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020-12-15牛肖晗张冰

新闻传播 2020年2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高校

牛肖晗 张冰

【摘要】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应用广泛,成为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对高校学生的价值准则、思维观念和生活习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析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为进一步提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新媒体以其便捷性、交互性以及大众化等特一点进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载体,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更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一)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一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在新媒体环境下,能够精准、快速地将所需信息融入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具体化、生动化传统的抽象价值观念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二是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再仅仅依靠书本和教师讲授,学生能够通过新媒体技术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利用在线交流的方式和世界各地的人们研究问题,有效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新媒体具有丰富的传播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新媒体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信息传播方式,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情景。通过创新性元素的融入,逐步将抽象的思想政治教学知识转变为具体而形象的,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教育信息,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三)提升了教育对象的学习自主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己具备使用新媒体的现实条件,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大多短小精炼、互动性强,迎合了大学生的喜好,又因其便捷性和开放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获取海量的学习所需信息,在主动的寻求与探索中,提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

(四)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发展空间

一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储备平台和教学思路;二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聊天软件的出现让教师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为教师管理学生带来了便利;三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编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得以往枯燥晦涩的内容变得立体、有趣,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又由于其隐蔽性、虚拟化、信息容量海量性等特点,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教育工作环境受到冲击

相较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广泛也更加自由,因此在高校学生之间的传播过程中就容易形成一种无时间、无空间以及无资讯屏障的状态。又因其所呈现出的信息良莠不齐,就导致了学生在获取信息时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化。

(二)传统教育内容受到冲击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注重教材知识和教育内容的政治性,以政治为主导、以知识为根本,强调教育内容的统一和规范,内容过于陈旧,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难以活跃课堂气氛,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然跟不上了社会的发展。

(三)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冲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将正确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观念单向灌输给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已然不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一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时常以碎片化、片段式的形式呈现,内容丰富、形式简单,容易吸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获取海量碎片化知识,课堂上讲的部分内容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提前掌握。影响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深入地思考问题,造成学生缺乏对学习的严肃性和紧迫感。二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在交流时可以通过网络匿名的方式,以消除学生面对老师时的紧张感和压迫感,减轻了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话语权,教師也可以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教育对象受到冲击

一是新媒体的使用门槛比较低,传播的信息中不乏虚假、腐朽甚至暴力、反动的内容。大学生群体三观尚未成熟,低俗的、负面的信息时常成为他们课余的谈资,以导致其道德标准产生错误的倾向;二是新媒体环境下,存在部分大学生依赖于新媒体进行社交,善于借助键盘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情绪,却厌烦甚至恐惧现实中的人际交流,从而导致内心更加孤独封闭:三是存在部分大学生花费较长时间使用新媒体,扰乱了原本的学习节奏,影响了学生的学业,甚至导致健康问题。

(五)思想政治教育者受到冲击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知识结构和媒介素养受到了冲击。一是传统和单一的信息来源塑造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地位不复存在。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轻松获取社会热点或学习所需的大量信息资源,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地位;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受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仅仅只具备教育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需具备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受到挑战。教师应具备获取、鉴别、整合以及传播新媒体海量信息的能力,能够筛选出新媒体环境下的不良信息并及时截流,监督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种新媒体。

三、提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做到在教育方法上重启发,在教育主体上重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把学生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想法,突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在接触、解读以及使用媒介时的素质和修养。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多元良莠不齐,要提高学生对信息的鉴别、筛选以及评价能力。高校可结合实际,通过设计开发相关课程、举办相关讲座论坛等方式,加强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对新媒体形成理性的认知,继而形成正确的价值信息判断标准,做到合法、科学以及严谨地使用新媒体。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学生们在高速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健康的成长成才。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要通过理论的学习、技能的培训、实践锻炼以及管理考核等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打造出一支思想政治坚定、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熟悉和掌握新媒体技术并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方法的队伍,能够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的同时,努力做到向学生传播有益信息,不盲目迎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喜好。避免大量使用新媒体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导致社会的道德标准被过度轻松化而失去原本的规范作用。

(四)完善信息監管机制

一是要加强网络立法、网络执法以及网络监察等工作,网络中传播的信息、发表的观点都必须有法可依;二是要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高校要组织各部门分工协作,做好新媒体技术的信息筛选工作。对新媒体平台上所传播的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及时扼杀不良信息,营造健康、向上的新媒体环境,从而也使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氛围得以净化。

(五)建设新媒体应用平台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注重采取与学生实际特点相适应的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造出具有即时性、交互性以及开放性的新媒体平台。一是高校各职能部门要统筹协调,建设好新媒体应用平台,及时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及校园公众号等方式,推送社会热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正能量”话题信息,供学生们学习讨论,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虚拟性和现实性的优势互补。梳理发布优秀思政课教师的课件、公开课等资源,学生有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反复回看并进行线下讨论:二是要为师生建立网络沟通平台。不仅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愿望与价值诉求,帮助思政课教师及时吸取学生们对课堂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地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还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加深入地、详细地了解学生们的具体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打造出更有针对性、更受学生欢迎的课堂,使学生们得以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湘云,试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9):70-72.

[2]镇方松,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3]季海菊,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南京社会科学,2015(05):151-157.

【作者简介】牛肖晗,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张冰,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教授。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