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琵琶音乐创作的模仿手法

2020-12-15姜兴鸽

戏剧之家 2020年36期
关键词:模仿

姜兴鸽

【摘 要】琵琶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弹拨乐器,自秦汉以来,形制与制作材料逐步完善,直至确定,演奏技法和风格上也经明清时期南北两派以及清中后期五大流派的探索得以极大丰富。琵琶音色细腻悠远,穿透力和表现力强,拥有各种灵活变幻的奏法,具有其他民族乐器所无法达到的画面叙述效果。其中,琵琶模仿手法的运用,成为其叙述画面的一大特色。在琵琶作品中,有对其他乐器的模仿,有对自然音的模仿,也有对历史事件环境音响的模仿,最高级的是,作者能够对乐曲叙述的画面进行音乐化地提炼,将意境凝化成音乐,从而使画面的呈现更为生动逼真。

【关键词】画面叙述;模仿;自然音;环境音响;艺术化提炼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6-0072-02

音乐无国界,能够表达人的情感,引发人的共鸣。但是乐器有国界,具有本土特色。琵琶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在表现国家传统意识上有很大的作用。著名传统音乐研究者方锦龙先生致力于探索琵琶表现力的无限可能性。在《国乐大典》节目中,他向全国观众展示了琵琶超强的模仿力和表现力,从欧洲到东南亚的多种为人所熟知的乐器都可被琵琶有重点地模仿复制。方锦龙先生在电视节目中的演示,目的在于发扬中国传统艺术,唤醒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为琵琶作品创作中模仿手法的探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一、对其他乐器的模仿

琵琶乐曲创作中的模仿手法,比较少有方锦龙先生模仿其他乐器音色的情况。在刘天华创作的琵琶作品《虚籁》中能捕捉到借鉴古琴和三弦的痕迹,这与刘天华过去广泛研究其他乐器所形成的创作思维有关,同时也与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有关。《虚籁》是在20世纪20年代民族音乐遭受沉重打击、无路可走的背景下,刘天华思考民族音乐是否能够生存和如何生存时创作的。因此,作者有意在这首比较简短精炼的曲子中展现多种民族乐器的特色。引子部分模仿古琴的韵味,创造陷入沉思的情绪氛围,后面穿插借鉴三弦的左手按法,多用装饰音、小滑音,使民族特色更为浓烈,表达情感更加直接。

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创作背景的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中,全曲贯穿了剔的指法,与弹组合,用于装饰主音或作为其中一段落的主要指法。这是古琴惯用的一种技法,与吴厚元的古琴学习背景有关,作者在想要表现“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时选择模仿古琴的弹奏习惯,结合琵琶的音色尽力达到古琴才能做到的古朴悠远的效果。

琵琶不光可以无限贴近其他乐器的音色,还可以利用不同琴弦之间的音色差异模仿打击乐。华彦钧创作的《龙船》是他作为民间音乐家的代表作品,乐曲展现了江南地区端午佳节人们聚集在河岸边赛龙舟的热闹场面。作者用弹面板、煞、摘、绞双弦等不发出乐音的右手指法,结合鼓点和镲的节奏营造出赛龙舟的欢悦场面。后经张正秋改编的版本中加入了很多江南民间小调旋律,增添作品的歌唱性,而华彦钧演奏的原版大篇幅进行了对赛龙舟打击乐伴奏的模仿,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对自然音的模仿

模仿其他乐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运用,一般只作为乐曲主题的点缀,在大多数情况下,音乐作品中的模仿是为了叙述音乐画面服务。模仿是音乐作品中呈现画面、表达意境常见的一种手法。在一些琵琶作品中,尤其是描写、赞美自然风光的题材中,运用琵琶丰富多变的演奏技法去模仿自然音是很好的选择。

现代作品中,《春雨》是模仿自然音较为丰富和经典的乐曲。《春雨》描绘了春天来到、万物在纷纷细雨的滋润下复苏生长的面貌。乐曲中运用不同的指法,尤其是不同的轮指,总共描绘了七幅春雨相关的画面。引子用泛音表现阳光下明媚的春色。进入主题乐句,借鉴评弹的旋律特征,用清晰明亮的半轮加挑弹勾勒出春雨降临前一幅點点翠绿的春季图景。接下来雨开始慢慢挥洒起来,用一大段中速平和的挑轮完成,挑轮把四根琴弦全部运用起来,使画面如由浅至深晕开的水墨画一般,持续的一弦长轮配合简单的和弦,使春雨的绵绵不绝表现得恰到好处。第三幅和第四幅画面开始转为急切的小雨,运用剔、勾、弹、挑四种指法的变化,三拍子转为四拍子层层推进,模仿春雨愈加细密急促。第五幅和第六幅画面是乐曲的高潮部分,运用拂轮转到扫拂,表现了春雨在春风的作用下更加温柔有力,而后大段双弦轮指,把春雨洗礼万物的盛大场景描绘得十分生动,同时也将世间万物的生机涌溢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作品虽然大篇幅运用轮指来模仿春雨的挥洒,但做到了用灵活变化的轮指技法表现春雨从开始滴落到倾洒、最终戛然而止的整个过程中的各种形态,从而使作者赞美春雨的情感富有史诗感。这充分诠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要做出优秀的创作,就必须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细致的观察和体会。

三、对环境音响的模仿

琵琶作品中还有大量描写历史事件的乐曲,尤其以描写战争场面最为著名,这一类乐曲被称为琵琶武曲。这类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环境音响的模仿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最为人熟知的《十面埋伏》便是因再现了很多接近真实战争环境的音响而成为经典。“列营”段中用滚奏模仿战鼓声和号角声,既重点清晰又厚实连续,将大战开始前剑拔弩张的气氛烘托到位。“点将”段用独特的凤点头演奏技法,表现士兵列队时步伐坚定稳健。还有绞双弦还原“小战”段中的刀剑拼杀声,和“呐喊”段中用快速大幅度拉弦扫拂形成的战马嘶鸣声等。正是这些对战争环境音响的成功模仿,使整个宏大的战争场面像蒙太奇镜头一样得以在音乐中塑造出来。

由吴祖强和刘德海改编的现代琵琶作品《草原小姐妹》中也有通过对环境音响的模仿来完成画面转换的片段。第一段“草原放牧”,明朗轻快的主题旋律几经变奏结束后,来到“与暴风雪搏斗”的第二段,画面由明亮逐渐变得灰暗,随着暴风的席卷,天空一层层阴霾叠加,漫天尘沙带来危险的气息。作者选用多弦轮指在二、三、四弦上进行旋律演奏,既连续又有颗粒感,模仿沙石被风带起、滚动摩擦地面的声音,同时左手虚按在琴弦上做由慢渐快的向下把位滑动,一次比一次厚实,一次比一次的过程延长,模仿狂风的愈演愈烈,短短几句形成前后反差,直接带入情绪,奠定了整段的阴郁基调,为后半段小姐妹与暴风雨搏斗的画面呈现做了很好的氛围烘托。

四、音乐形象的艺术化提炼

一般来说,模仿的原则是直观的、真实的,但并不代表是浅显地呈现事物的表象。音乐艺术非常凝炼和抽象,归根结底围绕一“情”一“境”,因情生境,或触景生情。所以在琵琶的音乐创作中,很多情况下的模仿是在呈现景物表象的基础上,运用琵琶自身的表达优势对事物的本质特点进行提炼加工,升华乐曲的声音表达,从而达到声画同步。就像人们看到一个曲目名就能在脑海里定位曲子的基调一样,《月儿高》就是高远的、宁静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悲壮的、磅礴的,《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就是悲切的、感慨的。作者有意地对乐曲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进行音乐化的提炼,将“情”凝化成“音”,最终目的还是使乐曲充满与生俱来的画面感,便于听众欣赏。比如传统曲目《飞花点翠》,要表达的情绪非常隐晦,甚至也可以说没有任何的感情,但从题目中可以明确的是,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漫天雪花纷飞中有青翠松柏挺立的画面,动与静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凛冽中有生机,淡漠中有坚决,所以这首曲子的创作中着重营造了这样一种意境。开始运用拉弦轮指,给人以寂静感和孤独感,突然的停顿接双弹造成的失重感,形象地模仿了大雪压断树枝的动态过程,打破宁静的韵味油然而生,这便是对雪景图精华的提炼,抓住这一点就完成了整首曲子的意境描绘。

华彦钧流传至今的最著名的琵琶作品《大浪淘沙》被认为是琵琶版的《二泉映月》,两首作品都是华彦钧对自己人生的描写和感慨。[1]现代学者对其题解:“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概,又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柔情”。《大浪淘沙》旋律上朴实无华,指法的运用上也不十分多变,但却表达了十分深刻的人生内涵。引子仅用三个简短的音完成,音阶下行而后归于平缓,模仿人发出感叹时的一种气息,瞬间带人进入回忆和沉思的状态。整首作品中最经典的模仿是一句带有两次强弱变化的划轮或扫轮,模仿浪潮起起伏伏、进退有度的过程,划弦的流淌感和轮指的颗粒感,[2]象征水的柔和,对比沙砾的坚硬,营造出大浪淘沙的意境,有点题的作用,意指漂泊的人生,也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正是因为有了这短短一句的模仿提炼,整个作品的立意便鲜明了。

刘德海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生篇”经典曲目《天鹅》,凭借极其优美的旋律和灵动的技法变换,成为塑造音乐形象极其鲜活的代表性作品。这个作品主要描绘了天鹅的高洁形象,同时如副标题“献给正直者”所说,乐曲中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总结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但如果一门心思把作品创作得高雅而不可近观,那么就失了天鹅的形象支撑,也就不能很好地让听众将内心对正直的美好追求联想并投入到乐曲中。因此作者很巧妙地从天鹅的形象入手,开创性地使用了许多新技法,把天鹅从静立到戲水、从埋头梳理羽毛到曲项向天歌各个状态下的优美状态都展示得细致入微。左手推拉打带,虚实转换既轻巧又连续,右手正反弹技法的运用碰撞出琵琶明暗两种音色的对比,像天鹅的羽毛在湖光下闪着光泽。[3]创新指法“侧峰反正弹遥指”的运用,提高了琵琶遥指技法的表现力,明暗交错,富有弹性,把天鹅游水时的自由和脚掌拨水时的摩擦感都表现了出来。从技术到艺术,每一个饱含细节的技法模仿最终都成就了音乐中的艺术感。

五、结语

音乐创作就像写诗,好的诗词是对人生和生活的深刻领悟和高度概括。刘德海老师曾在讲座中提起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的创作,[4]之所以类型丰富,风格多变,是因为那个年代的艺术者要去各种场合表演,因此作品要符合各地的风土人情,符合听众的心境和理解。所以要从模仿出发,有想象力地去提炼最能代表整幅图画的特点,将情与境交融,最终凝化成音,才能在寥寥几字内勾勒出活灵活现的画面,诉说尽内心无限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庄永平.琵琶曲<大浪淘沙>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02):58-61.

[2]姜姝.对人生的感叹——琵琶曲<大浪淘沙>浅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5,(03):60-61.

[3]周慧.“曲项向天歌”——琵琶曲<天鹅>教学探微[J].中国音乐,2013,(03):221-225.

[4]刘德海.成长与定位——刘德海先生“中国乐派”名家讲坛讲座实录[J].中国音乐,2017,(03):20-27+37.

猜你喜欢

模仿
当代美国小说中的现实观
花自馨欣喜雨泽 沐阳炎艳展初蕊
“习作”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