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做好回访报道提升新闻“四力”

2020-12-15吐尔逊·托乎提

新闻传播 2020年20期
关键词:四力新闻融媒体

【摘要】在信息爆炸的媒介环境下,新闻事件的回访报道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呈现出新的特点。结合新闻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在进行新闻价值的深度挖掘时,要把握关键点来开展回访报道,还要借助新媒体技术,聚焦民生需求,扎根基层群众,助推主题宣传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融媒体;回访报道;新闻“四力”

所谓回访报道就是针对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人物再次进行新的报道,在回访报道中往往要进行全新的议题设置,进一步深度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特别是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容易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强烈的反响[1]。对于回访报道的议题设置,要把握深度报道的创新性与深刻性。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炒冷饭”式的新闻报道已经明显减少,所以在进行回访报道的策划时要注意对同一事件过往报道的回顾,有效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回访报道尊重媒介发展规律及新闻传播规律

回访报道是指针对已经报道过的人或事,从新的角度入手,进行再次采访,深入挖掘新闻素材背后的新闻价值。表面上看,回访报道和跟踪报道、连续报道等新闻报道形式似乎有一定类似,然而事实上两者之间有一定区别,各自的侧重点并不同。追踪报道更加强调对新闻的持续关注和跟进,以便追寻新闻事件的最新发展动态,且每一次跟进过程中之间间隔时间较短,采访和报道的频率和密度也较为集中。而回访报道则是在经过较长的时间跨度以后再次对相关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进行采访,以便进一步展现事件的发展变化,从而挖掘新闻素材背后的深刻主题。正因为如此,回访报道一般选取具有较大新闻价值,获取较高社会关注度以及能够展现精神力量的新闻素材进行回访报道。

新华社多次针对上个世纪报道的相关新闻事件进行回访报道,从1966年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2018年的回访报道《总书记要我们对标焦裕禄》等一系列回访新闻报道通过平民化的视角切入,并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将跨越时空的对比和追忆展现出来,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这种时间跨度较大的回访报道能够进一步展现我国历史面貌,从而有效填补当代年轻人与上一代之间的鸿沟,增强他们的历史归属感,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增强社会凝聚力。

我们处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类新闻资讯极为丰富,但是在真实性、价值性等方面却有待商榷。而回访报道的新闻报道方式通过对以往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关注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回访和重新挖掘,通过客观讲述的方式来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很好地提升新闻的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公信力[2]。

二、把握关键节点开展回访,提升回访报道意义

回访报道针对的对象是“旧闻”,而要对“旧闻”进行翻新则需要找好切入点,即关键的节点,以关键的节点切入才能展现回访报道的新闻价值。通过对以往回访报道的新闻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回访报道的切入关键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便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关键节点,围绕这一重要时间节点进行相关旧闻的回访报道往往能够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第二个方面是重大的形势背景。比如近些年来在全党范围内一直都在进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围绕这一重大形势背景同样可以针对相关旧闻进行回访报道[3]。综上所述,重要的时间节点和重大的形势背景往往能够为回访报道提供广阔的报道空间。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关键节点,各大新闻媒体均采取了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回访报道,其中引起广泛讨论的当属“记者再走长征路”这一主题回访报道活动。在去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1300多名记者追随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开展“记者再走长征路”的回访报道活动,并以一篇篇丰富、多样的回访报道鲜活地再现了诸多革命故事,深化了当代年轻人对新中国历史的了解,深刻认识到新中国来之不易,进而激发新一代年轻人勇敢地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继续发扬当年长征路上红军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这正是此次回访报道的意义所在。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媒体采取的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回访报道,如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通过精心制作《上海解放一年间》这一主题历史寻访类纪录片,以上海作为事件发生的空间背景,以“解放”作为切入点,以纪录片的形式通过诸多历史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上海赢得民心的情节。

综上所述,围绕着重要的时间节点和重大形势背景两个关键节点开展回访报道,借助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信息传播的技术优势与渠道优势,围绕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跨越时空的回访与报道,展现新中国变迁历史和新旧面貌的对比,对于提升新聞的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公信力显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回访报道推动主流媒体灵活掌握内容资源,推动主题内容传播

有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手段创新促进新闻的传播显然非常重要。然而对于新闻媒体行业而言,内容始终是其生根立命并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主流媒体发挥其舆论引导力的关键[4]。传统的主流媒体在进行时政报道和典型宣传时往往将重点放在许多官话、空话等老百姓听不懂的话上面,在传统媒体背景下老百姓作为受众没办法选择接受新闻信息的方式,而在融媒体背景下,老百姓作为受众可以自由选择其接受新闻的渠道与方式,如此一来传统的重大主题新闻宣传便不再获得老百姓青睐。在这一背景下,主流媒体就要迎合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信息传播的特点,灵活掌握内容资源,将这些重大主题的内容资源进行形式与话语上的有效转化,从而推动主题内容的传播。

以《河南日报》为例,2014年3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进行地方考察时,曾经与兰考县一贫困户闫春光一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鼓励其积极走出贫困的处境。针对这一新闻线索,《河南日报》多次对闫春光一家进行回访,并以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布回访报道,展现其一家在时间跨度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变迁,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此后,《河南日报》更是多次围绕“脱贫攻坚”这一重要主题进行相关新闻事件的回访报道,极大程度地回应了社会关切,将百姓广为关注的新闻话题作为回访的重点选题,有效提升新闻“四力”。

四、全力做好回访报道,牢记新闻媒体行业初心与使命

通过一次次的回访来挖掘以往新闻素材背后的细节,进而展现新闻素材的价值,从而有效促进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正是新闻媒体行业从业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体现。而要想全力做好回访报道,体现新闻媒体行业从业人员的“初心与使命”则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准确把握新闻时效性,深化回访报道新闻价值。时效性一向是新闻报道要坚持的重要原则,回访报道同样如此。如前文所言,回访报道的关键节点主要体现在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形势背景节点两个方面,因此在进行新闻回访报道时要牢牢抓住这两个关键节点,将回访报道与时政新闻紧密联系起来,有效深化回访报道的新闻价值[5]。

其次,要积极探索“旧闻”中的新切入点。回访报道最大的难点在于要从旧闻上面挖掘出新的切入点,将回访报道写出新鲜感,更重要的是要在时间跨度中彰显某种精神的延续和传承,因此记者要有效提高自己的发现力、判断力、感知力和表现力,有效挖掘“旧闻”中的新切入点。

最后,要有效借助新技术实现形式创新。融媒体背景下,由于技术的充分发展,各类新媒体形式丰富多样,因此在做回访报道时要有效借助新媒体形式来优化其报道方式和传播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融媒体时代,在新闻报道的方式、传播途径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不同。在融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利用相关新闻素材,击中受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在社会舆论和思想传播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大力提高新闻的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新闻媒体行业工作人员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而回访报道显然能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针对融媒体的背景,提出了回访报道提升新闻“四力”的重要意义和相关实现途径,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l]张学文.运用回访报道提高新闻舆论“四力”[J],新闻战线,2019(23):90-92.

[2]黄小星.“新闻敏感+温情善意”成就独家深度报道天津港爆炸事故牺牲消防员家庭回访手记[J].传媒评论2016(02):10-12.

[3]欧漫.如何做好回访报道[J].新闻前哨,2012(08):91.

[4]张念峰.襄樊日报实施新闻扶贫回访报道[J].新闻前哨,1997(05):24.

[5]甫晓明.电视新聞的回访式报道[J].中国记者,1997(03):62.

【作者简介】吐尔逊·托乎提,新疆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维语综合广播主任记者;研究方向:融合新闻创作。

猜你喜欢

四力新闻融媒体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
提升“四力”夯实党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