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有效的阅读,随文题转化为写作的素材

2020-12-14杨亚莉

考试周刊 2020年93期
关键词:有效阅读能量思维

摘 要:中考作文,无非是考查学生的眼光境界和审美水平,考查学生建构篇章的能力和个性表达能力,在读写结合的视角下,阅读教学是讲解如何选材的最佳教学途径之一,以广泛而深度的阅读来拓展我们的眼界,激活我们的思维,把我们忽视的没有注意到的事物,通过翻转视角,输入写作,将课内外有效的深度阅读转化为写作的素材。

关键词:有效阅读;思维;方法;能量

一、 引言

龙应台女士是这样来描述“写作”——“使不被看见的东西被看见”。所谓深度阅读,所谓有效阅读,全取决于思维参与的深度与效度。因此,写作文,有三个要素不能忽略:“思维”“方法”“能量”。用什么教会学生写作?最直接的就是用阅读过的文本,包括课内和课外的阅读素材,从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获得技巧和方法,传递一种正能量,传达出写作者的思想、态度。

二、 思维训练多维度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强调沉浸与共鸣,所谓“走进去”,却不大强调对话与反思,即“走出来”。只有从感性的阅读走向理性的反思,才能進一步走向文本的思辨或者自我的批判。因此,教学生从课内文本中挖掘人物特质,理性思考人物的精神品质,随文题转化为对文章素材的多维度创作。

以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为例。感性阅读是:《邓稼先》是杨振宁先生为邓稼先而创作的一片回忆性散文,他深情回忆“两弹元勋”这样一位有着伟大人格的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理性思考是:这样的人物的伟大的人格,在引领当代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文题的任务写作是关于“爱国”和“奉献”,同样是扣住邓稼先的求学和研制二弹的卓越成就,那么可以随文题转化为对文章素材的以下两个维度的创作,方法都是叙议结合,扣住实例进行叩问。

(一)维度一:聚焦人物的“爱国”实例,叩问人物的爱国精神

(邓稼先)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留在美国,有优厚的个人待遇,优质的科研资源以及高端的人脉,也许会成为第二个杨振宁,也许能诺贝尔物理学奖,蜚声世界。

可是,他回国了。

当时的国,是怎样的一个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国,这时候的学成回国,是爱国激情使然,是“我以我血荐轩辕”所致。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爱国是最贵重的人格底色。

(二)维度二:聚焦人物的“奉献”实例,叩问人物的奉献精神

邓稼先用28年的时间,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研发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1986年7月29日因放射性物质辐射导致的直肠癌治疗未果,全身大出血而逝世,享年50岁。

人生中风华正茂的“28年”,邓稼先隐姓埋名,身入荒漠,“许身国威壮河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青春奉献给国家,让岁月自成芳华,邓稼先将短短的50年人生活成了永恒。

根据作文题写作任务和具体情境,走出文本,理性思考人物的精神特质,在行文中通过嵌入(引用或化用)与作文题写作任务、对象、情境材料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等相关重要信息,通过叩问材料,以使所写内容能与作文题意建立起有机联系,以使文章的立意和内容均能紧扣任务指令,叩问的角度取决于作文题目的写作要求。

三、 方法提炼重实践

所谓将阅读转化为思维活动,就是要引导学生超越感性与惯性的阅读状态,让阅读从混沌走向思辨,从浅阅读走向有效阅读。这就涉及如何“从课内文本提炼方法,随文题转化成对习作的升级实践”。

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作文需要提炼课内文本中的素材,描写生活中写作的深度和内涵,以七年级下册《老王》为例。

在原文片段中杨绛先生睹物思人,由香油和鸡蛋,想起了老王,进而内心自省而感到“不安”,接着拷问自己有没有侮辱了老王,最后深度思考,表达了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老王》文末的主旨句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样的分析思考具体,理性感悟充足,不是停留在众人皆知的层面上,而是立意更具深度。他给予学生作文的思考是:写一段人生体验,关照自我,深度思考。

让学生以“偏见”为题作文,借鉴这样的一个主题,链接自己的生活。有位学生是这么写的,前文大意如下:

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球友,踢一场热火朝天的足球赛。矿泉水,却经常平白无故地丢失,这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歪嘴瘸腿的拾荒者,正捡起饮料瓶,旋开盖子,倒光里面的水,扔在地上,用脚一踩,拾起,扔进那个蓝白相间的尼龙袋里。我们阻止了他,他也答应不会再拿了,等训练结束再捡。可是几周后又发生了丢水事件,我以为又是他,后来发现是家委会的妈妈们挪了个地儿。

文末写道:我坐在草地上,喝着水。斜着眼,我看向旁边的他,就坐在那看着我们,满是皱纹的脸盛开着,带着笑意,就像看着自己的孙子一般。当我的眼神和他撞上时,我迅速收回,低下了头,内心的抱歉,终究因为面子,没有说出口。

瞬间,那拾荒者不老也不丑了,放下偏见,天更蓝了,草更绿了。

应该说,这位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构思文章的能力也强,但结尾的感受写的一般,停留在简单的抒情和点题,如果学习杨绛先生的点题法,效果会更好。修改后:

当我的眼神和他撞上时,我迅速收回,低下了头,内心的抱歉,终究因为面子,没有说出口。我带着成见的眼光去看他,只因我是个自视甚高的健全人,却漠视了一个可怜的残疾人,我深感惭愧,尤其就我们在课堂上阅读了杨绛先生写的《老王》,杨绛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当我放下偏见,我才明白诚信是不分富贵与贫贱,健全或残缺的!每个生命都值得敬畏!

学生修改后的文章总结,既有具体的人生体验,又能结合自我的情境思考,体现了文章深度思考的价值,汲取了杨绛先生的点题法,让文章的“正能量”得到深层的弘扬。周国平曾说:“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这样的阅读转化为写作,实现了从“有效阅读”到“输入写作”。

四、 能量表达要闪耀

从课外阅读文本挖掘新鲜资讯,随文题转化为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度思考。文本是个独立的存在,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理解这个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对文本细读深研,进行转化、运用、迁移,从而运用到作文实践中去。

在作文指导中,引导学生化用课外文本的新鲜资讯,可以来自热点热语,可以来源于媒体资讯,也可以来自歌词漫画……紧扣时代脉搏,来完成最新鲜的能量表达。

请看下列“金句”: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习近平2019年新年贺词的开篇语。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夢人——习近平2019年新年贺词的结束语。

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共同迎接2020年的到来。——习近平2020年新年贺词的结束语。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2019年3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习近平主席在回答菲科提出的问题时谈到,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这些习式热词或热语,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而且励志,富有正能量的表达,代表社会最强音,化用这样的素材,正切合现代中学生为梦想拼搏,为青春发声的需要,由此,可转化为中学生对事物的正能量的感悟。

示例1:表达中学生对中考的认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初中三年的时光就这样流逝了,中考在即,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梦想的追求中,拼命向上生长,只争朝夕,期待人生中的这场考试,圆梦圆满。

通过化用习近平主席2019年新年贺词的开篇语,来表达中学生对初中三年短暂易逝的态度,文雅而又有时代的热度,不落俗套。

示例2:表达中学生对梦想,对拼搏的认识。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从无我之境到无我之境,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努力奔跑,努力追梦,迎接梦想的开花结果。

通过化用习近平主席的话,来表达中学生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来表达中学生对梦想的态度,有说服力又有时代的热度,掷地有声。

示例3:表达中学生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认识。

再以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董卿在讲述筹备《朗读者》这一路走来的艰辛的时候,她引用了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铭。

由此,我们可以化用于中学生对人生成长的思考。

“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人生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历程,学习之路再苦再难,我都将永不止步,不停止生长,不轻言放弃!

这样的资讯,在这样的时代很容易获得,而正如董卿所言“积累越多,你越闪耀”,化用积累的自带“热度”的素材,可以使表达不仅有热度还有深度和厚度,传达出了闪耀的能量。

五、 结语

总之,勤于从课内外文本中汲取名家名人、美文美句的精华,打通阅读与作文的通道,随文题的要求转化为可以应用的素材,通过有效阅读,通过关照自我生活的时代以及链接自我生活的阅历,完成了从素材积累到作文的输出。

参考文献:

[1]余党绪.思辨性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内在需要[J].语文学习,2019(6).

[2]余党绪.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周正梅,王丽萍.中考作文:把学生领到“表达”圣地:2016年江苏各地中考作文题目浅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9):73-75.

作者简介:

杨亚莉,福建省泉州市,南安柳城中学。

猜你喜欢

有效阅读能量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能量之源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开年就要正能量
凝聚办好家长学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