用铁浆,铁浆是一种媒染剂,可以使颜色加深,得到褐色。

3 结语

《唐六典》中记载:“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凡是染色,多数来自花草树木,植物的花、叶、茎、枝、根、果实等皆可作染料。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几千年前就从自然界发现了大量的植物可以用来染色,被记载于农政、博物、药典等古籍中的染色植物多达几十种,皆可染出多彩缤纷的颜色。一种染草根据染色方法和技术差异便可染出深浅不同、明度不同的颜色。古人通过不断实践和聪明才智获得了很多染色技巧和方法,使颜色分类丰富,名目众多,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紫草染料染色
无限路及其笛卡尔积、直积的孪生α-距离边染色
夏天用什么驱蚊止痒?什么都不如紫草膏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能治疗湿疹、皮炎、痤疮、疤痕好东西,我怎么现在才发现
中国染料作物栽培史
节水染色和非水介质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
活性染料的配伍性
△(G)=8且不含有三角形,4—圈的平面图的完备染色
2—氨基磷酸茚处理对新疆紫草悬浮细胞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影响
染料、油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