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中班幼儿绘画中的社会角色认同

2020-12-14胡秀梅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绘画交流爸爸

胡秀梅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自主主题绘画是幼儿运用独特的笔触创造出形象,表达自身审美意识、记录生活经验的艺术形式。解读幼儿绘画中的叙事内容、色彩表达和特征造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幼儿潜意识层面的社会认知信息,并引发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和家长的积极关注。

围绕中班第一学期主题活动“我长大了”,我们班开展了自主主题绘画“我长大了”的活动。按照传统的思维,孩子的作品应该描绘自己未来希望的社会角色,画面的主要人物是自己。但我在与孩子仔细交流后,发现正如马拉古兹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所说,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在“聆听”了孩子们的绘画“语言”后,我尝试走进他们奇妙丰富的内心世界,仔细分析他们的绘画内容与表达形式,从中寻找出那些值得教师和家长们重视的内容与信息。

一、绘画作品分析

案例一:不高兴的爸爸

方鸿叙述:一天傍晚(云朵用蓝色及橘色来表示),爸爸在外面看花,摸了一下花(天暗了所以花茎为黑色),他手臂被花刺了,有点疼,他不高兴了(爸爸的头、鼻子等五官倾斜,脸是绿色,眼睛橘色)。

成长背景:方鸿是家里的二孩(在外婆坚持下生下的他,随妈妈姓),出生后一直由外婆抚养(平时妈妈基本在外婆家),爸爸、哥哥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平时爸爸很少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周末他才有机会与爸爸生活在一起。

作品分析:从作品及描述中可看出方鸿是个敏感、细腻且果敢的孩子,他用流畅的线条和不同的颜色一气呵成表现自己长大的主题内容。傍晚时分周围环境及爸爸脸部五官的色、形变化,这些在他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他为什么要把自己长大了画成爸爸这样的形象?从他成长背景中可以看到,他爸爸在他的教育中似乎并没有缺位,但平时生活学习中与爸爸的相处交流短暂,爸爸的温情陪伴及耐心参与他的活动比正常孩子少,相应父子间情感交流少,给予他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也少。方鴻平时在与同伴老师的交往中也经常表现出焦虑和急躁的情绪,这也许就是爸爸陪伴少对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绘画内容解析和生活中表现可以看出,方鸿缺少“核心家庭”生活,复杂的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影响着他社会角色的定位。

案例二:开心唱歌的妈妈

灵汐叙述:我画的是妈妈在房子外面的草地上唱歌,天上有太阳(黄色),天上和远处有云朵。妈妈长得好看,她很开心。

成长背景:灵汐是家里的二孩,她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爸妈和爷爷奶奶对她的成长非常关注,平时不偏爱也不溺爱。

作品分析:开心唱歌的人应该是满脸微笑,轻松愉悦的神态。灵汐却把开心唱歌的妈妈画成嘴角朝一边上扬,满脸红色看上去一脸严肃的样子。那她又为什么把自己长大后画成妈妈这样的造型呢?灵汐生活中肯定观察到妈妈开心唱歌时脸部通红,表情严肃且专注的神态。她妈妈认真唱歌的状态影响着她,促使她想象自己长大后就是妈妈认真唱歌的样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灵汐妈妈努力钻研唱歌的行为影响着灵汐的认知发展,强化着她对妈妈角色的认同,故画面上就呈现出她想象未来妈妈角色的神情状态。

案例三:雨天买药的弟弟

杰睿叙述:天在下雨(云黑色,雨黄色),弟弟撑着伞(伞黄色)在雨里走,他很开心,到药店买好药(宝宝生病了,药在大的一边裤袋里)回家了。

成长背景:杰睿是双胞胎哥哥,平时与外婆一家生活,弟弟跟外公姓,弟弟的日常愿望在长辈那里总能实现。如一次幼儿园发礼物,弟弟喜欢杰睿拿到的礼物样式。放学时,妈妈来接,弟弟哭闹着不走,一定要跟他换,杰睿坚决不同意,妈妈于是哄骗他。最后,他不情愿地与弟弟交换了礼物。

作品分析:杰睿画的主角是弟弟,在他潜意识里,弟弟的愿望只要坚持争取就能得到满足,平时生活得自由自在。他也渴望自己长大了能和弟弟一样,如意自在的生活,这是他真实生活中所缺失的,于是他的作品主角变成了雨天买药的弟弟。买药的情节在他家里曾经发生过,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撑伞在雨里行走是杰睿渴望体验的事情,他把自己长大后的形象与自己渴望体验到的愿望结合在一起,同时影响着他的社会角色定位。

二、反思与启示:

(一)教师静心倾听孩子心声

幼儿教师日常工作繁杂琐碎,在不知不觉的忙碌中一天就过去了。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背景下,观察儿童、支持儿童应成为教师必修的基本功。在每天的工作中,教师应抽出一点时间去与孩子深入交流,静下心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从孩子的绘画作品、行为表现等方面读懂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真实的思想,这样有助于教师去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去开展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关注孩子的绘画作品还能增进师幼情感间的交流和互动。在解读作品时,我感受到来自孩子的渴望,他们希望老师能了解自己的作品并与他们交流。老师在与孩子交流后,他们开心不已,在同伴前掩饰不住自豪和兴奋。绘画作品的解读有助于孩子在班上正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健全孩子的人格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家长潜心创设和谐家庭

案例中的孩子都不是独生子女,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大部分的家庭期盼着二胎的到来,让家庭充满了人丁兴旺的氛围,可是部分家庭没有做好添丁的物质和精神等层面的准备,长辈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影响着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现代社会,父母平时的压力就比较大,而二胎的到来使得各方面的压力加剧,一些家长的自我效能感不高,从而导致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控制多,对两个孩子的教育不一样,影响了亲子间的交流效果,如果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使得亲子间的交流更为困难。儿童期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一关键期以后将难以弥补回来。三个案例,只有灵汐成长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她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从妈妈身上看到努力工作并很快乐的一面,她憧憬着将来做个像妈妈一样积极努力学习本领的人。可见,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会角色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父母要潜心营造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家园同心形成教育合力

陈鹤琴先生曾说:“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从孩子绘画作品中,我们读出了孩子社会角色认同的雏形,怎样让孩子健全人格,正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这需要幼儿园、社会和家庭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要做到这些,首先,是转变家长教养方式,更新教育理念。要家长更新教育理念,教师要起带头作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具有优秀的教育素养。日常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教师要发挥专业的教育素养,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促使他们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如教师主动热情地与家长交流,推荐相关的教育文章或微信订阅号消息等。其次,要提供家园平等对话交流平台。如家长会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可以以育儿经验分享沙龙、茶话会等多样的家园交流形式。最后,创新应用多种交流方式,促进家园相互信任。如组织多形式的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进行家园交流,帮助家长和教师了解一个“真”孩子,共同确定教育目标,形成教育合力。

猜你喜欢

绘画交流爸爸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我和爸爸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