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角中美术对话场的营造与实施

2020-12-14丁莉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营造美的美术

丁莉

苏联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曾说过“一个声音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和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既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形式,更是人与人之间思维、经验等的共享。本文中的“对話场”是指在“对话”情境下,幼儿、教师、家长等在交互作用中,生成新型的学习共同体,并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创造、丰富环境,形成幼儿自身与环境的有效互动,推进幼儿认知结构的提升。在实践中,我们尝试将自然角中的资源与美术教学相结合,营造一个蕴含丰富美术元素,拥有自主创作环境的互动式美术对话场,以此来优化幼儿园美术教学,在多元对话中不断生成幼儿美术活动。

一、自然角中美术价值的分析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幼儿园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是一个有生命的、会说话的地方。小小的自然角中包含着小鱼、小虾、花草、种子等动植物,孩子们可以与这些动植物亲密接触,并在亲自保管、照料的过程中观察、记录各种自然的现象和变化。经过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小小的自然角中包含了很多美术元素:第一,自然角蕴藏着各种美,它有丰富的色彩美,灵动的造型美,可见其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美术鉴赏价值。第二,自然角中的各种动植物形态各异,亦可成为幼儿美术创作的对象,是幼儿绘画和泥塑的表现题材。第三,自然角中承载动植物的容器,其不同的造型、材质、制作工艺等,为孩子提供了接触不同工艺品的机会。第四,自然角中的点点滴滴,也是孩子捕捉美、记录美的对象,是孩子感受体验摄影的好去处。第五,自然角中丰富的自然材料,如萝卜、菜根等,同样也可以成为孩子拓印、篆刻的材料。由此可见,自然角中的美术价值不可小觑。

二、自然角中美术对话场营造策略

当今的美术教学早已超越了原始的灌输式教育,走向更多元的对话式教学。其打破了原有的人与人之间狭隘的对话,在多元互动中不断更新。那么,如何在自然角中营造“美术对话场”,使幼儿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对话不断更新呢?我们尝试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渗透审美色彩的自然角环境,营造“接信式”的环境对话场

自然界的美让人心旷神怡,对幼儿审美情趣产生良好的熏陶作用。班级中的自然角就是一个浓缩的“大自然”,在这里幼儿能与自然对话,能自然而然地接收它所散发的美的信号,这便是所说的“接信”。那么,如何实现“接信式”的环境对话场,这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 从自然角空间布局入手,创设方便“接信”的空间环境对话场

今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特殊的寒假,我班自然角架在四个多月的风吹日晒中变得破旧不堪,里面的动植物也“全军覆没”。因此,孩子们就提出了让自然角重新变美的想法。我们结合孩子们的需要展开集体讨论,以家园合作的方式让家长、幼儿一同参与,共同制订出自然角改造计划,并对照计划进行了自然角的重新布置。另外,考虑到美术中的光线要素,我们特意将自然角搬至采光充分的南窗户下,方便幼儿观察不同采光下自然角中动植物的色彩变化。此外,我们还注意到自然角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将其设置为四周都可观察的灵活开放式空间,满足了幼儿不同观察角度的需要,为幼儿营造最适合审美需要的自然角环境。

2. 以自然角材料投放为媒介,创设方便“接信”的物质环境对话场

在自然角材料的选择上,我们之前大多是孩子带来什么就摆放什么,但本次材料的选择,我们则考虑到了艺术元素的多元性。就拿简单的种植、饲养动植物的容器举例,我们精挑细选各种造型、色彩、材质的容器,有陶瓷壶、玻璃盆、草编篮等,力求满足幼儿多元的审美需要。在自然角材料投入上,我们也打破了原有的单一且独立存在的动物、植物、种子发芽等老套的做法,而是将多元的美术元素与其整合后进行陈列。如我们选用了实物向日葵插花作品投放到自然角的同时,将凡·高的向日葵大作,现代的向日葵摄影作品一同摆放。让幼儿在此感受同样的向日葵,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而散发出的不同艺术魅力。

3. 由自然角规则商定出发,创设自主“接信”的心理环境对话场

外交家西奥多·罗斯福所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由此可见,只有制定了适合幼儿活动且乐意被幼儿接受的规则,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才能确保幼儿在自然角中自由、自主地创作。于是,当外部环境创设好后,我们组织幼儿对自然角的规则进行了重新商定。打破了传统导向中以科学经验为核心的规则结构,引导幼儿结合自然角中融入的美术新元素,进行规则的讨论与制定。如自然角中新增的美术特色材料如何陈列和管理?自然角中生成的美术作品如何展示?自然角记录如何用美术方式进行创意表现等,都由幼儿自主商议决定。为幼儿营造了开放、温馨、自主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毫无负担地“接信”。

策略二:打造多元获得的感官通道,营造“获得——重构式”的感知对话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指出:“幼儿的艺术感受是被周围环境或生活中美的事物或艺术作品所吸引,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情感的激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艺术能力。”作为教师就要为幼儿的创意表现提供有利条件,打造多元化艺术摄取通道,帮助幼儿多感官捕获对美的感知。因此,我们结合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进行了以下尝试:

1. 通过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打造“视觉”通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幼儿天生对鲜艳丰富的色彩有敏感性。 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有意地选择了色彩多样、抓人眼球的自然角动植物和艺术品进行陈列。通过视觉冲击,帮助幼儿来发现、感受周围世界的美,让幼儿获得美的初体验。

2. 通过不同气味的刺激,打造“嗅觉”通道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人的感官是相通的,就拿日常生活中选购食物举例,我们往往会因为喜欢它的气味而选择它。因此,我们在自然角投入了一些有气味的材料。如米兰花、薄荷、驱蚊草等,通过幼儿的嗅觉参与,突破表面认知,产生对物体不同情绪的体验,最终创作出不同的作品。如在进行驱蚊草的绘画活动中,幼儿A选用了清新的蓝色背景,因为他觉得驱蚊草能够驱除蚊蝇,给人很舒适的感觉。而幼儿B则将驱蚊草周围涂成了黑色,原因则是她觉得它的气味很难闻。由此可见,“嗅觉”通道开启了孩子独具个性的表现方式。

3. 通过不同质感的体验,打造“触觉”通道

触觉是人体发展最早的感觉,孩子通过触摸能进一步加深对物体的认识,进而激发情感表达。因此,在自然角中我们不仅投入了鲜花盆景,还提供了干花花束。让幼儿通过小手的触摸,对比同种材料的不同质感,产生同种物质的不同体验。在幼儿后期的作品呈现中,我们也看到了孩子在绘画花束时,不同的色彩选择和不同的表现笔触。在绘画鲜花时,孩子运用了流畅的线条。而在绘画干花时,则会选择折线、曲线等一些并不流畅的线条。

第一,通过不同声音的加入,打造“听觉”通道

蒙台梭利认为音乐能提升幼儿的审美和鉴别能力,“听”能帮助幼儿更快地感知世界。情境教育家李吉林也肯定了声音对情境营造的显著作用。因此,在自然角我们投放了不同的音乐,有大自然的蝉鸣声、鸟叫声、流水声等,为幼儿营造身临其境的欣赏意境。通过听觉的参与让孩子尝试感受,与创作对象产生情感共鸣。如在绘画自然角的金鱼时,我们就尝试将收录的金鱼缸中的声音放大,让孩子与鱼缸中的小金鱼产生共情。此后,再观察孩子的作品,我们惊奇地发现,孩子的作品中多了许多细节的表现。如有幼儿在绘画游动的小鱼时,还在鱼尾旁画了几条水波纹,以此来表现小鱼游动时水面的变化。

第二,通过互动重组信息,打造“交流”通道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示,儿童的交流分语言和非语言两种。非语言的沟通更涉及目光、声调、动作等,这样更利于幼儿间的分享,更容易体验到彼此的情感。于是,我们为幼儿在自然角旁安排了一个“休闲小雅座”,能让幼儿三五成群聊一聊自己的发现与感受。将个体经验上升为幼儿群体探究的内容,实现“交流”的真正价值,进而不断地推动幼儿美术经验的优化重组。

策略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表达,营造“推进式”的表达对话场

温故而知新,美术亦是如此。通过反复地感受与欣赏、创作和表达,便会产生新的情感与收获。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营造一个“推动式”的表达对话场。即通过多形式的表现活动,推动幼儿从美术元素、情感表达、表现形式等方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美术修养,提高艺术表现力。那么,怎样来营造这个不断推进的表达场呢?这就需要打破单一的表达方式,开展多形式的表达。

从表达的途径上,可以以绘画、摄影、泥工、肢体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与表达途径,扩展幼儿表达的广度。首先,可以是同一事物,不同形式的表达。如在对自然角蜗牛的创作表达时,有的孩子选择了用蜡笔绘画,有的则选择了彩泥塑形,还有的在欣赏了马蒂斯的蜗牛作品后以色块剪贴的方式进行了表现。通过不同表达方式的借鉴,给幼儿后期的创作提供了新灵感。其次,也可以是不同事物,同一形式的表达。如在一次以线描画为表现形式的自然角美术绘画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作品中不一样的线条运用。他们会用锯齿线表现玫瑰的叶子,而用曲线去表现长寿花的叶子。通过同一表达方式中的不同线条运用,给孩子后期的创作提供了新经验支持。

从表达的对象上,可以分为幼儿与作品、幼儿与他人两方面。通过不同对象的互动,挖掘幼儿表达的深度。首先,营造作品与幼儿的对话场,来推进幼儿与作品本身的不断碰撞。如创设作品对话框,记录幼儿的感受;创设作品展示墙,分享幼儿的创造;创设作品情感屋,收集幼儿在不同情绪下创作的作品,倾听幼儿的作品心境,并将其分类摆放。在此过程中,观赏者通过与作品对话,捕获作品中流露的不同情感。而作者则可以通过与相同情感体验下同伴的交流,感受同种情绪的不同表达。其次,在他人与幼儿为对象的表达上,则可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等不同主体的交流,推进幼儿美术经验的更新。如在一次绘画中,一幼儿画了自然角中的一瓶鲜花,在交流中有小伙伴跟他提议,要给花儿填涂颜色会更好看。该幼儿在第二次的创作表达中就为花儿涂了颜色,且选择了多种颜色好让她的作品更好看些。

从表达的时间上,可以分为自我表达前、自我表达中与自我表达后。通过支持幼儿不同时间段的表达,推动表达的优化。自我表达前,指幼儿还未开展创作时对美术对象的表达,如在欣赏后说说感受,在表达交流中加深理解。自我表达中,是指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时的表达,如一名幼儿在绘画自然角的小金鱼时,在它的尾巴上增添了自己喜欢的爱心花纹。通过结合自身经验,将其融入新的美术创作中,是一种对绘画对象再加工式的表达。自我表达后,便指幼儿完成作品后,对自己作品的评价。通过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价自己作品,不仅有助于幼儿表达经验的完善,更有助于幼儿总结更多的美术经验。

三、自然角中美术对话场的实施形式

在自然角美术对话场营造好后,如何实施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关系着其效能的达成度。因此,我们在充分考虑自然角的美术特性后,通过以下三种形式,让自然角“美术对话场”得以在班中实施。

形式一:在欣赏与感知中,感受美术对象的美

只有发现美,才能欣赏和表现美,因此让幼儿充分发现、感受美术对象的美,是美术活动的前提。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美的事物能深深吸引孩子,但并非每个孩子都具备捕捉美的能力。因此,每日的晨间活动中,我们会坚持组织幼儿到自然角看看,让幼儿成为自然角的小主人。通过欣赏自然角中的每一片叶子,感知叶子的多种形状;通过细品自然角中每朵花儿的颜色,感知色彩的丰富;通过抚摸自然角中每种果实的外壳,感知材质的多样。在多样的欣赏与感知中,引导幼儿发现美术对象的美,提升幼儿对美的捕捉力。

形式二:在管理和照顾中,萌发对美术对象的情感

虞永平教授指出:“成人必须把种植过程交给幼儿,不能包办代替,幼儿园不能剥夺幼儿与植物相互作用的机会。”在自然角中,把养殖、饲养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在个性化的管理和照顾过程中,观察盆景有黄叶了,花瓣掉落了,小種子要喝水了,小乌龟要肚子饿了……在观察发现自然角动植物的细微变化中,激发自身的好奇心,也在日复一日陪动植物长大的过程中,萌发对美术对象的情感。有了情感的加入,会让幼儿与美术对象间的对话,变得更为生动。在美术创作中,有了情感的投入,孩子对美术对象的表现也会更丰富。

形式三:在观察与记录中,引发对美术对象的表达

自然角是一个多重融合的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发现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传统的自然角记录,大多采用简笔画的形式,运用简单的笔触记录下幼儿们自己的发现。但在自然角“美术对话场”的打造中,我们力求打破传统的自然角观察记录,将记录的形式变得更多元、更丰富。因此,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如油画棒、水粉、黏土、毛线、毛球、橡皮泥、旧手机、放大镜、手电筒等,让幼儿选用自己喜欢的材料支持多形式的记录。如一名幼儿就选择了摄影的方式记录下插花作品,在他的摄影记录中,我们看到了他对花瓣散落的捕捉、对花朵不同角度的捕捉、对叶儿枯萎凋零的捕捉。每张作品中都呈现出了插花作品不同时期的美。

猜你喜欢

营造美的美术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