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高校音乐学(师范)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在线教学的若干思考

2020-12-18帅垒

北方音乐 2020年20期
关键词:指挥合唱在线教学

【摘要】各学校为响应教育部关于线上教学的号召,都积极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其中,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全国的教师们似乎转变了角色,从讲台上的主讲摇身一变成了线上教学的网络主播。高校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是在理工科还是人文社科的教学中,其教学手段都统一变成了线上教学。本文结合自己所授“合唱与指挥”这一课程线上教学的体会与感受,对线上教学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在线教学;教学方式;合唱;指挥

【中图分类号】G652.3;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0-0160-03

【本文著录格式】帅垒.有关高校音乐学(师范)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在线教学的若干思考[J].北方音乐,2020,10(20):160-162.

长期以来,国内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师范)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的传统教学主要以现场课堂的一对一、一对多以及个别课指挥双钢琴为主,学习怎样通过指挥法技巧与唱队进行音乐处理上的沟通,传达自己心中所想与所要的音乐情感处理。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无论在其中小学还是高校,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教学手段都在发生着改变,这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也将会是一种教学改革的趋势。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去主动迎接这一挑战,但是否任何专业课程的教学都适合使用在线教学的方式,甚至让线上教学完全取代线下教学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去思考。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专业的改革,加强课程的建设,在教学上提高其质量,同时也为了能更好地培养素质教育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教育部于2006年印發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的通知,并要求全国各校自2007年新学年开始执行。其中,“合唱与指挥”是一门以合唱、指挥的理论与实践为教学内容的必修课程。在课程性质上,讲究让学生广泛参与合唱实践是其课程教学建立的基础,并致力于让学生以指挥者与音乐演唱者的双重身份来感受、表演和理解音乐。对学生在音乐表现、合作协调、音乐教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课程目标中,偏重于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合唱团组织、管理、训练、演出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获得从事合唱教学的方法和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在该课程的指导纲要中,特别提出了需要加强课程实践性环节这一点,由此可见,相对于纯理论部分,实践对于这一门课程来说更为重要。这个学期已近结束,在十足的过了一把线上教学的主播瘾后,现在我们需要回头看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考这种在线教学手段是否值得提倡,这一火爆现象的出现是否利大于弊,相对于之前的教学形式,教学效果是否更理想。笔者针对以上问题,对“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的线上教学形式谈谈以下几点。

一、线上歌声“真假”难辨

在二十世纪之前,音乐传播的载体只有各类剧院,直到爱迪生在十九世纪末发明了滚筒录音机,从此音乐欣赏多了一种可能。后来,音乐载体种类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从黑胶、磁带到激光唱片与数字化的MP3等,可谓日新月异。但无论这些技术有多么先进,仍然无法替代现场音乐会所带来的效果,归结到一点就是因为声音的失真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关于声音失真度高低的问题。“失真度主要由四种失真现象造成,首先是谐波失真,它主要引起声音发硬、发炸;而稳态或瞬态互调失真主要引起声音毛躁、尖硬和混浊。二者均使音质劣化,若失真度超3%时,音质劣化明显。音响系统的音箱失真度最大,一般最小的失真度也要超过1%。相位失真主要引起1kHz以下的低频声音模糊,同时影响中频声音层次和声像定位。抖晃失真则主要是电机转速不稳,主导轴至压带轮压力不稳,磁头拍打磁带等造成磁带震动和卷带量变化,进而使信号频率被调制,声音音调出现混浊、颤抖。抖晃通常用音调变化的均方根值表示,通常,录音机的抖晃率小于0.1%,HiFi录音机小于0.005%,普通录像机小于0.3%,视盘机小于0.001%。”这些失真现象,在“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中几乎以不同的程度存在着。同时,从演绎形式来讲,合唱属于声乐艺术,它不限于我们平日的语音识别,而且是一种对歌声音质非常敏感且要求非常高的音乐表演艺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我们从学生的回课录音与在线直播演唱中听到的都是失真度很高的声音,换言之,就是其声不是发声者的“本声”,而是一种通过话筒、声卡等电子设备被动处理过的声音,而且,学生演唱时的声场环境我们也无法通过线上来感受到,这种经过电子设备与特殊声场环境处理过的“假声”,会给我们在教学上的问题判断造成很大的困难,无法准确地对其声音的优缺点进行判断,就像医生给患者看病,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判断其症状,只能在没有充分且详细了解病情的情况下,想当然的给患者进行诊断与给予治疗,其结果会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在线上的合唱教学亦是如此,声音的失真会让教师对学生的演唱产生误判,进而对学生进行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总之,想要学生取得进步,就必须要准确发现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线上教学中的声音失真问题,在目前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就会造成以上种种问题与严重的后果。

二、是指挥音乐,还是被音乐指挥?

“指挥(Conducting),即对一组歌唱者或演奏者或二者的结合演出所给予的指示。指挥不仅包括精确地指明速度、力度和分句法,也包含做好细致的准备以保证取得正确的平衡,并充分表达作曲者的意图。”在十五世纪前后,指挥这个职能已经出现,相比于演奏者们的乐器,我们平时看得较多的,属于指挥的“乐器”就是指挥棒,它在十九世纪下半叶逐渐取代单纯用手或用小提琴的弓甚至是用一卷纸来指挥,成为了指挥在演出时普遍使用的工具,它是指挥者手臂的“延伸”。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依据交流的对象不同,指挥大致可分为乐队指挥与合唱指挥两种,而合唱指挥则鲜有使用指挥棒来进行排练与演出的,更多的时候只使用双手。指挥是音乐表演艺术中最独特的演绎形式,没有之一。它不同于其他演唱、演奏形式,因为它不是主动地发出声音,而是通过一系列含有信息的指挥动作,传达给演唱与演奏者,间接地通过他们而制造出声音并形成音乐,其具体特点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对演奏或演唱人员进行提示,其提示的内容包含断句、力度、速度等;其次,指挥需要对一些无法定量的音乐处理进行定夺,例如,在作品中的渐慢是慢多少,渐快是快多少,从哪里开始产生变化,并在哪里结束变化;作品中的渐强与减弱的力度起点是什么并基于什么程度,其变化的幅度是大是小,都需要指挥来进行解释与说明;再次,指挥的临场发挥也非常重要,在演出中,现场的演出氛围常常会使指挥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常造成指挥在演出中会出现与平时排练截然不同的处理,这都需要演奏与演唱者时刻注意指挥的动作变化并对其进行准确的信息捕捉;最后,不同的指挥都具有不同的音乐性格,这些性格特点会通过他的指挥动作体现出来,有的因温文尔雅而动作内敛,有的则因激情四射而动作夸张。以上有关指挥的细致特点,对于该课程的线上教学,就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难题——如何让指挥的特点与作用在线上得以体现。在平时的线下课堂中,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因为担任指挥的学生与担任演奏、演唱者的学生是近距离面对面的,只要技巧使用得当且准确,唱队可以很清晰、及时、准确地捕捉到指挥在指挥动作中所要表达的信息。但在线上,我们受限于网络速度、网络稳定、网络硬件设施等因素,根本做不到准确且有效的沟通。例如,网络速度不够会造成动作的延迟、卡顿,导致指挥动作信息传递滞后,造成演唱与指挥两者间总处于时间交错、你追我赶的境况。又如,各学生所用的摄像头像素高低不一,低像素的摄像头根本看不清指挥动作的细节,同时,指挥者也看不清演唱者的表情反馈,甚至当演唱者出现错误时,指挥也无法准确判定到底是哪一位演唱者出现了问题,让自己处于一种极为被动的状态。针对以上情况,有很多老师提出,可以让学生指挥现成的音乐,例如指挥播放的音乐等。我认为这种教学手段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会使指挥的作用得不到体现且失去原本的意义,因为无论指挥的学生是多么的有想法与饱含深情,想通过指挥技巧来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但一切又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播放的音乐总是一成不变的,是“死”的,学生只能自作多情或者被动地接受音乐里的情感处理,这样与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极不相符且背道而驰的。

三、没有统一性,就谈不上是合唱

合唱讲究统一、融合,讲究声部自身、各不同声部间的协调与配合,这也是合唱区别于独唱,最具有艺术特点的一面。“音色(Timbre或者Tone Colour),是指乐器或嗓音的特性,以及物体振动的泛音数量和位置(低位泛音或高位泛音)。融合,指的主要是对合唱队音色、音准、力度、节奏上等各方面的要求,它包括了各声部在起声、母音状态、力度、演唱法、音准以及音乐运动中起伏的一致性,衡量音色融合与否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指在音乐织体的横向发展中各声部旋律音色的统一协调;二是指音乐织体的纵向结构组合中各声部和声音色的匀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横向线条是音色融合的主导因素,而纵向结构是合唱音响中音色融合的基础,音色融合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在各声部声音互相协调的基础上,根据多声音层的主次关系,通过对旋律线条及和弦、和声织体中各种不同的声部组合方式进行调配,以此来获得丰富多彩的音色变化,增强对各类作品的表现力。”在线下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大量训练来达到以上诸多艺术要求,但在线上教学中,我们只能通过现在所谓“云合唱”的形式来完成。例如,先让每一位学生跟着伴奏带或指挥的挥拍视频来进行演唱录制,然后把视频或音频收集好后交給录音师,让录音师进行后期的合成与制作,这样做更多的是在依仗录音师的剪辑与混编等后期处理技巧,而不是依靠指挥与演唱者,由此使合唱作品以一种被动的形式来进行演绎,这是违背艺术创作与音乐表演规律的。为了避免以上弊端,很多老师进行了在线合唱排练的尝试,希望能达到线下课堂排练的效果,但因为合唱时演唱者人数众多,且网络速度不统一,有些地区的网络还容易出现跳帧、断线的情况,很难使众多声音在速度上形成统一,更别说合唱的平衡与融合了,这样又怎能谈得上是在合唱呢。

四、失去了模仿,教学寸步难行

“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这对于音乐表演艺术是十分重要的。亚里士多德学派曾提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认为音乐可以对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东西进行模仿,例如,既可以模仿某种事物的形态,又可以模仿抽象的情感,所以,模仿对于属于音乐表演艺术之一的指挥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几乎每一位指挥在其指挥法的学习过程中,都必然涉及到模仿,模仿自己的老师或模仿其他优秀的指挥大师等。通过以上所述就足以说明,模仿在指挥法的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线上教学中,这种模仿就很难能够精准地得以实现。尽管可以通过摄像头看到对方,但毕竟不在同一空间,双方摄像头的摆设角度、拍摄广度都不相同。例如,在线下的课堂中,教师经常可以对学生动作的水平位置进行准确的判定与指导,过高过低一目了然,但在线上教学中却很难精准判断,有的学生摄像头偏低,看起来就会觉得动作摆放偏高,反之亦然。另外,当教师想对学生动作的细节做进一步要求时,很难用言语来进行描述,说一万句还不如直接给学生做示范来得直接。但受限于各种网络情况,线上教学显然做不到这些,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就得不到保障。

总之,关于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线上教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且致命的,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在短期内也是无法解决的。所以说,这门课程的线上教学是“应运而生”是不负责任的,其实,更可能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罢了。但要说线上教学“一无是处”而线下教学毫无缺点,这样也有失偏颇,例如许多人提出,线下教学相对于线上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显得陈旧单一,“高校音乐教师在具体的合唱教学实践中,由于参与人数较多,一般都是采用大课堂的集体教学方法。集体教学难以解决每一个学生的声乐训练问题,而只能过于依赖乐器进行陪衬。教学方法的陈旧单一显然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合唱的兴趣,更难以充分满足每一个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只能是追求表面的合唱效果而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线上教学相对于线下教学也有其特点与优势,例如,有人提出整个教学氛围是自由放松的,因为学生与教师间有一段“距离”,可以缓解平时课上的紧张情绪。又如,教学资源丰富,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教学资源,同一课程可以听到不同老师的授课,丰富自己的视野与学识。再如,可以及时的进行复习,在平时的线下课堂,一堂课上完后,如果想及时复习,只能依靠文字笔记的形式,但这堂课的特殊性不允许这样,所以只能私下当面去询问老师,这样十分不便。线上课堂有录课回放功能,就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复习课程内容。所以,要真正达到教学质量最优化,必须在教学手段上多元化。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还需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线上教学方式对于“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来说,绝对是弊大于利的。这样的认识能使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这门课程的特殊性,特别是其实践的重要性,也能使我们对这一门课程教学的规律有更进一步的掌握。总而言之,通过这段特殊时期的教学,我们要学会如何通过丰富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更应借此反思之前的线下教学,更深刻地意识到线下教学的特点与重要性,以此提醒自己在今后珍惜每一次能在课堂与学生交流学习的机会,认真且负责地完成好每一次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孙丛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杨长安,周跃峰.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3]秦德祥.中外音乐教学法简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帅垒(1988—),男,合唱指挥硕士,扬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艺术实践教研室主任。

猜你喜欢

指挥合唱在线教学
大型交响乐团表演中指挥的作用分析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复杂天气情况下空管指挥工作分析
浅谈合唱与独唱声音训练之比较
浅谈基于Web试题库系统的设计
浅谈基于Web在线教学系统设计
互联网+教育微网站的设计与应用
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探讨
"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