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双高”学段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衔接

2020-12-14张楚

文教资料 2020年24期
关键词:有效衔接爱国主义教育双高

张楚

摘   要: 把握好思政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而言至关重要,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有序推进高校与高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衔接,是构建双高德育课程一体化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双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衔接,是高中和高校在思政课中爱国主义教育教本内容及依托其他载体的教育实践活动等有效连接,形成纵向的完整体系。可以通过教育管理相关部门制定宏观的衔接规划体系、增强教师的学段衔接意识、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建立双高学段的交流互动机制、强化受教育对象衔接适应能力四个角度收获“双高”学段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高校学段   有效衔接

2019年9月9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划重点。教育要点、线、面相结合,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指教育主体遵循教育规律及教育对象的认知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向教育对象施加影响,使教育客体对象产生之于祖国的深厚情谊,内化为强有力爱国信念,进而践行爱国的教育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时谈时新的话题,融于众多学科教学中,本文讨论的仅限于“双高”(即高中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是学校德育的重点课程,把握好思政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双高学段学生有各自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应的教育教学呈现由低到高,教育内容呈现由浅入深的进阶性。同年3月,习近平在思想政治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从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螺旋式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非常必要的。”[1]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有序推进高校与高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衔接,是构建双高德育课程一体化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

一、双高学段爱国主义教育衔接相关概述

1.双高学段爱国主义教育衔接的概念。

在终身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育融合目标是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包括整合和调整教育资源,连接过渡教育体系的层面、融入贯穿课程内容、创新完善教育方式等综合协调延展的过程。包含两个维度:从纵向维度看,教育衔接针对各教育阶段的目标和标准进行定点规划,同时确保相邻学段教育的延展性和连贯性[2](11)。这一层面意味着各级各类教育重视独立性和系统性同步推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育的衔接不仅包括狭义的学校教育的衔接,还包括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衔接等。“双高”衔接包含相邻年级段(如高一和高二)与学段(高中和高校)之间的承接、过渡,两者的有效衔接是遵循教育客体在不同学段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确保相邻年级段和学段之间的稳实承接,达到系统性、连贯化的目的。“双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衔接,是高中和高校在思政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本内容及依托其他载体的教育实践活动等进行有效连接,形成纵向的完整体系。不同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在系统内部实现有层次的内容对接。“双高”的衔接是在不同时期掌握学生的特点,有机地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形成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现在高中教育内容是“知识功能、内容方法、态度教育、感情维持、以构建价值观为核心”,侧重学生对于基础性理论的掌握和应用;高校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层面的实践性。相对更注重个体学习能力的培养,致力于素质教育。虽然两学段各有侧重,但本质上具备一定的同源性。因此,要保证不同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在教本编写上凸显不同学段的进阶特点,确保知识内容的递进性,力避重复教学或过度教学。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形式上灵活创新、循序渐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关注教本、教法和学法的无缝对接,扎实做好修身育人工作。

2.双高学段爱国主义相关教育衔接的重要性。

(1)衔接由我国教育目的及规律实现

已知我国现阶段相应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精神,造就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年”,明确全面发展是重点。无论是古人崇尚“治身”与“治心”的和谐统一,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举”还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把人的幸福界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的完美结合,都表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也就是说,教育不能分支,要全面,与不同时期的教育工作相比,现行高考教育体制中,教育对象全面发展偏狭,陷入封闭的职业教育,教育课程复杂。因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巧妙运用教育的影响,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2)贯彻国家法规政策要求实现衔接

政府相关文件: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時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把加强各学段爱国主义教育及教育衔接工作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3)实现衔接是由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决定的

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特质,它是基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持续性、衔接性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包含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学段。由此可见,小学是中学的基础,大学是中学的高级阶段,三者形成相互衔接的三个教育学段;是凝魂聚气、任重道远的终身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流于形式的表演,而是实实在在的坚守与灵魂触动;不仅是独立的一课时,还是终身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于不同场域:课堂、工作和生活中;是身体力行的知行合一教育。提高学生的爱国认知,引导学生把这种认知具体落实在行为上,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的体现。

(4)实现衔接是贯彻“德育一体化”教育理念

“德育一体化”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经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政治在教育过程中,高中和大学目标是一致的,但教育阶段性和短期性不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两个阶段的全面连接有利于最终教育目标的统一,有利于教育内容的扩大和丰富,这些全过程的教育体系可以避免重复的教育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客体进行不同方式的“三观养成”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

二、双高学段爱国主义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1.教材编写篇幅少,递进性弱化,缺乏整体性考虑。

教材是教育主体对于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本载体。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教学内容应避免简单重复,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强化两个学段的关联性。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主要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种,均为必修模块。教材中涉及爱国主义的内容集中在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对民族精神的概述,主要是民族精神模块里对爱国主义进行理论内涵和时代性解读。高校阶段教材中涉及爱国主义的内容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第二章,主要包含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及理论层面的践行。两者在教材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复,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还会使学生在接受高层次教育内容时产生不和谐感,降低对新知识的心理期待。高校与高中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上存在断层,承接作用不强。高中学段的教育内容没有及时推陈出新,那些最新出台的政策、具有时效性的热点事件未能及时纳入教材。除了基本理论的保留外,大学教育与时事热点结合,两者之间形成隔阂,出现断层。

2.不同学段教师间缺乏沟通与交流。

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内容应存在联系。为了确保高中和高校的一致性,两个阶段的教育者需要建立一条成熟的沟通道路,高校和高中教育者缺乏沟通和交流是教师型阶段的典范。一方面,高中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育侧重点在于知识的传授和考点的探索,应试功能强,忽视对学生品质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结合学生此前的学习基础,仅关注高校学段相关知识。

这样的教育,使两个学段的教育者“各司其职”“闭门造车”。由于高校与高中阶段的教育工作者缺乏沟通合作,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模块的衔接缺失。为了双高有效衔接,建立双高教育者的良性沟通机制,势在必行。

3.学生角色适应不足。

一方面,学生难以适应学业考查上的转变。高中学段试卷考查价值更优,教师通过试卷分析,把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便于后续教学开展。高校阶段多以小组成果汇报、实践活动等方式展示。另一方面,双高学段的学生角色适应不足外显于课堂表现。高中阶段的课堂学生表现欲较低,通常呈现为被提问状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大多處于被动状态,高校课堂欢迎学生畅所欲言,主动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师生、生生互动分享。课堂之外,学生还面临着作业从有到无的变化,学习状态从被动到自主的变化。这些客观环境需要学生自行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但学生主观上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适应性的改变。

4.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升学压力决定了中学教育的应试性,课堂教学以教师知识灌输为主,直接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在双高阶段的衔接效果。对于学生而言,高中阶段爱国主义教育是作为高考科目的学科考点,教师教学以课堂灌输方式开展。高校阶段,这部分内容转变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教师教学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实践主题活动为辅。相对来说,中学更注重应试教育,大学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学入学教育以掌握学科知识为主,忽视学生个性,削弱思想领域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机制和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麻木倦怠感,丧失学习钻研的兴趣,对日后更丰富、多元化的高阶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的迅速融入提出较高的要求。

三、双高学段爱国主义教育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管理部门对双高学段的重视不足。

爱国主义教育在许多学者的不断挖掘下,相关理论已经成熟、完整,但在各个地区缺乏爱国主义教育计划。这对于双高学段教育的必要衔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都会产生影响。在职权管理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部门,根据主管部门管理,衔接必然存在问题。除思想政治教育行政部外,分为各省、市、县、自治区,分别设置了不同的行政部门,整个管理体系过于复杂,各部门管理要求和实施方法不同,在管理上很难形成合力,使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有效衔接。

2.双高学段互动交流机制无法有效建立。

这两个阶段的教育者缺乏沟通与合作的主体意识,在学术交流层面,我国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年度学术会议和教学研讨会似乎十分丰富,但大多数交流都会明显地划分教育阶段的水平。学习不同年龄段或教育阶段,一起讨论或交流的人很少。这种相对单一的论坛或学术报告会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在思想政治系统的特定学校程序上,面对学校程序的问题和教育创新只是公议。这种交流虽然有利于学科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但忽略两个阶段之间的有效关系,就像机器产品的加工装配一样,会使机器组合更加美观实用,但是在所有零部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生产流程都不清楚,教育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对受教育者由内而外的系统融入教育。

四、提高双高学段爱国主义教育衔接的有效性对策

1.教育管理相关部门制定宏观的衔接规划体系。

(1)坚持教育教学计划点面结合

一方面,高校和高中处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学计划会有所差异,属于同一教育系统不同的时期,因此有相关的系统性。为进一步促进“双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衔接,应充分考虑两者在各自学段教学计划中的独立性和整体性。教育计划的制订不仅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还要满足不同年龄段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思政课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不同学段的教学计划在内容上相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双高”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是同一个教育系统中内在联系着的不同分支。教育管理部门制订计划,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系统性的教育总体,不能集中在某一学段。在保证它的完整性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不同时期教学的相对独立性。只有恰到好处地统筹把握整体性和独立性,才能实现“双高”学段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想衔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考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将应试学科的教学成效与素质教育两手抓。唯有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2)注重教材编写的递进连贯性

教科书在教育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将高校与高中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相关教材编写不仅要兼顾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还要体现出教材内容的递进性与连贯性。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在思想领域指导学生,进行垂直衔接和横向延伸,教材衔接与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好坏,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程度,促进大学爱国主义教育衔接。这两个阶段的教材应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所学的相关学科进行系统编排,在教育内容相似的学科中形成学科链,使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更加系统化、连贯性。再者,在高中教材编写上,在布满诸多考点的课本中,适当融入实际生活内容,课本用语更生活化。高校阶段的教材内容理应扮演好“承上”的角色,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时,及时避开对部分知识的二次普及,巧妙地引导学生挖掘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2.增强教师的学段衔接意识、创新教育教学手段。

(1)“厚植爱国主义之情怀”的显性、隐性教育融入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基因,高中和高校作为青少年学生教育的主战场,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两个学段始终。要培养高校与高中教师爱国主义教育衔接意识,就要将“厚植爱国主义之情怀”这个理念贯穿不同学段的教学内部。在现阶段双高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以显性教育为主,隐性教育的作用并未完全发挥出来,学校应将此贯彻到教育教学每个环节,围绕“厚”“植”两个关键词,形成高校与高中间的系统性教学。如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开展教育,通过环境(宣传栏海报等)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认知和思想产生影响。发挥好朋辈教育的作用,通过学生身边的人传递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突破教科书的界限,树立“生活是教育”“社会是上课”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内容以匹配和应对学生日益丰富的精神世界。

(2)教育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相结合。双学段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的传输外,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灌输与启发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更高效。

华中科技大学的“爆款”思政课“深度中国”扎根广阔视野,利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将天下事变为身边事,将有意义的事变为有意思的事”,实现入耳入心入行。

实践是一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教科书。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处处皆学问,美的课堂强调在课堂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长期发展,将理论观点和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和独立分析中,意识到真理的力量,主动探索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努力构建学科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论知识和生活照顾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将“高度”与“温度”结合,将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把“天下事”更好地讲成“身边事”,立德树人,打造“有灵魂的卓越”。

高中德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借鉴高校思政课的相关经验,以美为统领,以“美的课堂”为抓手,打通堵点,做好双高思政课的衔接,防止脱节,推进高中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应有之义。

(3)有选择的运用全息媒体教育教学

“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教学广泛应用于课堂。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發展都有自身规律。结合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新媒体教育的作用,成为促进双高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的重要部分。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全息图是指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形式已经突破物理界限,不再是文字和图像的单纯结合,而是图形、视频、音频的有机结合。AR等形式是立体的,实现了积极发展,全息图的发展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突破以往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载体和形式的多样性。在新媒体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避免学生价值观产生差异。

吸引学生的思政课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模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清华大学的全视频慕课、北师大的多元一体化团队协同联动、东北师大的多渠道互融、南京师大的网络思政课创新等。从网络课程到视频公开课,再到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契合学生需求和信息化时代特点。武汉大学网红思政课善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形式上努力探寻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使教学设计更合理、更符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师生一起自编自导自演慕课,形成独特的线上思政课模式。

随着国家和政府投入基础教育,高校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法和手段的能力不断提高,不仅奠定了大学思想政治课的基础,还挑战了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挑战了大学思想政治课继续推进科目改革。针对高等学生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可塑性,高校思想政治课应改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空间。2020年初新冠肺炎防控期间,提出“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的口号,信息化教学手段和网络学习平台被提上日程,推动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开启高中网络教学新时代。根据不同教学阶段和环节,大家灵活运用直播及录播等形式进行授课,寻找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线上教学软件,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和平台搭建起师生交流的新的桥梁,拢聚出一个个生动的课堂,取得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从每节课前的音乐、短视频、演讲的暖场,到每节课紧扣当下防疫抗疫热点进行时政关注和评析,引导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树立高度自信、对我国治理能力高度的认可,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使思政课教学更有情怀、更有温度,实现“教”与“学”不断档。

3.建立双高学段的交流互动机制、力求衔接实效性。

长期以来,在大学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工作方法,没有有效的沟通,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阶段出现了误差,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作用不够显著。因此,为了使高中与高校教育形成合力,建立两个学段教师之间长期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须提上日程,实施高校与高中间的“结对子”交流模式。出于办校数量考虑,中学较之高校偏多,因此一所高校可以选择性与三到四所中学结对。这种沟通方式有助于衔接不同的部分,除了学生团体交流外,学校之间鼓励更多的参观和交流,更欢迎教师间的走动,促进各学段教育工作者反思教育断层之处。定期开展教学交流研讨会,不仅加固校际之间的感情联络,还使各学段教育工作者共同成长。

4.加强受教育对象衔接适应能力。

学生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身份,适应能力参差不齐,这一时期学生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较大,极易产生不适应性。一方面,学生的角色意识较弱,主动意识不强,仍处在高中阶段的被动状态。另一方面,学生衔接适应能力培养不能单纯依赖学生自身的调节和教师的引导,家长发挥的作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无法取代的。中学阶段,家长很关注应试科目的教学成果,高校阶段家长的重视程度相对下降。这需要学生、教师和家长三方合力,帮助学生平稳度过衔接适应期,形成双向的良性互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树立学科认同感和学习成就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郭平.教育衔接:大、中学校生命教育的隔阂与对话[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2).

南京晓庄学院2019年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探析高中与高校思政课传统文化教育的绿色接力路径”;项目编号:2019SZKT06。

猜你喜欢

有效衔接爱国主义教育双高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英语类课程有效衔接途径探究
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