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尼传统音乐概述

2020-12-15王欣

戏剧之家 2020年36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概述印尼

王欣

【摘 要】印度尼西亚是个乐歌善舞的国家,音乐是印尼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众多的岛屿、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民族和自由的宗教孕育了印尼多样的音乐。印尼音乐乐器种类丰富,华丽磅礴的佳美兰音乐、和谐素雅的昂格隆音乐以及兼具外来风格和本土特色的克隆钟音乐都是印尼音乐的瑰宝,本文主要对上述三种典型印尼传统音乐类型的发展历史、乐器构成和风格特点进行概述,展现千岛之国的生活情调和异域神韵。

【关键词】印尼;传统音乐;概述

中图分类号:J63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6-0078-03

一、佳美兰

(一)佳美兰音乐的发展历史

佳美兰(Gamelan)又译为“加美兰”“甘美兰”等,是一种颇受欢迎、流传广泛的印尼民族音乐。佳美兰是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乐器音色各异,音调婉转悠扬,多种乐器协奏共同完成演奏。佳美兰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8世纪佛教庙宇的浮雕上,就已经有佳美兰部分乐器的雕刻,展现了佳美兰乐器的雏形①。直到15、16世纪,印尼的麻喏巴歇王朝时代,大型的佳美兰乐器基本形成和完善,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乐器组合。直到后马达兰王国时期,室内和室外两种乐器才逐渐统一,并组成规模较大的乐队。随着音乐形式的逐渐丰富和不断发展,佳美兰已成为印尼民族音乐的象征,现在一套佳美兰乐器少则15件,多则23件,一套完整的佳美兰乐器可高达72件,包括锣、琴、管弦乐器和鼓等等。此外,佳美兰乐队一般包含24位演奏者,有时多达60余人,演奏者可以单独演奏印尼传统民间音乐,亦可为戏剧、舞蹈、宗教仪式等伴奏,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佳美兰都深受印尼人喜爱。

(二)佳美兰音乐的乐器构成

一套完整的佳美兰乐器主要分为四类,即锣、琴、管弦乐器和鼓类乐器,各类乐器具体构成和作用如下:

1.锣。锣分为小吊锣、中吊锣、大吊锣、凸心云锣、凸心排锣、卧式锣。其中大锣为低音,起主音作用;中锣和小锣分别为中音和高音,起强音作用。除卧式锣起演奏旋律的作用,其他五类锣均起表达节奏的作用。

2.琴。分为金属排琴、木琴等。其中,金属排琴由金属片制成,用木槌敲打演奏,包括根德尔·哇扬(Gender Wayang)、根德尔(Gender)和根德尔·巴朗(Gender Barung),上述三类排琴的金属片分别为10片、13片和14片,乐器长度为68-100cm不等,均用于演奏旋律。甘邦(Gambang)是木琴,由一排木片制成,击梆由牛角制成,用击梆敲打进行演奏,同样用于演奏旋律。吉林彭(Gelempung)共26弦,可调成13对音,堪称印尼的西塔琴。

3.管弦乐器。包含列巴布、切连朋和竖笛等。其中,列巴布是佳美兰乐队中唯一的弓弦乐器,长约1米,下方有共鸣箱,演奏以琴弓擦奏;切连朋是拨弦乐器,琴体为船型,长约1米,琴面约有14根双弦,可借助拨子或直接用手指弹奏;竖笛主要采用直吹形式,笛子长约45cm,笛身有4-6孔。管弦乐器都为旋律性乐器。

4.鼓类乐器。包含肯冬(Kendang),属于双面手鼓,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寸,长度分别为70cm、60cm和45cm,音色由低到高,大鼓主奏,小鼓助奏。演奏时鼓手双手分别敲击鼓的两面,且手指和手掌击打的音色不尽相同。佳美兰乐队没有指挥,全靠鼓手掌握节奏,因此,资深的鼓手在乐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佳美兰音乐的特点

佳美兰分为斯伦特罗音阶(5音阶)和培罗格音阶(7音阶),前者主要用于爪哇岛的印度史诗或宗教性质的演奏,后者广泛用于巴厘岛关于印尼本土神话和民间故事的演奏,因此,爪哇岛和巴厘岛的音乐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爪哇岛的佳美兰音乐深受宫廷风格熏陶,又因爪哇人民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因此,爪哇的佳美兰音乐庄重大气,典雅悠扬,节奏较为轻缓,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带有宗教色彩和宫廷韵味。巴厘岛的佳美兰音乐深受本土新颖传奇的神话和民间故事的影响,音乐节奏活泼轻快,音调富有变化,热情奔放,展现了巴厘人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

二、昂格隆

(一)昂格隆的发展历史

昂格隆(Angklung)是一种由长短不一的竹筒制作而成的印尼传统乐器,又被称为印尼国乐器,深受印尼人民喜爱。关于昂格隆最早出现的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在西爪哇省苏加武眉县的一块金属板上的文字记载,昂格隆在巽他王国(公元前1030)时已经出现②;同时在《Kertagama国》一书中有记载,约1359年,吴鲁克国王到东爪哇审查期间,有民间艺人演奏昂格隆欢迎国王③。随着不断的发展和演变,昂格隆不仅在宫廷演奏,也广泛用于民俗节庆和祈福仪式上,深受民间大众的喜爱。昂格隆被视为团结的象征,因此,在被荷兰殖民期间,由于担心民众团结一致起义反抗,荷兰人一度压制昂格隆的演奏。直到二十世纪初,有一批艺术家和教育家们立志恢复昂格隆原本的音乐地位,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革,尤其是达映·苏迪纳(Daeng Sutigna)先生得出结论,要想普及昂格隆,必须使其符合年轻人的音乐喜好并且具备固定的音高。在此之后,昂格隆再次被大众接受,这种昂格隆又被称为巴达映昂格隆,此时的昂格隆可以进行流行音樂、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的演奏。1955年,达映·苏迪纳先生在亚非会议上顺利进行昂格隆的展演。1968年,印尼政府出台教育文化的相关法规,将昂格隆作为国家音乐的教育工具。2010年11月,昂格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昂格隆的乐器构成

昂格隆是一种竹筒摇奏乐器,下部是横放着的竹筒,竹筒上一字排开一列长方形的孔,每个孔上插入上端削成锥面的竹管,竹管上端固定在竹制框架上,下端削成两根可以活动的竹棍,摇动时,竹管碰撞发声。一架昂格隆插有两至四根竹管,不同竹管之间音高相差八度或基本相同,所以一架昂格隆有时只发一个音;竹管越长音调愈低,竹管越短音调愈高。昂格隆奏乐悦耳流畅,音调高低起伏,延绵婉转。

昂格隆的构成看似简单,但对竹筒的材质和制作要求极高,竹筒一般挑选4年左右的竹子,因为此时的竹子音质最佳;砍伐竹子的最佳季节在降雨较少的旱季(7月份),一天中上午9点至10点以及下午2点到4点是最佳砍伐时间。挑选出的竹子不能立刻制作,还需放置一到两周,待枝叶干枯,再进入干燥过程,直至水分完全消失,这个过程长达半年乃至一年之久。干燥之后,再进行挑选,竹子的下半部分主要用于昂格隆框架的制作,上半部分用于竹筒和竹管的制作。

(三)昂格隆的特点

昂格隆按其音乐类别和社会功能来分,可分为传统昂格隆和现代昂格隆。传统昂格隆音调相对单一,主要强调音乐的节奏感,大多用于宗教仪式、农业仪式和重大节日等场合;现代昂格隆又分为巴达映昂格隆和巽达昂格隆,注重旋律,音调多样,大多用于表演艺术,娱乐功能更强。

传统昂格隆最具代表性的有dogdog lojor昂格隆、badeng昂格隆、badud昂格隆和buncis昂格隆4个类型④。这四类传统的昂格隆大都是固定的音阶,有时会伴有鼓类合奏,音乐的节奏感较强。其中,dogdog lojor昂格隆是最古老的一种,和buncis昂格隆功能相似,主要用于农业仪式,用来感谢和歌颂水稻女神,现在也可用于男子的割礼、结婚典礼和国庆日的庆祝活动之中。badeng昂格隆主要用于宗教仪式之中,有时通过歌词和舞蹈展现其特有的宗教意义。badud昂格隆一开始用于农业仪式,后来逐渐偏向表演艺术。

现代昂格隆中的巴达映昂格隆是七声音阶,主要存在于古宁安和西爪哇的大部分地区,用于演奏七音阶的印尼歌曲和国外歌曲。以达映·苏迪纳先生为代表的艺术家们经过长期探索得出结论:要想普及昂格隆必须使其符合年轻人的音乐喜好并且具备固定的音高。之后,逐渐形成巴达映昂格隆,用于流行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的演奏,昂格隆再次流行。现代昂格隆中的巽达昂格隆主要是五声音阶,也有七声音阶,仅存在于西爪哇的吴卓昂格隆快乐村(Saung Angklung Udjo),主要用于演奏五音阶的巽他歌曲。吴卓昂格隆快乐村位于印尼西爪哇省万隆市,由已故的吴卓·伽拉葛那(Udjo Ngalagena)先生和夫人巫汶·苏迷阿帝(Uum Sumiati)于1966年创办,是西爪哇唯一一处集昂格隆制作、培训、表演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中心,现在已经成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吴卓夫妇为昂格隆的推广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克隆钟

(一)克隆钟音乐的发展历史

克隆钟(Kroncong)是由多种乐器混合伴奏而成的音乐类型,更是印尼本土音乐和外来音乐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克隆钟歌曲在印尼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流传颇广。克隆钟早期是印尼民间音乐,演奏者通常是地位较低的欧亚混血人。最早有关克隆钟的演出报道是在1884年2月9日的巴达维亚的新闻报纸上,报道说当年中国新年庆祝的高潮——Gap Go Me中的一个文娱节目是“欧亚人演奏的克隆钟”。1890年底,克隆钟出现在斯丹布尔(Stambul)戏剧演出中⑤。1915年以前,克隆钟的节奏较快,旋律较为单一,同时兼具葡萄牙和印尼音乐风格;克隆钟音乐的歌词简单朴素,主要是沙伊尔(Syair)和班顿诗(Pantun)两种形式,后者使用更为广泛。此时,克隆钟音乐的乐器也各式各样,没有统一的标准。

1915年~1942年间,克隆钟的节奏变慢,旋律更为丰富,由于外国侵略者相继涌入,克隆钟在保留印尼本土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欧美等多种形式的音乐风格,演出形式更为丰富。此时,克隆钟的歌词由沿用班顿诗的形式,逐渐增加语气词和重复歌词,变为押韵精美的韵文形式,歌词的丰富也配合了多样的旋律,克隆钟音乐日益完善,主要形成两种形式:混合克隆钟和朗伽姆克隆钟。混合克隆钟在保持印尼本土克隆钟原有风韵的基础上,融合了欧美一些典型的音乐形式;朗伽姆克隆钟在适度借鉴马来歌曲和欧美音乐的基础上,较多保留了印尼本土音乐风格。此时,保留印尼传统风格的克隆钟阿斯利仍然存在。

1942年以后,由于日本的殖民,克隆钟音乐出现了表达爱国主义情怀和英勇抗争精神的歌曲。在印尼独立后,拉美和北美音乐在印尼逐渐盛行,印尼政府为扭转这一趋势,加大对克隆钟的支持和推广,克隆钟音乐也愈加完善和成熟。到了1950年,克隆钟音乐节奏更加柔缓,旋律更加灵活变幻,克隆钟的风格也基本固定,乐器之间的配合更为协调,由此又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朗伽姆爪哇。它将西方音乐和爪哇音乐结合,演唱者采用爪哇传统声乐的唱法,用爪哇语进行演唱,进一步丰富了克隆钟音乐的形式。

(二)克隆钟音乐的构成

克隆钟音乐由多种乐器配合演奏,乐器分别起到表达节奏和演奏旋律的作用,乐器之间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使得克隆钟音乐灵活多姿,音调和谐又富有变化。克隆钟主要包括声乐、小提琴、长笛、吉他、乌沽利利、班卓、大提琴和贝斯,声乐是克隆钟音乐的主旋律,其他各类乐器的具体作用如下:小提琴和长笛主要起演奏旋律作用,用于模仿和修饰主旋律,在主旋律间隙用来丰富音乐效果,同时,小提琴和长笛之间也相互配合形成不同的声线;吉他主要起到表达节奏的作用;作为克隆钟音乐的灵魂,乌沽利利和班卓相互配合,烏沽利利在强拍时弹拨,班卓在弱拍时弹拨,两者都起到表达节奏的作用;大提琴和贝斯在克隆钟音乐里主要通过拨奏的方式,扮演稳定节奏的角色,两者音调较低,通常在弱拍时拨奏,融合交错,使得低音区的音乐更加丰富饱满。

(三)克隆钟音乐的特点

克隆钟音乐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拉古斯丹布尔克隆钟、克隆钟阿斯利、朗伽姆克隆钟和朗伽姆爪哇。

拉古斯丹布尔克隆钟和克隆钟阿斯利仍然部分沿用了克隆钟早期风格,其中,拉古斯丹布尔克隆钟来源于早期的戏剧演出,早期节奏较快,旋律较为单一。拉古斯丹布尔克隆钟和克隆钟阿斯利分别为16小节和28小节,演奏完一遍乐谱后,有时需整体再重复演奏一遍。朗伽姆克隆钟在保留印尼本土风格的基础上,适度融合了马来、欧美流行歌曲,现代感较强,风格多样,富于变化,流传较广,整首歌曲32小节,无需重复。朗伽姆爪哇是最具印尼本土特色的克隆钟音乐,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佳美兰的演奏技巧,发声方式采用爪哇传统的演唱方式,并且用爪哇语进行演唱,共32小节。克隆钟音乐风格多样,是外来风格和本土特色不断融合的典型代表,流行的外来音乐丰富和发展了克隆钟音乐的形式,本土的传统音乐又是印尼音乐的灵魂和精髓,两者的完美交融使得克隆钟音乐兼具异域风情又朗朗上口。

综上所述,印尼音乐种类丰富、风格各异,不同的地理区划、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孕育了不同的音乐形式,但音乐的演奏都需要演奏者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音乐曲调和谐生动、变幻婉转,构成了印尼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和特点。

注释:

①梁敏和.印度尼西亚文化概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

②李盈娇.印尼西爪哇民间乐器昂格隆及其传承与保护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③西爪哇文化媒体发展编组,第52页,1977年。

④同②。

⑤武蕊.印度尼西亚克隆钟Kroncong音乐[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2.

参考文献:

[1]梁敏和.印度尼西亚文化概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

[2]李盈娇.印尼西爪哇民间乐器昂格隆及其传承与保护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3]武蕊.印度尼西亚克隆钟Kroncong音乐[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2.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概述印尼
印尼出手
印尼举行反恐演习等四则
印尼的承诺
一个人在印尼走山看海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