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问题还原中体味《岳阳楼记》的情理逻辑

2020-12-18陈思明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滕子京岳阳楼记岳阳楼

陈思明

一、文章写作的一般逻辑

大抵写作总会遵循着如下的一些思维过程:写什么;写给谁;怎么写。在“写什么”的环节里,总要尽力顾全写作的对象,尽量明晰情理的走向;“写给谁”则考虑的是受众,毕竟文章最终的工作要靠读者自己来完成。尽管这个问题,我们往往不做过多的考量;至于“怎么写”,则必然要顾及篇章的组织结构,语言的腔调节奏以及内在的情理逻辑。

二、“我”是如何写是文的(浦东教院实验中学未读本文或再也没有整体印象的师生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方式:未经深入思考)

1.教师甲(女,英语):由来?——谁建造的?——外观如何,材质如何?——历史意义何在?

2.教师乙(女,英语):岳阳楼何在?——岳阳楼所在的景色如何?——岳阳楼有何特色?——在岳阳楼生发出了哪些感想?

3学生丙:作者为何要写岳阳楼----岳阳楼在哪里----岳阳楼是什么样子的——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

4.学生丁:岳阳楼在哪里?——为什么要写岳阳楼记——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如何?——作者写岳阳楼记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5.学生戊:岳阳楼是用来做什么的?——去岳阳楼的都是些什么人——去岳阳楼干嘛?——岳阳楼记是写给谁的?

6.学生己:岳阳楼是什么东西?——作者写岳阳楼记的目的是什么?——岳阳楼是什么样子的?——岳阳楼在哪里

7.学生庚:围绕着岳阳楼发生了什么事情——谁写的岳阳楼记——岳阳楼周围有什么景色-----岳阳楼内部是什么样子的

8.学生巳辛:岳阳楼在什么地方——岳阳楼里有些什么人——岳阳楼是什么样子的——建造岳阳楼有什么意义?

三、范仲淹写是文应该思考的问题

1.为什么要写此文?2.岳阳楼的位置?→岳阳楼周围的景致有何特出?3.登楼者何许人?→登楼后有何抒发?→何以要用“淫雨霏霏”、“春和景明”这两种极端的气象来表现览物之情?4.为什么站在古仁人的立场来抒怀→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5.全文最终何以选择记“景”,记“人”而不记“楼”?

四、文章的内在情理关联

1.据《宋史.滕宗谅传》《续资治通鉴·宋纪》载:“滕宗谅,字子京,洛阳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与范仲淹同举进士,于天圣中又与范仲淹同时分配到泰州。”一个“生性洒脱,爱交游,好施与……尚气,倜傥自任”,一个自幼饱经艰苦的磨炼,立志清廉律已,关心百姓疾苦,不忘“忧天下”。二人志趣相投,结为挚友。

庆历初滕宗谅知甘肃泾州,恰逢西夏大举攻宋,手中兵卒无几,“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会范仲淹引番汉兵来援。后乃大设牛酒迎犒士卒,又籍定川战殁者于佛寺祭酹之,厚抚其,使各得其所,于是边民稍安。”不料次年,却遭郑戬、燕度等人以“其间数万贯不明”为由弹劾其滥用公款,幸得欧阳修、范仲淹从中斡旋,贬至虢州,便有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时值范仲淹本人亦因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力主改革朝政,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知邓州。

范仲淹深知这位朋友的志向和秉性,常虑择机相与劝慰。恰值滕子京知岳州间,政绩斐然,“乃重修岳阳楼”,亦恳请范代笔记之。这样一来,规箴知己便有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同遭贬斥,感同身受,亦有抒发自己理想之必要。于是范仲淹便把这篇文章的主题定为抒发自己的胸襟怀抱,借以达到规劝朋友的目的。

加之,范仲淹乃是苏州吴县人,更没有在岳阳做过官.是故有必要在文章的开篇就作记的因由,做一番简单的交待.

2.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 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又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

岳阳楼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建筑构制独特,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飞檐盔顶,顶檐牙啄,金碧辉煌。

洞庭湖烟波浩渺,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滚滚长江相连。自古就有““八百里洞庭”之称。历代著名学家为之倾倒。唐代诗人孟浩然就曾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赞誉“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氣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诗人刘禹锡也在遥望洞庭湖后写到:“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唐李白诗云:“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便是从空间上再现了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又从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出发,展现了它的千变万化。因此说岳阳楼的淖约风姿,洞庭湖的雄浑博大,是久负盛名的。故而本着“人详我略,人略我详”的原则,范仲淹不再赘述,便将论述的重心转向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岳阳楼”得筑于阅兵台旧址。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吕温、李群玉……都曾造访过这里,并留下了《留别贾舍人至二首》,《登岳阳楼》,《岳阳楼别窦司直》等诸多语工意新的诗篇。藉此诗篇,或抚今追昔,一抒壮志未酬的孤寂寞落;或以文为诗,歌咏了岳阳楼之雄伟挺拔,一抒自己坎坷失意、悲愤抑郁的心怀……岳阳楼更是因此名声鹊起。

岳阳又为通往西南的必经要冲。唐、宋时代,朝廷贬官,大多远谪西南。这样,久负盛名的岳阳,又有楼观胜景,便成了历代失意的官吏与诗人游会登临之所了。这个以屈原为渊源文化的岳阳楼自古也就作为宽慰之所而得以传承和保留了下来。正如文中所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记”这类文体本身就兼容着叙事、写景、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助眼前的景物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亦成为常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些“迁客”往往也是“骚人”,大多因“怀才不遇”而时常满腹幽怨,多愁善感。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很大程度上已然成为了“迁客、骚人”们笔下的一种约定。自身的荣辱兴衰、个人的得失恩怨成了左右心理的唯一标准。升职、得宠则“心旷神怡、喜洋洋者矣”;贬谪、失意则“忧谗畏讥、感极而悲”。易为外物环境所左右,缺少坚定高远的胸襟气魄和理想追求是其共通之处。滕子京在这一点上也表现的较为明显。有《过庭录》载:“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清波杂志》中也曾说:“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惟悼之叹,发于诗作,持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凭栏大哭数场!”

再就原文三、四两段的布局来看,都是先写眼前看到的景,后写触景而生的情;先写白天,后写晚上。与上文“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句互相照应。形象地昭示着人生、仕途、理想追寻中阴暗与光明的矛盾发展历程。

但范仲淹的考量又不局限于上述的内容。因为这两段不是作者对洞庭湖的客观描述,更不是个人的寄景抒情,而是作者代替“迁客骚人”设想出来的主观感受,以此作为其“览物之情”必有“异”的论据。这点二吴在《古文观止》中有所论述:“上写悲喜二段。只是欲起古仁人一段正意。”也就是说自“霪雨霏霏”之景而生“悲”,“春和景明”之状而生“喜”,以及后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构成了双重的对比。也就做实了前面提出的所谓“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个问题。

4.最后一段即“结穴”,是全文的重点。提出了一个所谓“古仁人”的话题而与上述的“迁客骚人“们相区别。再假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具化了“古仁人之心”,回答了前边的“何哉”。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古仁人”呢?,“仁”在古代史指仁爱,是对人亲善。。“仁人”一辞出自《论语》:“志士仁人,无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朱熹注:“仁人,成德之人。”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孟子自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这都是说“仁人”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因此这里的“古仁人”应解释为“古代仁爱的人”。“古仁人之心”便是推己及人,心怀天下,体恤万民的忧乐之心。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之人与民皆乐,故能乐也。”“与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 “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壮志抱负,高度的忧患意识就是承袭了这种理念的核心价值并付诸了一生艰辛的实践。

范仲淹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他宦途坎坷,四起四落,数度遭贬,大部分时间都“处江湖之远”,一生中竟流转于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十数个地方。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他在晚年将全部积蓄购置义田,用以周济民众。

其实,探寻”古仁人之心”的过程,就是一个锤炼心志,探寻人生价值的过程。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便能安抚彷徨的心灵,塑造出博大宽厚的胸襟来。问仕宦浮沉,何以能安身立命——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己济人,心怀天下”是也。这恰是与“二者之为”最为本质区别的地方。

这篇文章是庆历六年的九月间写的,是作者范仲淹于先一年贬出朝廷以后,作于邓州太守之任上。此刻提出所谓的“古仁人”来做榜样,既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彰显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更是对“迁客骚人“们的一种勉励。特别是对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的这位滕子京的勉励。

一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含蓄却明确地阐释了自己与滕子京的志同道合,矢志不渝的立场信条;又婉转地劝诫了挚友:放下包袱,完养精神,景行维贤,克念作圣,方能修得难量之器欲,无竟之籍甚。

5.相信全文选择了“记景”“记人”而不“记楼”,范仲淹是做了仔细思忖的:他深知是文绝非寻常的故人间书信往来,而是刻于“篆额”的碑文,仅凭岳阳楼的声望,便能声名远播。下至黎民百姓,上至同僚政敌,乃至皇帝宋真宗,定然会对是文倍加关注。多年的仕途经历,使他确信纵然是挚友相邀,又有心规劝,亦不敢露半点愤懑幽怨之心。反倒是另辟蹊径,择景而作,一抒内心的宏图伟志,既向世人袒露了心迹,又可回避不必要的政治风险;再者,宗谅乃治世能臣,岳阳楼定然也会是焕然一新。但世人非议不绝于耳,彼又屡遭构陷。倘着力于赞赏楼宇,则既可能落个谄媚阿谀之嫌,又可能授人以话柄,陷彼此于被动;還有宗谅不喜拘束,颇具胆识,虽深得范希文赏识。但个性自负。既要肯定其能事,不挫其志;又有适时加以警醒的必要,以防再生祸患。故而范仲淹用笔谨慎,以诚恳真挚的笔调于婉转含蓄间促人深省。“记景”、“记人”而不“记楼”,足见范氏之良苦用心。

如果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身不渝的追求和忧患意识的高度概括。那么《岳阳楼记》便是承载这份担当的浩瀚宇宙。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灼灼异彩。它吮吸着天地间的清气,正气和灵气,令人性情豪放,心胸阔达。所以然者何?一句话,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猜你喜欢

滕子京岳阳楼记岳阳楼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
孙高华
滕子京替人追债重修岳阳楼
拥有一种“超能力”
诗“画”岳阳楼
滕子京“欠条”建成岳阳楼
观五朝岳阳楼
基于语料库的《岳阳楼记》英译本译者风格分析
“欺世盗名”岳阳楼
《岳阳楼记》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