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教﹢旅游”突破文旅融合发展瓶颈
——以乐山佛教文化旅游为例

2020-12-19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峨眉山乐山

张 舸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乐山宗教文化资源禀赋,宗教文化载体众多。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是著名的佛教圣地。随着宗教文化旅游的兴起,乐山旅游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挖掘丰厚的宗教文化“富矿”资源,打造乐山独具宗教文化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对弘扬宗教文化传统,构筑旅游产业发展新优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乐山发展宗教旅游优势

乐山市域内,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五大教并存,佛教最具影响力。全市有6座全国重点佛教寺庙,占四川省全国重点佛教寺庙的66.7%。天主教乐山教区负责管辖乐山市、眉山市、雅安市、甘孜州、阿坝州5个市(州)的天主教教务。拥有以佛学为基本学科的汉语系全日制四年本科高等佛教院校——峨眉山佛学院。融入乐山山水之间的佛教文化极具神秘性和诱惑力。

(一)宗教资源优势

乐山宗教历史久远,周成王时峨眉道教兴起,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由印度传入峨眉山,明清时期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先后传入乐山。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唐代,乐山佛教空前繁荣,成为川西佛教文化带和西南佛教文化的重要所在地。现有宗教文化遗存200余处,已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102处。其中,佛教活动场所73处,占开放场所的71.6%。[1]峨眉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景区内的报国寺、万年寺、洗象池、洪椿坪、华藏寺等5座寺庙为全国重点佛教寺庙。鼎盛时期,乐山大佛所在凌云九峰都有寺院,峨眉山寺院则多达205座。[2]市域内星罗棋布的寺院,保存着大量源自古印度文明的结晶,蕴含众多神秘精深的佛教文化。

(二)旅游资源优势

乐山旅游经济总量居四川省第二,仅次于成都市,列入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国际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创建单位。乐山除拥有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和夹江东风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3处世界遗产外,还拥有国家A级景区27处,其中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9处。[3]沙湾郭沫若故居、金口河大峡谷、峨边黑竹沟、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瓦山湿地公园、沙湾美女峰、沐川竹海、五通小西湖,以及犍为罗城古镇、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等众多特色景区与3处世界遗产串珠连线融为一体。“名山、名佛、名人、名城”构建了乐山最显优势的世界级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游客资源优势

乐山拥有源源不断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客源优势。2019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7014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达137.0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41亿元,特别是日本、韩国、泰国等东南亚一些佛教文化浓厚的国家,来乐山旅游的人数较多,给乐山佛教文化旅游提供了潜在的境外客户。

(四)区位交通优势

乐山地处成都、川南、攀西三大经济区结合部,是四川重要交通枢纽城市。随着“两航四铁六高速”的加快推进,乐山的区位交通优势凸显。以成绵乐、成贵高铁开通为标志,乐山已迈入“高铁时代”;乐山机场的建设,将结束乐山作为旅游文化名城无航空的历史;仁沐新、乐西、峨汉等高速公路的建设,乐山将步入县县通高速的“高速时代”。乐峨、峨汉、峨美、乐自、乐西、乐宜以及仁沐新高速有机串联起全市27处重点A级景区。全域旅游交通大环线,拓展了乐山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全新空间。

二、乐山宗教旅游现状

以乐山大佛为代表的弥勒文化和以峨眉山普贤道场为代表的普贤文化是乐山佛教文化旅游的最大优势和亮点。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旅游、轻宗教”思想,致使悠深的宗教文化资源待字闺中,即使有所开发利用,也是重观光、轻体验,重朝觐、轻禅修,宗教旅游基本停留于烧香祈福、走山看庙的传统单一形式。加之,宗教资源管护各自为政、单体作战,缺乏资源的统筹和统一包装整合,未形成宗教旅游特色品牌,与乐山建设中国国际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存在较大差距。

(一)佛文化景点冷热不均

凌云寺乐山大佛是游客旅游必选景点,常年游客较多。但同处大佛景区的千年古刹——乌尤寺以及以雕饰精美而被誉为“南安(乐山古称)名墓”的汉代麻浩崖墓,旅游者稀少。乌尤寺与凌云寺均始建于唐代,既是宗教寺院又是名山胜景,但由于宣传引导不够,乌尤寺景点常年冷清,游客甚少,与乐山大佛形成强烈反差。

(二)文旅发展统筹不足

乐山大佛景区、峨眉山景区隶属不同的景区管委会管理,景区内寺院、遗址又隶属宗教文保部门管理,而所有重点寺庙均处于两大景区内。同时,大佛景区内的乌尤寺,以及景区内民营的佛国天堂、东方佛都,峨眉山景区内的报国寺、伏虎寺等寺庙均实行单独门票,存在同一景区多张门票现象。宗教寺庙属公益性资源,应免费对信众、游客开放,不应门票式商业旅游开发。寺庙门票收入虽然供养寺院僧人、修缮殿堂,但也成为阻挡游客和信众入寺参观、礼佛的障碍。

(三)佛教旅游产品雷同

乐山佛教文化资源虽然种类多样,但产品单一,佛文化旅游产品基本停留在烧香拜佛的走马观花式“到此一游”的粗浅层面,内容单调,缺乏个性和差异化。对精深的佛文化体验、佛家养生以及佛教节庆活动的挖掘、利用与展示远远不够,尤其是旅游者参与体验的佛文化产品极少,难以满足旅游者对佛教文化内涵多元化的体验与感受需求。

(四)佛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峨眉武术、佛门梵音、民间故事、诗画、素斋美食、茶禅、医道等佛文化资源与传统民间文化紧密联系,有的源于佛教,发展于民间,有的始于民间,升华于佛门。特别是乐山书画家创作的众多以乐山大佛、峨眉山、普贤菩萨、寺庙等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在宗教、文化艺术界影响深远,其中,著名的遍能法师、隆莲法师既是高僧也是书法家,乐山却在挖掘这些佛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并与旅游业的结合利用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宗教﹢旅游”融合的实践路径

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据统计,全世界佛教信徒约有3.6亿人。[4]乐山要发挥佛教文化这一核心资源和“佛教圣地”的强势卖点,要将佛教文化资源与生态、人文旅游资源有机链接,规划打造集佛教观光、朝觐、体验与养生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宗教旅游品牌。

(一)强“景观”,发展佛教文化观光游

佛教的观光旅游是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久远的佛家传说、佛教建筑群落、佛教遗迹以及佛教遗物、雕刻艺术、绘画与佛事活动独特神秘,对佛教信众、观光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一是修缮历史景观。科学修复一批乐山历史上极富影响力的寺庙、石窟、佛塔、亭台、雕塑等寺庙建筑。如: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的弥勒坐像,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史称“大佛阁”;乐山老霄顶千年古建筑群更是记录乐山历史的“教科书,古时游嘉州,在老霄顶眺望旷远景致,对景抒发写诗,成为文人墨客的“标配”;承载古嘉州历史记忆的标志性建筑——乐山文庙、皇华台、老霄顶,以及唐宋、明清时期沿袭下来的城楼、古巷、戏台、客栈和散落在古巷中的众多四合院、碉楼等古建筑,现已深藏繁华商圈。对这些古建筑、历史遗存,应有计划、有重点的实施复原、修缮,延续历史文脉,还原历史风貌。二是完善博物馆功能。综合运用实物、雕像、展板等静态展示以及AR技术、三维动画与影音等现代前沿科技,突出乐山大佛为代表的弥勒文化和峨眉山普贤道场为代表的普贤文化,尤其是乐山大佛凿造的历史、背景以及凿造与修缮保护的展示,增强旅游者对乐山佛教文化认知的信息量。三是推进景城一体建设。乐山宗教活动场所大多为国家或省级文保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宗教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功能的配套,在满足宗教活动的同时,推进宗教与文物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乐山城区拥有老霄顶万寿观、乐山文庙、龙神祠、古城墙等众多宗教遗迹,有加拿大传教士文幼章故居,有一代文豪郭沫若母校以及众多历史文化街巷,丰厚的历史遗存和文化景观,是乐山人文荟萃的缩影。乐山要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历史、景观等资源有机融合,推进景城一体建设。

(二)造“氛围”,发展佛教圣地朝觐游

朝觐旅游是佛教信徒和民间信众到佛教圣地朝拜、祈祷以及感恩、赎罪、还愿等获得精神皈依与心灵慰藉的旅游活动。佛教信众经常性的朝拜、进香是佛教朝觐旅游最基本形式。乐山发展佛教朝觐旅游,要以乐山大佛—峨眉山—寻禅—拜佛为主题,营造个性鲜明、佛文化浓郁的朝觐游氛围,提升乐山“佛国乐园”和峨眉山“佛教圣地”的品质内涵。一是创设佛禅意境。结合乐山山水自然环境,在寺院建筑、构筑物以及禅意小品、禅意园林等方面,突出展现“深山藏古寺”的寺院禅与自然禅的悠远意境,延续禅境的肃穆与悠远,让游客在天然环境中禅思、静坐和观想。二是用好水景资源。乐山三江绕城,水是乐山城市的灵魂,要充分利用三江汇流及岷江老木孔电站建成后形成的湖面,以乐山大佛为背景,结合岷江生态湖、三江湿地公园建设,完善凤州岛拜佛亲水景观整治,设置水上祈福、许愿、放生禅台,打造集水上观佛、拜佛与览三江、观睡佛的禅境湿地景观漫滩,构建立体佛文化观光旅游格局。三是开放佛教节日。根据佛菩萨出生、出家、成道、涅盘等在信仰者中历经传承孕育下来的,如佛诞节、佛成道节、佛涅槃日、孟兰盆节等佛教重大节日,乐山大佛、峨眉山所有寺庙免费对外开放,吸引佛教信徒朝拜进香、持斋念佛、布施僧贫。四是营造佛文化景观。景区游览景致与寺院参拜、观赏、休憩、游览等宗教场所禅意景观协调一致,特别是乐山嘉定坊至凌云寺、峨眉山“天下名山”牌坊至报国寺登山步道两侧崖壁,借助自然山体,随处雕刻有关佛教文化的文字介绍、图片墙、精美的石俑塑像等,寂静而充满禅意。

(三)融“参与”,发展佛教文化体验游

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取决于旅游地能否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与众不同的旅游与体验的愉悦。佛教戒律下的佛家僧侣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极具神秘性,易于勾起旅游者参与欲望。乐山要在尊重宗教戒律戒规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如跟法师参禅打坐,听经问法、浴佛、食斋、同住寺庙等活动,将佛教文化体验融于旅游活动中,让旅游者切身感悟“做一天和尚撞撞一天钟”的个中滋味。一是开发素斋饮食。乐山佛教属汉传佛教,从南北朝起就明确规定不得食用荤腥,只能吃素,寺院的饭食为素斋。传承禅斋素食特色,融合禅意氛围体验,开设佛家斋菜,设立素斋饮食馆,推崇素食养生,满足信众和旅游者对佛教素食文化的切身体验。二是开放寺院寄宿。旅游者参与僧人沐浴、更衣、早晚课、坐禅等仪式,让旅游者在喧嚣的都市文明中,体验佛家宁静的寺院生活,浸润浓郁、庄重的禅意氛围,拾得禅意静谧。三是开发禅意商品。研发和推出系列禅文化内涵和信仰象征的禅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突出禅寺的佛教宗理和禅理的独特性,做到一寺一禅物。

(四)重“禅修”,发展佛教养生休闲游

佛教休闲游是21世纪宗教旅游发展的新方向。时下的北美、欧洲旅游中,80%的寺院教堂都开设宗教休闲游项目,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需求。一是打造禅修酒店。在峨眉山景区黄湾镇、乐山大佛景区乌尤坝打造浓郁佛文化特色的“禅修小镇”,以佛禅文化为主题,遵循禅宗意境并结合中国传统审美,建设将素雅禅意风格与现代建筑结合,在禅文化基底上融入艺术生活方式与原真匠意精神的禅意客栈、禅隐会所、禅修酒店,满足游客短期修心、敬佛、悟禅的个性需求,开启“文化&心灵度假”的休闲度假模式。二是开设佛教茶艺。禅茶是佛教旅游的重要文化内容和佛文化旅游品牌,包括茶艺表演、品茶参禅、禅茶SPA等。要结合峨眉山“竹叶青”“仙芝竹尖”“峨眉雪芽”等生态茶农业,将传统的禅茶文化与佛教养生保健结合,设计茶文化美食、茶艺交流、茶文化体验、茶文化专题游等主题项目,让旅游者感受禅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开辟禅修养生游线路。根据乐山—峨眉山佛文化特色,分别设置一日游、二日游禅修养生主题文旅线路。四是创新“乐山味道”。乐山美食素有“吃在四川、味在乐山”美名,苏稽翘脚牛肉、西坝豆腐、钵钵鸡、甜皮鸭、游肥肠……众多的“乐山味道”吸引着旅游者慕名追捧。乐山要结合佛教素食养生文化,挖掘并推出独具佛文化餐饮特色的名小吃、特色风味食品,丰富饮食旅游文化内涵,让旅游者品味独特“乐山味道”的同时,也让古老的饮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气息。五是发展禅修温泉康养。峨眉山除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外,还拥有丰富的天然温泉资源,峨眉山温泉具有5000多年的矿化年龄,富含偏硅酸、偏硼酸、硫化氢、锶等多种对人体具有显著康疗作用的矿化物的优质天然医疗热矿泉,因其品质卓越和矿龄悠久而被誉为“震旦第一泉”。要依托这些自然资源,融合佛教康养文化和现代康养理念,发展温泉禅修康养旅游,让游客尽情享受温泉、绿荫、禅意的佛化景致。

乐山宗教文化旅游要从低层次的烧香拜佛以及简单的观光、朝觐游,到融参与性、互动性于一体的体验休闲游,达到旅游者心境的超越,就要不断挖掘宗教文化中悠深的佛文化元素,科学适度开发伄教文化旅游资源,实施“宗教﹢旅游”深度融合战略,发展佛教观光、朝觐、体验与休闲旅游,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个性需求,更好地激活乐山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将乐山打造为弘扬佛文化、感悟佛文化、体验佛文化、沐浴佛文化的佛教圣地,给以山水游为主的乐山旅游增添丰富文化内涵,在这方面,乐山大有文章可做!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峨眉山乐山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下
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美术作品
首届中国佛教文化书画艺术作品展在河北承德隆重举行
驻马店市乐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中增强“四个意识”
发达国家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经验及启示
峨眉山游记
贵定县城镇建设与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