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护理康复锻炼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0-12-10张文娟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20期
关键词:胫骨康复训练膝关节

张文娟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铁煤总医院,辽宁 调兵山 112700)

胫骨平台骨折指的是关节内部骨折[1],是较常见的骨折类型,可严重损伤到负重关节面的功能,使患肢膝关节内部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若治疗不及时,将会诱发一系列创伤性关节疾病[2],严重情况下甚至会使患者丧失膝关节功能。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关键在于关节固定及恢复,但在后续康复期间,患者需要接受规范的康复锻炼,方可增强疗效,减少并发症,获得良好的临床结局。现探讨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102例患者均确诊为胫骨平台骨折,研究对象入组时间由2018年2月开始-2019年2月结束,均分成2组,对照组男女之比为28:23,年龄24-68岁,平均(45.81±6.58)岁;致伤原因:23例跌倒损伤,25例交通事故,3例其他。观察组男女之比为27:24,年龄23-67岁,平均(45.90±6.37)岁;致伤原因:23例跌倒损伤,26例交通事故,2例其他。2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研究要求相符。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骨科系统检测与影像学检查证实患有胫骨平台骨折;(2)无心理障碍与精神病史;(3)患者自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1)伴有肝肾功能疾病;(2)病例资料不完整;(3)意识障碍、听力障碍;(4)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患者接受临床诊疗后指导其开展功能训练,待患者绝对卧床1周后鼓励其下床锻炼,但需要避免双腿负重,训练时提供给其双拐作为支撑;1个月时引导患者不负重行走,给予步行器辅助,以达到巩固锻炼效果的目的;2个月后结合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适当指导开展负重行走训练,在患者开展活动过程中,均需由护理人员或家属陪护,防止出现意外事件或荷载过重。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康复训练,并给予患者充足的鼓励,使其坚持训练,继而加速康复。观察组实施多元化护理康复锻炼。(1)主动训练:患者术后2-7天,先引导开展踝关节屈伸锻炼,再逐渐开展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在开展踝关节屈伸训练时,主要训练项目为跖屈训练与背屈训练,注意维持匀速,每天3次,每次3分钟;在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时,告知患者坚持10秒再放松,每组10次,每天3次。术后2-3周,指导患者开展轻微主动屈伸训练,保持角度<30°,活动时要匀速进行,每天5次。术后4-8周开展主动屈伸训练,由小范围活动开始,每天适当增加活动幅度,5°/d,其后逐渐扩大活动范围和强度,训练时以患者自觉轻度疲劳感适宜。(2)中医康复护理:①术后2周指导患者口服化瘀活血、止痛消肿中药,方剂组成:丹参9g,红花6g,当归10g,川芎6g,桃仁9g,田七6g,生地12g,赤芍9g,将上述中药混合后加入清水煎煮,取药汁200-300ml,每天1剂,可结合患者康复情况,适当加减剂量。②针灸护理:术后3周,对患者行针灸护理,即选择膝眼穴、阳陵泉、鹤顶穴、委中穴、巨虚穴以及阴陵泉等穴位针灸,选用1-15cm毫针以斜刺的方式进针,留针0.5小时,采取平补平泻法,1次/d,合计治疗2-3周。③手法按摩:通过向心性按摩的方式缓解疼痛,以达到化瘀活血的目的;按摩时要保持动作轻柔,手法正确,由近端开始,逐渐向远端靠近,以增强机体血液循环,起到缓解水肿、活血化瘀的作用。

3 评价和观察指标:(1)参考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3]判定疗效。解剖复位,能自由活动,且关节面平整判定为优;接近于解剖复位,并且关节面接近平整,关节面台阶<1mm判定为良;关节面台阶处于1-2mm判定为可;上述标准均未达到判定为差。(2)Lysholm评分内容包括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屈伸能力以及行走能力,评分与功能呈正比。(3)记录并发症。切口感染、骨不连。(4)参考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4]评估生活质量,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理想。

5 结果

5.1 2组膝关节优良率对比:对照组膝关节功能优23例(45.10%),良18例(35.29%),可6例(11.76%),差4例(7.84%),优良率80.39%;观察组优28例(54.90%),良21例(41.18%),可1例(1.96%),差1例(1.96%),优良率为96.08%。对照组优良率低于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x2=6.0444,P=0.0140)。

5.2 2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观察组肿胀程度评分为(8.92±2.38)分、疼痛程度评分为(21.51±3.52)分、屈伸能力评分为(8.65±3.39)分,行走能力评分为(19.86±4.52)分;对照组肿胀程度评分为(7.42±2.06)分、疼痛程度评分为(18.19±2.16)、屈伸能力评分为(6.82±2.37)分,行走能力评分为(16.63±3.30)分。2组Lysholm评分对比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价值(t=3.4032,P<0.05;t=5.7410,P<0.05;t=3.1595,P<0.05;t=4.1217,P<0.05)。

5.3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对照组出现3例(5.88%)骨不连和5例(9.80%)切口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69%;观察组出现1例(1.96%)切口感染和1例(1.96%)骨不连,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92%。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x2=3.9913,P=0.0457)。

5.4 2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护理前,对照组SF-36评分为(65.18±10.43)分,观察组为(65.23±10.50)分;护理后,对照组SF-36评分为(79.86±10.42)分,观察组为(86.59±10.81)分。2组护理前SF-36评分相当(t=0.0241,P>0.05),护理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10,P<0.05)。

讨 论

胫骨平台骨折为临床骨科多发病,常累及负重关节面,可伴有半月板、韧带等软组织水肿及损伤,还会严重影响膝关节稳定系统,若骨折后复位不良,将有可能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导致关节功能丧失。目前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较多,但治疗的目的不外乎恢复关节面平整[5],重建关节的稳定性,保护软组织及改善膝关节功能。微创内固定系统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已得到肯定,但无法彻底解决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这一难题,并且为了提高此类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术后采取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膝关节优良率高达96.08%,与对照组的80.39%对比明显提高,表明观察组运用的康复锻炼方案在提高膝关节功能方面的作用更显著。刘美铃,黄雪平,吴翔燕[6]研究中对6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别采取了常规护理和多元化康复训练,通过对比2组护理效果发现,观察组膝关节优良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8.13%,该学者认为,与常规护理方式相比,采取多元化的护理康复锻炼更有利于提高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进而使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活动能力,本次研究结论与该学者一致。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与手术及术后康复训练均有着密切的关系,患者早期开展多元化的康复训练能防止关节粘连,还可保障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使患者的治疗需求得到满足。有学者[7]研究发现,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出现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主要有4点:(1)关节面破坏严重,并且关节内存在积血;(2)关节内滑膜、韧带受损;(3)伸膝装置受损,肌肉肌腱与骨面出现粘连;(4)长期制动,导致肌肉部分减退,甚至丧失。多元化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训练、步态训练、肌力训练以及平衡训练等,上述训练不仅能使关节源性肌肉抑制反应得到有效缓解,局部微循环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还可预防静脉血栓,防止肌肉萎缩;另外,还可使骨折间骨小梁重塑,使骨折愈合的速度加快。本研究提示,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对比更高,并发症发生率为3.92%,低于对照组的15.69%;SF-36评分(86.59±10.81)分,高于对照组的(79.86±10.42)分,进一步表明多元化护理康复训练实用性高,能改善受损的膝关节功能,控制术后并发症,巩固手术疗效,提升日常生活质量。侯纪莲,李春[8]将多元化护理康复训练运用在5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结果提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膝关节功能评分与护理前对比显著提高,故该学者认为,形式多样的康复训练能加速关节受损的肌腱、软骨再生愈合,还可使关节内瘀血被快速吸收,从而防止周围组织粘连,十分有利于提高膝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本次观察组采取的护理康复训练包括主动训练和中医训练,将这2种训练方式有效结合,能丰富康复训练的模式,使关节部位的稳定性得到有效保护,进而为肢体、全身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主动康复训练不仅包括踝关节屈伸训练,还包括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这种训练方式能逐渐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之尽早康复;中医康复训练包括口服中药、针灸护理和手法按摩,既能加速血液循环,避免下肢静脉栓塞,又可调节气血,发挥出活血舒筋的作用。总之,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多元化护理康复锻炼切实可行,建议加大推广。

猜你喜欢

胫骨康复训练膝关节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3D技术打印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青少年双侧胫骨近端对称性疲劳骨折1例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膝关节术后助行器的选配及使用
老年人应注重呵护膝关节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