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2-13王莹胡华

电脑与电信 2020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转型

王莹 胡华

(枣庄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枣庄 277100)

1 引言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现代产业结构决定城市人才的层次规格和种类,向应用型转型是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的类型已经呈现多元化,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因此绝大多数地方院校面临着如何实现这种转型的问题,地方新建高校面临一场对原有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以及办学模式的重大调整和深刻变革。但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2 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

2.1 办学理念和定位问题

对办学类型的偏见:当前,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定位,还广泛存在着许多偏见,例如:受国家对高校分层管理体制的影响,不少人认为研究型高校层次高,应用型高校层次低;还有人认为应用型高校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而忽视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1],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同质化的现实因素:一方面,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体系尚未健全,为了寻求更多教育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提升办学层次成为绝大多数高校追求的目标,造成了高等教育整体结构的同质化;另一方面,有一大批应用型高校是师范专科线升格而来,受历史沿革、师资结构、招生就业等因素的影响,这类高校专业设置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学科专业结构的同质化;此外,受办学条件的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实习、实训设施普遍不足,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匮乏,造成了人才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亦成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瓶颈”[2]。

2.2 路径依赖问题

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路径依赖”的力量不可小觑,这是大学办学模式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大学模式移植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普遍的现象,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后发国家往往借鉴或复制发达国家的制度或模式,中国也不例外。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先仿苏联、后学欧美,在建国初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这种移植模式在短期内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3]。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水土不服”的痼疾顽症,亟须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适应新时代形势、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破解路径依赖。

在专业教育与现代大学联系起来并逐步大学化的过程中,就会与“学位”这一称号发生联系,长期以来,学位教育几乎与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学术教育等同,而职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在系统化、客观性和实践感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造成了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在职业实践领域中“用不上、干不好、留不住”。

2.3 体制机制限制问题

政府通过“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等项目大力发展研究型高校和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处于研究型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夹缝中,面临着政策洼地,难以从政府获得更多的办学投入,影响内涵提升;分类管理的体系尚未健全,高校评价指导的指标体系单一、应用型高校认定措施缺失、产教融合鼓励多而规范少;评价、排名指标不科学造成科研导向、“回归课堂”难落实等。

2.4 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当前,应用型大学的教师队伍存在如下问题:专任教师的数量和学历与学生培养需求不匹配;课堂教学任务繁重;实践教学能力不足;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结构不合理,用人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严重;教师自身学习意识和发展意识不强;等等。

2.5 课程与教学方法问题

课程与教学一直是应用型大学办学的短板,课程模式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尚未凸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色,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创新和重构课程与教学迫在眉睫。

3 应用型高校转型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社会层面

地方高校要适应新形势,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精准对接区域产业结构,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需求引领人才培养,探索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衔接、融合。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功能“四位一体”,缺一不可[4]。因此,应用型高校的“应用”两字是人才培养类型的“应用性”,同时也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应用性”。必须拥有强大的、以应用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国家对应用型高校主动融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应用型高校的全部社会价值。

要在融入教育强国发展战略上下功夫,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上下功夫,着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教育需求。在转型过程中,应用型大学要坚决克服路径依赖,要大力倡导一个“创”字,大胆探索,大胆创新,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要积极推崇一个“新”字,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善于用新思路破解新难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应用型大学要敢于创新,突破固有的办学模式,积极应对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不断优化学校专业,培养地方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2 学校层面

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基础与关键,必须制定相关人才政策,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优良、基础扎实、技能合格、观念新颖、锐意改革、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5]。通过政策激励,推动高校与产业人才的双向流动。一是鼓励学校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兼职或者创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前沿、掌握行业技能,并应用于教学过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为教师开展应用型研究创造条件,推动产、学、研、用的协同演进。二是注重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来自企业的工程师、研发人员或高级管理人员,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课外实践导师。教师科研活动的考核指标也应主要能体现面向区域的科研活动的横向经费总量和应用性的科技获奖成果。

要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拓展合作内容,进一步突出企业办学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办学热情,提高企业在专业认证、学科建设等工作中的积极性和贡献度。寻找利益共同点,探索长效合作机制,推动校企由合作伙伴向“共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演化,形成和谐共进、协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新体系。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共享化成为引领高等教育的新特征、新趋势。应用型高校要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以智能化、数字化为基础,通过互联网、云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3.3 教学层面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最终落脚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是实践育人,就要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知行合一,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实践为导向,处理好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职业技能过硬、创新能力突出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其次,加强课程体系的顶层架构,引入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等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教育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贴合度、与行业前沿的贴近度、与企业用工需求的契合度。

通过学习和借鉴一些办学成功的应用型大学,其课程设置体系常常突破“课程”二字,取而代之“项目”或“案例”,教学方法也随之改变,在教与学的范式上,从“单声道”模式转变为“双声道”模式。以企业项目为育人平台,以案例为教学内容,使理论和实践得到很好的融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4 结语

综上,针对地方高校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对应的对策建议。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应充分发挥学校、行业、企业、政府等多方面的办学活力和热情,探索建立与政府、企业的新型关系,推动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共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既要为地方发展服务,也要争取地方的政策、资金等支持,构建学校持续深化发展的外部生态。在育人过程中,推进课堂教学的创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形态等,体现时代性、前沿性。教师要接纳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创新课堂形态、教学时态,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推进落实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虚拟仿真课、实习实践课等多样化课堂形式。学校还应适应技术发展需求,推进校园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推动教学形态、学习时态变革,努力构建泛在化、智慧化的学习环境。只有如此,才能加快转型发展,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