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研究

2020-12-13胡辉

电脑与电信 2020年8期
关键词:双高产教校企

胡辉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河南 商丘 476000)

1 引言

国家“双高”建设的目的是推动高水平高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推动下,促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高职院校采用单独招生和统考招生方式扩大规模招生,采用全日制和弹性学制的培养模式进行改制。在各种政策及管理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许多高校都在有序地进行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1]。但各个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实训设备不完备、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致使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的总体效果仍不理想。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摸索状态,校企合作的过程流于形式。我国高职院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在“双高”建设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模式及产教融合的机制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从上到下逐一落实,高校要从教师和学生及家长的思想意识上抓起,通过对新兴产业的认知来解决思想意识问题,通过高校课程的改革和校企合作的改进及产教融合政策的落实来推进我国人工智能专业产业的发展。关于在“双高”建设背景下落实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研究的实践活动,要从多个部门统一协调,在制定政策、保障制度、落实管理监督,人力资源、经济、技术等多个方面来考虑和落实。

2 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的现状

2.1 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国内现状

随着5G技术全面推广,高精尖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新设的高新专业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我国的高科技战略和500 万AI 人才的缺口促使了国家对人工智能专业的大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早期的教学型高职转向了实践型高职,各个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将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实践教学,今年河南省将有19所高职院校首批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产教融合的实现将成为各个高校未来几年的重点目标和任务。

2.2 国外高校产教融合建设现状

国际上不管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其他国家的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时采用企业和高校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上学期间,每周会安排约两天时间到企业上班,企业会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阶段的岗位,其余时间学生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这样可以将在企业工作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在课堂上进行分解—剖析—解决,再次回到企业时,就将之前的问题解决了,如此周而复始,将企业的“产”和学校的“教”有机结合在一起[2]。

3 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推动“双高”建设背景下,自动化控制、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高速发展,促使高校在新一轮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有了新的认识。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的建设,面对未来新科技、新经济、新技术的战略竞争、高等院校“双创”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促使“产教融合”教育理念的快速发展,推动新兴领域人才的培养。但职业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在“产教融合”建设背景下进行的校企合作,很多情况下效果并不理想。

3.1 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培养方向不一致

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为自身带来效益的、能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比较强的人才,许多情况下需求比较单一,而高校在培养学人才时要求全方位发展,企业需要的只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部分。一些高校在落实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时不能与市场进行对接,双方互相存在多种疑虑和偏见,导致企业与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的合作流于形式。

3.2 企业与高校之间师资缺少交流机制

人工智能专业属于新兴专业,许多高校的师资比较薄弱,企业与高校之间缺少有效的师资流动机制,教师不能将教学与研发有机融合。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只是企业卖产品给高校,培训实验实训设备的使用,对师资培训不能长期持续地进行。高校的师资培训机制不能完成人工智能专业的“产教融合”,导致学校和企业不能够进行有效师资交流。

3.3 政府对校企合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许多高校大多数处于地方区域,缺乏大型的自动化企业,而本地的小型企业产能落后,无法实现人工智能专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地方政府经费投入有限,使职业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和企业之间的产教融合的合作在建设实验场所、专职的实践指导师资方面投入不足,致使在合作过程中会出现效率低下、利益冲突的情景,无法达到理想的校企合作实践效果。

在国家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的进程中,促使职业院校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改革势在必行。

4 建立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的保障措施

4.1 建立高校产教融合的保障机制和保障体系

国家对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的政策是作为国家高新产业战略来进行推进的,高校在进行战略人才培养时,要将师资力量的配备、实验实习场所的安排、毕业生就业方向的确定、企业与高校合作方式的落地等方面做好合理的设置,建立适合企业和高校有机融合的政策机制。高校教师不愿意到企业实践是因为受单位各种工作的影响,以及心理因素的原因,让他们从心理上有一种抵触。高校要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实验实训部门联合起来做好高校人工智能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的引导鼓励和保障,财政部门和教务也要出台辅助的配套政策[3]。高校要积极解读和宣传国家对“双高”建设的政策,服务和帮助实现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的实践活动,建立各种保障机制,保障参与“产教融合”的教师和企业人员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权益,解决其在工作过程中最关心的职称评定、薪酬待遇、荣誉奖励等问题,就能打消“产教融合”师资心理上的顾虑,助力国家“高新产业升级”战略的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设只有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资源优势,重视加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紧贴经济发展的脉搏,并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重视,才能加快双高背景下“产教融合”保障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步伐,为有机、有序、有效地实现高新产业升级,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搭建一条绿色通道。

4.2 建立完善的高校人工智能产教融合教育引导机制

重点培养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的师资力量,提高专业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要对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生事物学习要进行思想方向的转变,贯穿于“产教融合”的落地工作中。建立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工作间或各种实践基地,引入有成功经验的高校管理模式,高校人工智能专业教师接受基层专业实践培训时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实践环境。将国家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意义传播给任职教师和企业合作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可利用其自身优势,引进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和建立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相结合,保证每个学校的人工智能专业至少有5 名以上的专业带头人,能够解决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疑难技术问题,提高教师参与新专业技术学习的思想意识。

4.3 建立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的课程实践模式

发挥高职院校资源优势,引进高新企业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校企共同建设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实训基地,加强培养方案改革,加大重视力度,与就业切实挂钩,创新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4]。建立人工智能创新技术教育的专门机构,设立专项资金,组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和学术团队,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双方签订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协议,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长期挂职锻炼,培养“人工智能双师型创新技术培养”教师,创建产教融合人工智能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创新技术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建立创新技术实训、实习基地,高新技术企业配合模式,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员工进校模式。探求“创新技术培养”有效模式,采用线上实训室“创新技术工位制”、学生线上实习“分段制”,考核采用“企业上班制”,训练采用“师父带徒弟”模式。研究出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技术工作室”模式。

4.4 建立人工智能线上实践课程体系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人工智能专业实践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层阴霾,受疫情的影响,人工智能等专业的课程学习只能通过线上授课的方式开展,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从线下课程全面转为线上课程。人工智能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专用的实验设备和实践场所,专业实践课程线上教学缺乏临场感和动手实践。人工智能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应用,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新学期复学工作时,多采用中国慕课、超星、智慧树、钉钉等软件作为线上课程教学,而部分老师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采用腾讯课堂、腾讯会议、微信、QQ 等即时软件作为直播教学工具进行课程的教学和互动讨论。而对于人工智能专业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就出现了自身的短板,硬件类的实践课程通过视频能够介绍一部分应用实践方法,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所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并不能有效掌握。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特点,人工智能在线实践课程的模式应采用应用性更强、操作性更强的模式。因此,高职院校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实现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目标的关键。高校可通过VR 等模式实现人工智能专业的线上实践,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线上人工智能创新技术实践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和高职创新技术教育、促进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5 准确、有效地获取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的需求信息

建立高校“产教融合”信息化平台,将社会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和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方向进行无缝对接。高校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来管理人工智能专业的发展动向,并向高校专业教师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和创新创业岗位,通过为各高校配备信息化所需的硬件设备,设立人工智能产教融合信息服务热线网络等措施,加快实现方便高校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的信息化服务。其次,合作高新企业的管理部门应建有自身的信息服务网站、通信电子邮箱以及就业新闻发布平台,它的意义不仅在于高校与企业信息的畅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将高校教师、市场发展、企业需求、人才培养有机联系起来。

5 总结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实现人工智能产教融合使毕业生走出校门之后能较快适应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达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转接”,培养出更加务实、高技能的创新型技术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人工智能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模式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对高职教育培养适应AI 技术发展的创新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猜你喜欢

双高产教校企
“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