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课堂倾听与表达初中生音乐鼓圈心理治疗实践分析

2020-12-18王嘉璇

北方音乐 2020年20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初中生

【摘要】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初中生面临着繁重的课业压力,青春期心理问题逐渐增加,给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造成不小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先介绍了音乐鼓圈和心理治疗,通过分析鼓圈心理治疗的特点,强调音乐鼓圈活动的作用,详细分析了音乐鼓圈在初中生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以期能够利用音乐鼓圈展开心理治疗,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音乐鼓圈;心理治疗;课堂倾听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0-0212-03

【本文著录格式】王嘉璇. 关于课堂倾听与表达初中生音乐鼓圈心理治疗实践分析[J].北方音乐,2020,10(20):212-214.

引言

及时有效的心理治疗干预,有助于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音乐鼓圈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利用鼓圈活动引导学生表达自我,释放情绪,从而提高其心理动力,改善其不良情绪。同时,音乐鼓圈也有助于训练学生感知力、执行力以及注意力,让学生能够逐渐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个人成长。

一、音乐鼓圈和心理治疗

音乐治疗是心理领域中一门独立的科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音乐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能够让人们表达情绪,改变认知,改变社会交往和生理功能。人体本身对音乐具有天然的感知,能够跟随节奏变化自然律动。音乐能够连接情绪,促进人脑持续性接受信息,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治疗的作用。鼓圈是一种即兴演奏活动,是一门独立的音乐课程,如打击乐通过丰富音色的组合,形成一首交响乐。音乐治疗师可以利用节拍变化,和人体呼吸、心跳保持一致,对人体情绪进行调整,以起到促进身心康复的良好作用。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生学习能力受到记忆力、执行力、感知力、专注力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音乐鼓圈活动能够利用个性化音乐对学生感知觉功能进行训练,提高学生注意力,通过模仿节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认真倾听,从而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1]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阶段,若他们的负面情绪得不到良好宣泄,将进一步增加青春期叛逆情绪,甚至引发心理问题,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积极邀请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鼓圈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发泄情绪,表达自我,让学生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提高,并训练学生执行力、专注力等,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鼓圈心理治疗的特点

(一)节奏性

鼓圈活动主要使用打击乐器,节奏性是最鲜明的特点。鼓也是音乐治疗中最常见的乐器,由于人体本身具有节奏性,如人体脉搏、呼吸、细胞代谢等,均具有强烈的节奏性,节奏律动也是人体最原始的本能和冲动。借助于鼓圈活动的节奏性,能够促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律动,放松心情,舒缓情绪,让压力得到释放。

(二)发泄情绪

在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律动中,人体往往会不自觉地舞动,也是人体的本能反应。人类在婴儿阶段就有了宣泄情绪的能力。随着敲鼓的过程,延伸节拍,变化节奏强弱,人体会产生听觉期待,随着乐律摆动身体,感受松弛和紧张的变化,产生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效果。

(三)接触

鼓多使用木质材料,天然木质材料触感更加温润,和人体温度接近,鼓皮多使用皮革制作,具有弹性,不会损害双手,纹理舒适,契合人体触觉神经,让人体从心理和生理上产生愉悦感。[2]在实践治疗中,利用木质鼓能够激发人亲近自然的本能,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音乐鼓圈活动的作用

通过音乐鼓圈活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执行力、知觉以及协调性。首先,在鼓圈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活动,锻炼眼球运动,提高其视知觉,进而影响视觉运动的整合能力和视觉空间能力,对阅读书写产生影响,如阅读困难、阅读速度慢、阅读注意力不集中等,可有效改善学生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能力展开训练。其次,学生通过鼓圈活动,能够对听觉能力进行锻炼,改善学生通过听觉识别目标的能力,如音乐听力中能够快速且准确地发现目标,让学生听觉注意力得到集中。再者能够对学生的协调能力进行训练,协调能力受到中枢神经控制,音乐鼓圈活动能够训练学生随着音乐节奏律动,训练学生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尤其是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对肢体运动的控制能够改善学生运动能力。最后,元认知能力,是指学生认知过程中调节过程的能力。如学生学习期间发现自己学习状态不佳,是否能够对学习状态进行调整。

在音乐鼓圈活动中,学生产生积极愉悦的体验,能够提高脑神经对兴奋抑制的协调性,神经兴奋更有效率,让倾听效率和表达效率均得到提高,最终提高学生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感。鼓圈活动并不是随意敲打,鼓圈教师应当具备国家认可的资质,能够有序组织活动,同时对初中生具备一定了解。[3]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务必要得到关注,心理教师应当积极组织音乐鼓圈活动,充分发挥鼓圈活动的优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勇于表达自我,实现个人成长。

四、音乐鼓圈在初中生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一)明确音乐鼓圈活动开展目的

组织初中生进行音乐鼓圈活动,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专注力,由于神经具有可塑性,利用音乐活动,改变大脑皮层各个区域的功能结构,从而提高大脑皮层的功能活性,提高应答速度,如信息检索能力、视觉空间、注意力控制能力等。课堂的倾听和表达都离不开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音乐场景下训练,更有助于提高训练效果。教师要明确开展音乐鼓圈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倾听能力,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能够主动提高注意力,提高记忆质量,有效促进空间感知能力,培养学生执行力和协调能力。音乐鼓圈活动作为一项有结构、有组织的互动活动,将个体和团体结合,锻炼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的感知觉能力得到发展。鼓圈活动主要使用鼓类、打击乐等乐器,学生并不是音乐特长生,不需要达到舞台表演的水准,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乐器,注意对学生参与感的引导,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内心动力,积极参与活动。

(二)利用导入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为保证心理治疗活动的有序开展,教师需要在活动开始前利用导入环节提高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节奏感的音乐,引导学生站起来随着音乐律动,可以自由跑动跳跃,强拍时停下来击掌。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从严肃的课堂进入到活跃的音乐氛围中。通过加快学生心跳速度,感受音乐律动。音乐具有调节功能,学生通过随着音乐律动,能够放松身体,将繁重的课业放在一旁,放松心情,调节压力。然后,教师可以播放鼓圈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看完视频后,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观看感受。学生们被音乐节奏和表演吸引,感到跃跃欲试。教师可进一步导入鼓圈活动,鼓励学生尝试拍打桌面、身体等,发出声响,感受音乐的律动。

(三)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熟悉活动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从拍打自己的身体开始,通过拍打不同身体部位,能够发出不同的音色,呈现出打击乐的效果。学生在拍打节奏过程中,和身边的同学互相交流,感受到尊重和关注。在拍打中和身体对话,让学生能够充分聆听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尝试后开始通过拍打表达自己的情绪,有紧张、喜悦、愤怒等情绪,变化不同节奏表达情绪。[4]然后,教师可以使用节拍器随意设置节拍,让学生跟随节拍一起进行演奏。通过全班同学一起拍打节拍演奏,能够改善班级内的氛围,让班级内构建轻松融洽的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选择一种乐器,如腰鼓、非洲鼓等,跟随节拍器或者乐谱进行演奏。学生对乐器演奏产生演奏兴趣,更加积极参与乐器的演奏。乐器演奏不需要完全专业,或者深厚的演奏功底,学生可使用自己的表达方式释放自己的情绪,自由自在地演奏,这也是音乐鼓圈活动的优点,能够满足所有学生表达的需要。

(四)组织小组合作活动

教师可以给出学生四个选题,分别为海边、节日、郊游、家庭。将学生分成8~12人小组,随意选择一个选题,进行自行排练,演奏乐曲。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意走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节奏和表达内容进行指导。通过参与学生演奏,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个性化差异。各个小组经过讨论后,能够演奏出自己心中关于各个主体的节奏。由一名学生作为指挥,其他学生配合进行演奏,随意调节节奏的快慢,共同表达打击乐,体验音乐鼓圈活动的乐趣。经过小组合作,学生接受音乐鼓圈训练,表达意识和倾听的习惯均能得到提高。学生在参与鼓圈活动和聆听鼓圈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改善神经机能,在神经层面上主动约束注意力,控制注意力不集中的冲动,有助于改善学生读写情况,在学习中能够更加专注,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音乐鼓圈具有一定包容性,对于演奏没有节奏标准,更不要求节奏完全统一,对学生的音调强弱包容度高,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演奏中。初中生多为独生子女的00后,正处于青春期,学生渴望被尊重和重视,但由于不善于表达,无法及时排解负面情绪,心理压力较大,长期积压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出现不可弥补的后果。借助于音乐鼓圈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表达发泄情绪,积极和同学交流,获得朋辈群体的支持,能够在朋辈群体中得到支持力量,鼓励学生在鼓圈活动中得到成长,提高班级凝聚力和班级活力。

(五)效果辅助式环节优化

音乐鼓圈心理治疗方法在初中生成长中的融合,其目的是为了通过系列活动,帮助学生逐渐摆脱负面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音乐鼓圈治疗方式属于“矫正”式心理辅助手段。为此,教师进行音乐鼓圈活动安排期间,应注重实践效果的反馈,繼而相应地进行后续工作方案的调整。当然,人的心理认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无法以客观的某种依据作为标准进行相对性评价,而是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学生的认知趋向、思维方式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予动态式判断。

首先,引导学生倾听李斯特的钢琴曲,以悠扬、舒缓的情绪节奏进行神经意识层面的调节;其次,教师将钢琴曲更换为曲调舒缓、悠扬的歌曲进行引导,并且逐步跟随歌曲进行打节奏,待学生内在心理节奏失衡状态逐步达到均衡状态时,再将歌曲种类调节为轻快、愉悦的内容,进而逐步克服心理焦虑障碍。

音乐鼓圈方法在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应给予音乐鼓圈心理治疗基本情况的对应评定。在其过程中,教师考虑学生焦虑症会导致心理情绪的大范围波动。为此,前期主要以钢琴曲这种舒缓性音乐形式为主,而中期进行音乐节奏调节期间,随着其音乐节奏的变化状态不同,音乐的形式和种类也逐步进行着多样性变化,最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意向。

(六)因材施教治疗探索

音乐鼓圈心理治疗方法,也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实践理念。其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虽然有相似点,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心理问题解决时,只有坚持“对症下药”,方可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其二,音乐鼓圈心理治理分析形式,主要是利用音乐进行认知引导,但音乐种类五花八门,不同的音乐内容需要巧妙的融合方可发挥其治疗的作用。

比如,某初中教师在进行音乐鼓圈心理实践过程中,针对患有抑郁症的A学生和患有强迫症的B学生分别运用音乐鼓圈心理治疗法展开实践。采取的方案要点可归纳为:(1)学生A进行音乐鼓圈心理治疗时,教师先对学生心理情绪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确定问题出现的根源;其次,在节奏缓慢、轻柔的环境中,逐步帮助学生在情感上找到精神依托;其三,采用音乐情绪反向激将法,引导学生通过哭泣、节奏敲打等方式,将负面情绪释放出来;最后,运用对应情绪进行舒缓调节。(2)学生B进行心理治疗过程中,先运用节奏较强的圆舞曲、爵士乐等进行情绪点把握,随着学生的强迫心理增加到极点后,再逐步对其进行情绪上的反向调整。

音乐鼓圈心理指导法,主要是通过情绪引导的形式实现音乐表演情绪上的引导。但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不同,相应地进行心理问题引导的方式,很好地展示了因材施教式策略的应用状态。

(七)不断提升教师水平

师资力量逐步提升,也是音乐鼓圈心理治疗方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随着社会教育实践指导理念的逐步清晰,社会对于青少年成长的规律认知深入性也在不断增强,教师为了确保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与学生需求相互适应,就必须不断地进行个体能力的提高。同时,运用音乐鼓圈心理治疗方式时,要求教师应具有足够的实践经验,这样在遇到问题时,教师才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基本状态,准确地给予问题解决方法。

五、结论

综上所述,音乐鼓圈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常见方式,具有节奏性、发泄情绪、接触的特点,对于改善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生心理治疗中,要重视音乐鼓圈的应用,明确音乐鼓圈活动开展目的,利用导入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熟悉活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瑶.非常时期,以“乐”安心——音乐治疗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0):26-28.

[2]杜青青.“鼓”与“鼓圈”在音乐治疗中的实践差异与具体应用[J].人民音乐,2020(2):63-67.

[3]连云玲,辛翠玉.心理护理联合音乐辅助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7):194-196.

[4]程坚伟.“鼓圈”心育实践初探[J].江苏教育,2019(8):40-42,46.

作者简介:王嘉璇(1993—),女,江苏徐州人,本科,中小学二级,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初中生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得了强迫症心理治疗适合吗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精神疾病可以仅做心理治疗吗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