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春实验中学初中生志愿服务体系现状的研究

2020-12-16胡悠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45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初中生现状

胡悠

摘  要: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志愿者活动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德育教育培养的新载体。本文在对中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经历与宜春实验中学多位中学生的访谈,在此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志愿服务;现状;研究

中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重要的实践教育方式,具有丰富多样的积极心理教育功能,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心理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创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内化积极心理教育内容,丰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优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等方面。

那么,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实际情况如何呢?本文在对中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经历与宜春实验中学多位中学生的访谈,在此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访谈发现,初中生课余时间比较少,只有利用寒暑假时间去做志愿服务,学校以校内、校外两个阵地为依托,开展爱心志愿者服务,组建中学生志愿社团,制定志愿社团学生志愿者管理办法、权利和义务条例,积极与校外志愿服务组织联系,拓宽校外志愿服务基地,为学校志愿服务的长效、持续开展提供了保障。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每学期制定好计划,部分计划如下:第一次活动:2月28日,爱心社全体成员集合讨论与制定计划;第二次活动:3月7日,开展宣传学习雷锋活动;第三次活动:3月14日,开展宣传植树节知识;第四次活动:3月21日,爱心社全体成员前往地下通道清扫垃圾;第五次活动:3月28日,爱心社全体成员打扫活动室及信息楼一楼教室;第六次活动:4月4号,徒步前往化成岩公园为烈士扫墓;第七次活动:4月11日,爱心社全体成员打扫校园内的环境卫生;第八次活动:4月18日,爱心社全体成员宣传“地球日”活动;第九次活动:4月25日,爱心社全体成员上街打扫卫生,擦拭共享单车,宣传“劳动节”活动;第十次活动:5月2日,爱心社全体成员居民宣传“青年节”活动;第十一次活动:5月9日,爱心社全体成员向我校女教师送上鲜花,并开展“母亲节”活动;第十二次活动:5月16日,爱心社全体成员打扫校内卫生,清扫花圃垃圾;第十三次活动:5月23日,爱心社全体成员打扫校内卫生,清扫花圃垃圾;6月6日,爱心社成员前往市福利院,担任义工,给老人送去祝福,开张“端午节”活动;第十六次活动:6月13日,爱心社全体成员向我校男教室送上鲜花,并开展“父亲节”活动;第十七次活动:6月20日,爱心社全体成员集合总结前期活动表现,并进行讨论;包括清明节烈士扫墓活动。学员活动感想如下,每每穿着爱心志愿者的马甲,高高举着实验中学旗帜去做活动时,内心总是无比骄傲。走在路上,路人问我去做什么时,我们总是骄傲地说:“我们是实验中学志愿者社团的,我们去献爱心。”记得运动会,帮助初一的运动员时,学弟、学妹说:“以后我也要去做志愿者。”我们每次做活动帮助的不仅是几个同学,几个老师,几位环卫工人,而是在用我们的爱心去感染更多的人,让这个社会充满更多的爱心。

一、中学生志愿服务在不断进步与完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中学生志愿者活动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其一是经费没有保障,致使许多有益的活动只能开展几次,不能长久坚持,给人以走形式的印象。调查发现,90%的志愿活动学校是不提供经费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极大地制约了中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的深入开展。中学志愿者行动要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必须得到充足的财力和物力支持;其二是中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模糊,服务没有具体标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造成了组织松散、服务不力的现象。

(二)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时间上的矛盾和冲突

中学生面对中、高考,深陷于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中,对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知之甚少,加之难有便捷的渠道了解和认识志愿服务的内涵和价值,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流于表面、流于形式,参与动机难以被激发,参与意识不强。

另外一方面,人有了,積极性有了,按说能够干许多事情。但是,事实告诉我们,问题远没有想象得简单。学生的课程比较紧,能够抽出的空余时间比较少,也是一个客观事实。

二、中学志愿者服务改进的对策

以上几个方面,是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影响了中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确保中学生志愿者服务顺利健康开展

首先,是保证经费来源。目前,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基本上采取党政支持,共青团承办,社会化运作的工作机制。这种机制本身就决定了在经费筹措上需要多元化。从发展方向上来说,中学志愿者组织可以建立以学校拨款、社会赞助、服务创收为主的筹款机制。其次,建议制作《中学生志愿服务登记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志愿者服务的时间、地点、服务内容、意见反馈及服务机构盖章确认和评价,促进中学生志愿服务走向规范化。

(二)建立中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志愿服务虽然不讲求物质上的回报,但也会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也需要激励。可以建立中学生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中学生志愿服务与学校现有的各项评优、评先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对中学生志愿服务的贡献进行宣传、表彰和精神鼓励。可以通过“时间银行”“星级志愿者”“优秀志愿者”评比等,建立激励和表彰制度,激励更多中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团队中来。

(三)搭建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平台。建立专门的志愿服务网站,或在学校网站中设立志愿服务网页并与其他志愿服务网站连接,供有关单位发布志愿服务的需求资讯,包括具体的服务内容、时间、地点等,也可供有意提供志愿服务人士登记个人信息,方便对接。可以在电视、社区网站、学校的宣传栏等公共媒体、媒介提供志愿服务资讯专栏,方便有志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及时、准确了解相关信息,并做出是否参与该项志愿服务的决定。

参考文献:

[1]高等院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及对策 尤小红 王雯霞  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2]中学生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和对策初探 中国社会工作2017(2).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初中生现状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