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化打击乐与艺术性打击乐之间的纽带

2020-12-15江曌

北方音乐 2020年22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音乐语汇的不断创新,打击乐作为独立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走到台前,其过程经历了热火朝天到逐步冷却。因为从原始时期开始,节奏语言就成为了人类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方式,因此人们对节奏有着一种特别的偏好。所以,当打击乐演奏作为独立的表演形式出现时,人们便会由内而外的引起共鸣。随着演奏的水平越来越高,对音乐内在结构追求完美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产生了“曲高和寡”的现实状况,使打击乐演奏进入了音乐厅里观众席的上座率寥寥无几的尴尬境地。笔者深知,真正的艺术是要与大众分享的,使他们听得懂,有共鸣,使他们在美妙的打击乐音乐中体会和理解艺术的真谛。这也是笔者写这篇论文的初衷。要转变当前的形势,就需要让大众了解打击乐不只是“敲锣打鼓的娱乐项目”,同时也需要让打击乐演奏者的演奏更符合大众的欣赏水平。面对这一问题,笔者从打击乐作品的演奏角度出发,分析了大众欣赏打击乐艺术的标准,以及如何迎合并引导大众更好地欣赏与接受打击乐这一艺术形式。

【关键词】打击乐演奏、打击乐欣赏、打击乐艺术、打击乐作品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2-0227-03

【本文著录格式】江曌. 大众化打击乐与艺术性打击乐之间的纽带[J].北方音乐,2020,11(22):227-229.

打击乐艺术作品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历代人的继承与发展,洗尽铅华之后所流传下来的具有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因此,要求欣赏者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基础。对于普通欣赏者而言,他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感受到音乐要传达的情感,只能感到乏味与迷惑不解。而大众化的欣赏习惯较为通俗并且简单易懂,因此,打击乐艺术作品距离大众的欣赏距离较远。

一、大众化打击乐的艺术特征

打击乐是大众娱乐的本能需要。如活跃在北方的群众秧歌舞,其打击乐伴奏乐器就用了中国大鼓与小镲;南方的舞南狮则会用到大锣、大鼓与大钹。可看出打击乐给大众的感觉更多是喧闹热烈的气氛,而大众化的娱乐离不开打击乐。因此,缩小打击乐艺术作品与大众欣赏之间的距离才是我们当前迫在眉睫所要解决的问题。打击乐艺术作品需要符合大众的欣赏标准,其实质并不是要降低打击乐专业水准去迎合欣赏者,而是将大众喜爱的欣赏因素加入到打击乐艺术中,并且引导大众接受打击乐这一艺术形式。大众所能接受的打击乐艺术形式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震撼性。普通大众对于打击乐的认识更多是“敲锣打鼓”,而热烈的氣氛有时会给人以愉悦和震撼之感。在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开场节目《击缶而歌》,千人带着节奏律动整齐地演奏击缶,用此震撼住国内外亿万的观众。在日本佐渡岛,有着一个长达35年的专业太鼓团体叫作鼓童(Kodo),他们的演奏就是以“震撼”而闻名于世。以他们创作的《太鼓(O-daiko)》为例,作品由三个太鼓(O-daiko)乐器组成。其中两名太鼓演奏者从作品开始的那一刻起就不停地在太鼓上快速敲击着十六分音符,一直到作品结束的那一刻;而另一名太鼓演奏者在十六分音符小拍子的基础上不停变换敲打的节奏,而这些节奏都是基于日本的传统节奏,以此来表达人们心中无比激动的心情。因为他们认为所有的节奏都来源于心跳。另外,他们为了增加舞台喧闹的气氛,也会将日本传统的舞蹈加入到演奏之中。如《彩(Irodori)》,作品开始时由日本传统打击乐器Shime-daiko、Okedo等敲击出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来固定作品的速度,之后再由日本传统笛子(Fue)引出作品的主要旋律与基本节奏,跳着舞蹈带着观众进入异国他乡的风情之中。由此可说明观众喜爱的是热烈、愉悦、震撼的气氛,也是大众所能接受的打击乐艺术形式。

第二,娱乐性。大众欣赏打击乐的习惯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娱乐性。首先,大众平日里都忙于工作,大多数人的休闲娱乐项目是看影视作品,希望从中带来欢声笑语,打破平日里工作的沉寂。因此,只有娱乐才能使打击乐这一艺术形式更贴近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使打击乐艺术作品更娱乐化。如活跃在英国民间的STOMP打击乐团,他们运用篮球、清洁用具与厨房用品等常见的生活用品,将打击乐演奏与肢体舞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作品《只拍你的手(Just Clap Your Hands)》中,以身体打击乐(Body Percussion)为主要演奏部分,其中穿插了与观众的互动和“清洁工人”拿扫帚打扫的娱乐。而打击乐演奏者表演的目的是想让大众从生活中发现乐趣,在每一件“乐器”上感受音乐带来的律动美感,以拓宽欣赏者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娱乐性更符合大众的欣赏标准,是打击乐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特征。

第三,趣味性。让打击乐作品更富有故事情节性,首先,这些表演形式对于欣赏者来说是非常有舞台吸引力的,能够很迅速地引起欣赏者的注意力。如韩国的乱打秀(Nanta Show),以三名打击乐厨师紧张地准备着婚礼宴席,而厨师经理偏偏又在这个时候安排他没有经验的侄子来厨房捣乱为背景故事。利用厨房用具将韩国传统的四物打击乐贯穿在整部作品之中,其中还加入了魔术、杂技、哑剧、喜剧与观众的互动等,使欣赏者看了能感到其中的轻松与愉悦。此时,也达到了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这部作品能够让更多的人从中感受到充满趣味的欢乐之情。

二、打击乐艺术作品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曲高和寡”的打击乐艺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眼中是高不可攀的,每当人们想步入这奇妙的打击乐艺术殿堂时却常常望而却步。因此,缩小打击乐艺术作品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才是当前迫在眉睫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打击乐艺术作品与大众欣赏标准之间的差距

从欣赏的角度来说,打击乐艺术作品之所以充满“艺术”,是因为它要求欣赏者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基础;而大众所能接受的音乐更为通俗易懂。

从打击乐作品的基本要素来看,打击乐艺术作品除了音色变幻较多、力度变化更为细致以外,在节奏方面运用了许多复合节奏,在调式与拍号上以转调、离调和混合拍子占多数。如亚历杭德罗·维纳(Alejandro Vi?ao)的打击乐与钢琴六重奏作品《水(Water)》,在节奏与拍子的变化上错综复杂,其中以25/16、5/32、7/32等居多,在主题层次上也以复杂的复调性居多。而大众所能接受的音乐往往旋律比较简单,并没有太多的变化,节奏上也较单一,并且大量地反复这单一的旋律与节奏。

在打击乐作品的选材上,打击乐艺术作品较为抽象。如亚历杭德罗·维纳(Alejandro Vi?ao)的马林巴独奏《卡能变奏(Khan Variations)》中將八种节奏变幻建立在阿里·汗(Ali Khan)的卡瓦力传统音乐上,作曲家想运用这八种节奏去探索不一样的节奏与旋律。而大众所能接受的音乐往往来源于生活,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使打击乐艺术作品为大众所欣赏与接受

1.使创新表演形式接近大众的欣赏标准

打击乐艺术作品在大众的眼中都较为晦涩难懂,因此,作为打击乐演奏者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创新表演形式的结合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进而喜欢并接受打击乐艺术作品,也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打击乐作品的独特魅力与艺术风采。

第一,故事情节的植入。把大众喜爱的情节性等因素加入到演奏中表现出来,将打击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表演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如艾曼纽·赛裘奈(Emmanuel Séjourné)的打击乐四重奏《火星部落(The Martians Tribes)》,其中第二乐章要求四名演奏者同敲一台马林巴。在第二乐章的刚开始,各个打击乐声部是陆续进入演奏的。为了演出效果可让四名演奏者以表演的方式陆续上场。因打击乐作品名叫《火星部落》,所以可让四名演奏者戴着面具充当“火星人”,而火星人对于马林巴这个一敲击就“说话”的乐器充满了好奇心,进而对其展开了无限的节奏律动娱乐。因此,情节性打击乐形式能够让观众更直观性地体会到作品所表达的内涵。

第二,多媒体的应用。可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来辅助引导大众欣赏打击乐艺术作品。如本·沃尔仁得(Ben Wahlund)的《水晶蝴蝶(Crystal Butterfly)》,是一首以电子乐伴奏的独奏马林巴作品。电子乐的伴奏可使作品变得更丰富。另外,演奏者也可搜集相关的视频或图片素材,在演奏中将这些素材通过投影仪或其他设备播放给观众,能够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与体会到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内容。

第三,语言的运用。在演奏中,演奏者可插入语言诉说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本·沃尔仁得(Ben Wahlund)的《水晶蝴蝶(Crystal Butterfly)》中就运用了大量的言语叙述,甚至在接近曲终的时候,仍然重复着作品的主题:“爱情、和平和生活(Love,Peace and Life)。”很直观地向观众诉说阳光下蝴蝶在花园飞舞的场景。而埃克哈德·科佩茨基(Eckhard Kopetzki)的打击乐四重奏《鼓祭(Drumming Rites)》中运用了非洲谚语:“如可行,既可舞。如可言,即可唱(If you walk,you can dance. If you talk,you can sing)。”以此来叙述并更直接地表达作品想要展现给观众的内容。如作品中“舞蹈”的元素是由不同的无固定音高乐器通过节奏与速度的变换来实现的,而“歌唱”的元素则是由金属乐器代表,如用琴弓拉奏置于定音鼓皮上的牛铃等。

2.演奏+表演=全方位展示打击乐艺术作品

由于打击乐器种类繁多,演奏方式多样化,增加了打击乐演奏的观赏性。通常来说,大众欣赏打击乐艺术可分为两个大类“看”与“听”。可引导大众将“看”与“听”转变为“观赏”与“聆听”,在观看中聆听、在聆听中感受,则能够更好地使大众体会与欣赏打击乐艺术作品。

第一,观赏。打击乐演奏者在演奏中的肢体语言与表情的展现等,这些都能让大众从中领会打击乐作品的律动风格与打击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当打击乐演奏者的身体随着节奏的律动摇摆晃动时,说明此时的音乐节奏更欢快,给人以愉悦感。除了肢体语言的鉴赏外,打击乐演奏中的趣味性也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如马克·福特(Mark Ford)的打击乐五重奏《鼓皮的对话(Head Talk)》中,运用“鼓皮”作为乐器来演奏。作品中的立转鼓皮与打击乐演奏者之间互投鼓皮等就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趣味性,使大众在欣赏的时候能够投入到趣味之中。笔者在出演这部作品的时候曾尝试增添一些充满娱乐的故事情节。最后,观众的欢笑声也证实了娱乐性也是大众欣赏打击乐艺术的标准之一。而这种直观的鉴赏能够让观众在欣赏中更好地接受打击乐艺术,进而拉进大众与打击乐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

第二,聆听。在大多数的打击乐作品中,通常会有新奇的打击乐演奏方式出现,但其实这是打击乐作曲家想要在作品中传达的某种信息。如对某种声音的模仿,或以此声音产生的节奏型来模仿古代祭祀中人走路时沉重的步伐。如安倍圭子(Keiko Abe)的马林巴独奏作品《竹林里的风(Wind in the Bamboo Grove)》,其中用马林巴槌的槌杆敲击马林巴琴键的边缘,作曲家将此声音比作是当风吹进竹林时竹竿与竹竿之间相互碰撞的声音。除这部作品以外,还有麦克·尤道与比尔·道格拉斯(Michael Udow & Bill Douglas)打击乐五重奏《摇滚练习7(Rock Etude #7)》中的第一乐章,用说唱的形式将摇滚风格与说唱内容更直接地展现在欣赏者面前。而五人一起呐喊的说唱声,因整齐充满魄力给人以震撼之感,这个震撼的气氛正是大众能够接受并欣赏的重要元素之一。

因此,缩小打击乐艺术作品与大众欣赏标准之间的距离,唯一的方法就是让打击乐艺术作品迎合大众的欣赏习惯并且引导大众接受打击乐这一艺术形式。而大众的欣赏标准中三个重要元素就是震撼性、娱乐性与趣味性,将这三种元素加入到打击乐艺术之中,才能更有益于打击乐这门艺术的推广与普及,使打击乐艺术作品符合大众欣赏打击乐的标准,才能更好地引导大众欣赏并接受打击乐这一艺术形式。

每当笔者参加打击乐演出的时候,台下屈指可数的低下的上座率令笔者心寒并为此忧虑。因此,希望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进一步改善问题,传承打击乐带来的快乐与震撼之美。

参考文献

[1]陈雅琪.试论高雅音乐走向大众之形式[J].音乐时空,2016(04).

[2]丁怡.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4(01).

[3]李南.成都市高雅艺术演出消费调查研究[J].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14.

[4]李晓囡.音乐存在方式的哲学历史衍变[D].收纳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4.

[5]刘亚光.律动,音乐的灵魂——打击乐学习漫谈[J].音乐天地,2006(11).

[6]叶文铎.影响高雅音乐艺术普及的主要因素[J].福建论坛,2007(09).

[7]周海宏.音乐何需“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J].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07).

作者简介:江曌(1992—),女,汉,福建,硕士研究生,杭州新世纪音乐学校,打击乐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