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喜奎教授辨治眩晕的经验

2020-12-13吴起浩

福建中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论治钩藤补气

吴起浩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眩晕可见于颈椎病、梅尼埃病、高血压、低血压、后循环缺血、前庭神经元炎、脑外伤后综合征等病症,该病可反复发作,影响正常的工作及生活,甚可发为中风或厥、脱,直至危及生命。吾师张喜奎教授系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接近40载,坚持以中医学理论指导实践,对眩晕治验颇丰。笔者有幸忝列张师门下,通过侍诊略有所得,现将张师诊治眩晕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对眩晕的认识

中医治疗眩晕历史悠久,从文献报道来看,眩晕在古代有眩冒、冒、目眩、眩和头眩等称谓,古人对眩晕的辨治多与“风”“火”“虚”“痰”“瘀”有关,治疗上以“治病求本,标本兼顾”为主旨[1],均取得确切疗效。 张师认为眩晕病因病机复杂,不仅可因内生五邪或外感六淫等侵袭清窍,还可由脏腑机能失调,最终导致气血失于畅达,髓海受扰而成。 诊治上,张师提倡辨“病、证、症”,纲举目张的思路[2]。

2 辨治经验

张师认为“病”是对某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对该病的本质性认识;“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现阶段的病理性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判断;“症”包括自觉症状和他觉的体征,是机体有了病变所具体表现的现象,是辨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辨病论治体现治疗的全局性,辨证论治体现治疗的阶段性,辨症论治体现治疗的即时性[3]。 “病、证、症”三者侧重不同,但都摄于“病”之内,三者互补而缺一不可[4]。 以辨病论治限制辨证论治,指导治疗方向,避免无原则的随证变法,使眩晕的诊治更具特色;以辨证论治充实辨病论治,便于抓住主要矛盾,避免主次不分;以辨症论治应临床之急,当出现病情紧急,某一症转变为突出矛盾时,必先予处理,以减轻病人痛苦。

2.1 辨病论治 张师认为眩晕多为虚实夹杂之证,病因病机复杂,不仅可因内生五邪或外感六淫等侵袭清窍而致,还可由脏腑机能失调,最终导致气血失于畅达,髓海受扰而成。 根据临床所见,“气血不足、髓海失荣”贯穿眩晕发病全过程,故张师治疗上以治本为主,不论辨为何证,均予补气血通络,临床上每用黄芪、牡蛎、鸡血藤等药。

2.2 辨证论治 张师认为本病病变脏腑以心、肝、脾、肾为主,治疗上主张多脏同调,以治脾为主,兼调心、肝、肾,使气血畅达,髓海充足,脑有所养,从而取得满意的疗效。 本病临床常见证型如下:

2.2.1 肝胆风热证 头为诸阳之会,肝胆风热最易上扰,侵犯清窍,发为眩晕,治予清利肝胆、平抑肝阳、熄风止痉之法,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加减,随机加入天麻、钩藤等熄风止痉之品,以促肝疏泄,调达气机,使眩晕速解。

2.2.2 脾肾两亏证 张师认为眩晕属内伤杂病者,脾肾两亏颇为常见,可伴见腰膝酸软、耳鸣健忘等症,治疗上宜健脾补肾,益气填精,予六味地黄丸加减,疗效卓著。

2.2.3 气虚络瘀证 颈椎退行性病变在中老年常见,其症状繁多,痛苦不堪,张师认为其系颈部经脉痹阻,上下交通不利所致,多上见晕眩,中见强硬,下见手麻、心悸等,均是气虚络瘀之患,治宜补气通经,柔筋活络,采用张师师门所传之补气通络方[5],功能补气通络,解肌舒筋,化痰散瘀,清热除湿,其效虽不能令骨刺等消失,却可显著缓解症状,解除患者当下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达到人病共容的和谐状态。

2.2.4 心脾两虚证 脑为元神之府,心脑相通,皆赖气血充养。 心脾气虚血亏,元神动摇,心神不宁,上为头晕目眩,下则心悸失眠。 治疗上张师习用补气养血之归脾汤以安神定志,对此类病证,最为合拍,临床随机加减,莫不随手取效。

2.2.5 气阴两虚证 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上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使气血无力奉心养神发为眩晕,症见头晕目眩,虚羸,少气,或伴见心动悸,虚烦不眠,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脉虚数或结代。 治疗上张师喜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炙甘草汤。

2.2.6 脾虚气陷证 张师认为脑为髓海,精明之府,诸阳之会,凡神思敏健、耳目聪明,皆赖精血以养,中气以充。 若气虚下陷,不能上奉,则眩晕立至。 治以补中益气,采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效果满意。

2.3 辨症论治 张师治疗眩晕,当某症表现突出,病情紧急,需要及时诊治时,常在主方基础上加以下药物:眩晕明显者,加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纳呆者,常加谷麦芽、鸡内金;胁肋部不适属肝气郁结者,加佛手、香附;腰膝酸软属肾气不足者,加桑寄生、续断;头晕,见苔浊,属痰湿盛者,加石菖蒲;久病成瘀者,舌多瘀暗,加山楂、三七、赶黄草;热盛者,加栀子、知母、黄连;腹胀者,加青皮、陈皮、苏梗。 至于眩晕无其他表现,仅影像科检查提示后循环缺血,则多考虑瘀阻脉络,拟活血化瘀为主,采用续命类方加减。

病例介绍

林某某,女,47 岁,2018 年 10 月 14 日初诊。 主诉:眩晕月余。 病史:患者月余前家务后出现眩晕,卧床可缓解,急躁时加重,进行性加重,无神志不清,无恶心呕吐、水肿等。颈部CT 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动脉彩超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辰下:眩晕,起时即作,伴颈项部不适感,口苦,急躁,舌淡苔白,脉弦数。 处方:补气通络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组成:黄芪 20 g,葛根 20 g,薏苡仁 20 g,牡蛎30 g,鸡血藤 20 g,杜仲 12 g,天麻 12 g,钩藤 12 g,珍珠母 20 g,石决明 20 g,板蓝根 15 g,菊花 20 g,山楂 20 g。 7 剂,水煎服,日 1 剂,早晚饭后 40 min温服。 患者于10 月21 日电话告知其药后诸症缓解,其效若神。 嘱上方续进7 剂,2 个月后随访得知患者眩晕未再作。

按语:本案患者除眩晕外还可见口苦、急躁、脉弦数,考虑肝胆阳气升动太过,气机逆乱;眩晕伴颈项部不适感,卧床可缓解,考虑气虚痰瘀阻络。 故以补气通络,解肌舒筋,化痰散瘀,清热除湿,平肝熄风为主治之,方选张师师门验方补气通络汤合天麻钩藤饮化裁。 7 剂药尽,患者诸症缓解,起效迅捷。

3 结 语

眩晕之病因病机复杂,张师执简驭繁,运用“病、证、症”三位一体诊治眩晕。辨病方面,紧扣“气血不足,髓海失荣”贯穿眩晕发病全过程的病机特点,治疗上重视补气血通络;辨证方面,主要病变脏腑以心、肝、脾、肾为主,治疗上主张多脏同调,治脾为主,兼调心、肝、肾,注重舌质、舌苔及脉象的变化,细分虚实,免犯虚虚实实之戒;辨症上,针对某一病症表现突出时,及时在主方基础上加用药物。张师辨治眩晕经验也可为我们临床辨治其他疾病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猜你喜欢

论治钩藤补气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夏季养生 重在补气
基于UHPLC-MS/MS的钩藤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不同产地钩藤的药用成分含量及不同温度烘干的影响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中药复方从脾虚论治肝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剑河钩藤”上市
SF?6气瓶加热服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