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定县城镇建设与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初探

2017-02-09黄昊

魅力中国 2016年16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

黄昊

摘 要:佛教作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虽然不是本土产生,但是发展至今早已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交融结合。通过对贵定城镇发展进程探究,贵定佛教的发展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本文主要是分析佛教文化与贵定当前发展的关系与路径。

关键词:贵定;城镇建设;佛教文化

一、贵定城镇发展与佛教文化的动因

(一)区域地理位置的便利给贵定带来了佛教文化

佛教的传入与贵州城镇交通的发展关系密切。贵定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区位的便利,佛教文化发展迅速。其中阳宝山也成为贵定佛教文化兴盛的典型代表。

贵定县是贵州省内中部地区城市,处于云贵高原东部,苗岭北坡,行政上属于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史载贵定于春秋战国时形成、时历代增修、明代扩建加固的滇黔通湖广达京师主驿道的必经地,《明一统志》,记载新添卫治所距南京4730里,距京师8260里。而且,至粤西驿道、古州驿道、定番州驿道等重要驿道也必经贵定,故素有“黔之喉”之称。贵定的阳宝山佛教史贵定佛教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阳宝山处于黔中枢纽的交通有利条件,比较丰厚的物质生活基础等诸多因素为佛教渗入贵定地区,引来高僧、兴盛繁衍,并得以广为传播提供了条件,一时众多寺庙,遍及城乡,难得的契机,终使贵定阳宝山成为名闻遐迩的佛教名山。

(二)贵州在国家政治版图中的地位转换

1413年,永乐十一年建立贵州布政司,贵州成为明代十三布政司之一,即第十三个行省。贵州成为行省后,正式实行土流官并制,密切了与中原佛教的关系,在明王朝倡教政策的影响下,贵州土司流官多崇佛兴寺,黔中地区的僧徒士民大建佛寺,大辟佛洞,佛教成为一股社会新思潮,迅速在全省传播。

贵州建省,大一统成为贵州发展的契机,大批移民入黔,军屯、民屯、商屯遍布全省,并以不同形式将中原、江淮封建所有制生产关系移植入各地,有力地推动了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正式建立贵定县。贵定在明朝时期行政的建立,也为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阳宝山早在明清时期就与四川的峨眉山、云南的鸡足山并称西南三大佛教名山1603年,明万历戊戌科进士丘禾实所著《阳宝前山重修殿宇疏》“每岁自元旦迨浴佛日,朝者接踵,呼佛声相应,泥涂起拜,感动路人。”说明阳宝山的香火兴盛,

清以来,佛教在贵定境内广为流布,信仰广泛,且佛寺庵堂遍布城镇与乡野。明朝万历年间,新添卫辖区内共有佛教寺院庵堂4所。清代贵定县境内佛教寺院庵堂载之史册者亦有5所。“阳宝山,在贵定县北,前后两寺,为一方胜景。南山寺,在贵定县,明初建。报恩寺,在贵定县城北。兴福寺,在贵定县。”①清代还曾重建牟珠洞、城南南山寺。②民国时期,贵州有近百所,解放初期,贵定县历史遗留的佛教寺庵24座。③乾隆及同治年间,阳宝山山寺曾遭毁。光绪年间山僧宗定(即宝华上人)重修莲花寺,然千佛楼巨而巧实难修复。1952年当地群众开始分占寺田庙地,1958年在大跃进的热浪下,寺庙被拆毁,拆下的废料有的被烧掉,石料被搬下山修建中学,的有甚至被当地群众抬去修建猪栏牛圈,如今散布在德新各地。

二、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与贵定县城镇建设

(一)佛教文化与城市文化产业

佛教文化具有很强的社会辐射功能,历史上在很多城市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贵定也不例外。

佛学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渗透力和传播力,它的辐射范围广、认知度高、受众度强,因此佛教文化在城市品牌建设中所起到的宣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贵定是典型的乡村旅游城市,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等因素的局限,市内的旅游发展和经济建设缺少后劲,城市品牌很难有“蝴蝶效应”。阳宝山佛教文化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贵定的城市形象,壮大了文化产业,助推了旅游城市的建设。2015年2月5日,贵定阳宝山文化研究会获批成立,主要负责阳宝山文物和资料的收集汇总,阳宝山相关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召开,以及推动阳宝山的开发工作。2015年2月,贵定县采用“PPP模式”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发阳宝山,按照“政府项目、基金注资、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核心理念,采取公司制的运作模式,阳宝山遗址公园恢复重建暨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式启动。

(二)阳宝山佛教文化与贵定城市精神的塑造

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对于塑造城市特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谐性,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建设和谐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取其精华,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城市,同时对于佛教文化的弘扬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阳宝山佛教文化与贵定的城市规划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决定了城市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保持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对于塑造城市特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存是创建和谐城市的先决条件。近些年许多城市为了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积极引入新文化元素,但是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城市新旧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协调关系,使得城市不仅没有特色,反而杂乱无章。

三、阳宝山佛教文化与贵定城市发展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阳宝山佛教文化产业与贵定城市品牌建设的创新性

城市与佛教文化还有着显而易见的互动性,佛教文化的形态,生活模式及其在城市实践的运作中,往往是以城市为平台弘传、发展、壮大的。佛教文化一直提倡“如理如法”和“契时契机”,即一方面要求符合佛法和真理,一方面又要求契合时代特点和传教对象的具体条件,这对于城市建设者来说,就要求创新城市品牌要坚持客观规律,要立足实际,不能急于求成。同时,佛教文化是“开放的动态体系,它能够有助于排除城市发展中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积弊”,有助于改良、完善和丰富城市内涵,提高城市品位。阳宝山在贵定的城市品牌的宣传中,立足本土,服务全局,通过阳宝山的窗口效应,增进外交往和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贵定。

(二)加强佛教文化产业建设与贵定历史文化积淀的研究

不同城市的文化依托于不同的历史土壤,每一个城市都在发展中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程度、文化传承等来塑造自己的文化特质,这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虽然不能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所有问题,但对城市营造一定会起到重要的作用。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与贵定许多名人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例如邱禾实、邱禾嘉兄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必是有许多历史人物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对贵定相关历史人物的研究,会促进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宣传的名人效应,同时也带给与阳宝山发展的人文特征,为贵定城市的文化产业建设带来灵魂。

(三)营造阳宝山佛教文化元素在贵定城市中的新表达

佛教文化的流传与发展早已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整体,从文化层面的角度看,发掘并保护性开发佛教文化,对其进行再创作,帮助城市营造树立自身的文化品牌,为城市的文化多元化、文化和谐化提供动力。阳宝山佛教文化发展至今,不仅给贵定城市之中的文化架构起到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佛教优秀的教义理论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城市之中佛教文化元素在城市营造的过程中积极融入到现代民众的生活生产中,为民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空间。

注释:

①(清)鄂尔泰修、靖道谟纂:《贵州通志·寺观》卷之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②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宗教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③贵州省贵定县史志编纂委员会:《贵定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
慈航的影像之道
千年古刹——净果寺
充分发挥佛教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明代温州文学家何白的均州沧浪游记考略
城市化视域下的中国佛教文化景观研究
佛教与中华文化发展渊源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丝绸之路上的西域佛教雕塑
试论儒家孝道思想对佛教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