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倒逼主观视角下的就业张力塑造

2020-12-09江赛德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9期

摘 要:大学生就业困境是主客观因素集合,客观因素的解决是渐进的过程,因此当前就业困境倒逼大学生刀刃向内,解剖自我,从主观视角下分析原因,精准施策,塑造就业张力。当代大学生需发挥价值观的精神内核作用,科学建构职业理想,坚持正确幸福观,改造主观世界,以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路径摆脱困境,形成持久韧性的内在张力,在个人与社会相融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价值。

关键词:就业困境;主观视角;张力塑造;职业价值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十分复杂,有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叠加与积重。客观原因的解决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教育人事等制度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联动机制的建立与协调,是一个渐进过程,难以一蹴而就。但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主观因素,也是就业困境形成的重要原因,它反而加重了就业困境客观因素的存在,也加重了客观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交织冲突,让大学生就业处于既与客观现实冲突又与主观自身冲突的双重冲突的困境之中。困境之压下,大学生对就业失去信心、迷失自我;职场上,大学生们困顿、卑微,恐慌、迷茫,个别的甚至自闭抑郁,不禁概叹读大学是否有用,怀疑自已、否定自己。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客观因素短时间难以消除,甚至还会叠加,在这种现实困境倒逼下,我们高校师生要转换思路,现实一时难以改变,那就改变自己。恩格斯说:“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孟子亦曰:“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现实困境倒逼下,我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增强问题意识与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疏导。一是帮助学生分析主观原因,找到源于自身的压力之源;二是面对客观因素带来的压力与困境,帮助学生缓解化解,释放负面情绪。让大学生们真正懂得如何面对现实,面对自身,面对压力与困境,进而与压力抗争,与困境共存,把压力当动力,化危为机,困中寻机,增强自身的弹性与韧性,塑造就业张力。

一、发挥价值观精神内核作用,塑造就业张力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评价与认识,是主客体间互动的产物。人作为主体拥有正确的价值观,面对客体就会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使主体有一种认知的定力和行动张力。面对就业困境之客体对大学生主体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们若可以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到内心强大,不为之所困所惑,便可转换为精神力量,形成一种张力,来积极态度努力改变困境。在培育与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践问题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的实践中,让他们思考“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扣好就业道路上“人生第一粒扣子”,在职业选择上有正确的情感认同和实践导向。正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该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六字”中的“敬业”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就业择业,更涵盖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大学生就业中“挑肥拣瘦”、频繁跳槽、甚至厌弃工作,都是对职业没有敬畏之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若无正确价值观的指导,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则会只有压力没有张力。因此在就业困境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就业中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他们就业自觉行动,才能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就业张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职业价值观的养成具有指导作用。市场经济大潮下,社会环境纷繁复杂,诱惑迷离,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等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择业上的影响不可低估。不少大学生认为报酬高,在大城市工作才不枉读大学;有的则认为清闲、安稳体制内的工作才叫好工作,其它均不是就业;甚至有些大学生还有“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天真,更有甚者是以读书为目的,惧怕就业,期望啃老的“颓废”等。错误或错位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和重要原因。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价值观的养成,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成长的阶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决定力量”、“职业无贵践之分”、“工作是美丽的”、“工作是为了更好生活”、“劳动者最美丽,奋斗者最幸福”等这些著名论断都在指引着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就业择业观。因此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正确的职业理念来提升大学生应对就业困境的主观力量,进而从主观上破解就业困境,以强大坚韧的精神力量塑造就业张力。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本领,多技在身,积极实践,把精神“张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就业本领与能力。

二、建构职业理想,提高就业自觉性目的性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青年大学生不缺理想,每个人对未来的人生和职业都有美好憧憬与向往。他们朝气蓬勃,跃跃欲试。但现实骨感,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他们觉得像尘埃般被无视,或者像堂·吉诃德一样与无形的风车大战,伤痕惨败也荒唐滑稽。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教育实施上也存在短板,更多的侧重于教学生个人简历制作、职场礼仪、模拟面试等程式化的技巧,大都也是在大四时应对应景式教学,其实更应该从学生思想上这一根本点解决问题,指导他们根据每个人的兴趣、专业、特长、自我要求、家庭期望等来建构有差异的、个性化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建构能提高学生就业的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避免因盲动和非理性化而陷入困境。职业理想源于现实,大学生必须根据自身特点与就业现实进行建构,尊重客观实际,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可谓“负责任的自由,带着镣铐的舞蹈。”

当前,求职群体众多,农民工、下岗再就业者、社会青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未就业的存量大学毕业生等相互交织叠加,其主体呈现学历多层次、经历经验多样化的差异性。初入职场的大学生要想突破重围,摆脱困境,建构职业理想时要基于实际准确定位。初次就业定位过高,理想将成为空想,徒增压力不堪重负。大城市、高薪水,体面职业的定位不仅要与自身能力相辅,还要面对不合理但短期内又无法改变的就业“门槛”或各种无形的“歧视”:如性别、本地户口、非985、211不要、有无工作经验等。因此大学生在初次就业时,找准合适定位,理性规避不符合自身条件的岗位也是一种选择。当然,建构职业理想不仅源于现实,更要高于现实。适应不等于屈从,规避不等于逃避。目前有少数大学生一味自降档次,为就业而就业,有的做快递员、送外卖这种技能不高的工种;也有的求快求红,选择當“网络主播”等门槛低,更迭快的“青春职业”。如此种种,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就业观转变,呈现多元多样的可喜变化,另一方面如此 “随机就业”“低就业”“浅就业”的选择,我们认为初次临时选择可以,长期不足取,因为与所学专业相背,与职业远景不匹配,也是学业资源浪费。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没有韧性,更谈不上步步为营,蓄势待发的前瞻,暴露了职业选择中“我行我素”的随性与盲动。职业理想要有长远目标,短期、中期、长期自然衔接,在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中选择交叉点,正确定位准确选择,从而提高就业的自觉性目的性,这样才能为个人发展打开走远拓宽路径,形成就业的持久张力。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帮助大学生建构科学合理的职业理想,开发大学生的心智,释放他们被就业困境所束缚的对未来美好的想象力,这样才能培育和激发他们为长远目标而努力的耐力与奋进力。

三、认知幸福美好,提升就业获得感成就感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如果我们要问,‘人类主要关心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听到一种答案,‘幸福”。幸福是欲望满足的一种美好生活及其快乐体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幸福的本质不仅在于人之需求的满足,也在于人内在心靈的充实。充实人的内在心灵也是实现幸福的路径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关于对幸福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呈现出多样与变化性。表现在大学生就业上,存在的负面现象主要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的倾向日益严重,很多大学生看待遇不看发展,重索取轻付出,要“就业即富”、“上岗即要成名”、“一步到位”等;也有些大学生面对就业困境,逃避现实,自称知足长乐,自诩“佛系青年”,用“伪幸福”掩饰不思进取,随波逐流,自暴自弃。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幸福美好的错误认知同时也加重了就业困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幸福观否定了人的生活本质,否定了成长的快乐,侵蚀了大学生内在精神上的价值追求,使得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路径狭窄,只有短暂的快乐而无持久的内力与获得,作茧自缚,直至沉沦。此外,马斯洛关于人类需求层次说对当今大学生仍有有益启示。追求幸福难以“一步到位”,也无须“一步到位”。幸福是有层级与阶梯的,只有顺其自然,设置阶段,递进追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才能持久地、深切地体验获得感、幸福感。

矛盾即对立统一。就业困境影响幸福,但同时也是幸福酵母。在马克思的女儿问父亲的20个问题中,问道对幸福如何理解,马克思明确回答:“对幸福的理解——斗争;对不幸的理解——屈服。”追求幸福是一个过程,大学生在奋斗的过程中更能体验幸福。不仅在面对压力时可以产生一种坦然面对但又非佛系无为的韧性,更可以把困境与压力转化为追求幸福的动力与张力,从而在职业选择上做到爱岗敬业,深刻认知和理解幸福,从而享受幸福,做一个“幸福的追梦人”。

四、个人与社会相融合,实现职业价值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南开大学视察时要求青年大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面临这样的就业困境:存在社会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个人欲求,而社会对大学生所提出的岗位要求,大学生个人则又无法达到的这种结构性矛盾。大学生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尽管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受社会环境体制等时代客观因素制约是必然的,大学生从主观上必须接受这种客观性。人只能是时代进程之内的人,社会中的人,但同时人也是时代进程的参与者,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力求破茧蜕变,而不是一味的被动适应。个人对社会有能动作用,任何一种职业或岗位都会作用于社会,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留有自己的印迹。社会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社会客观条件制约个人的选择与发展,另一方面又为个人成长提供条件。只有当“个人设计”与社会需求相统一时,个人才能消除压力,摆脱困境,从而个人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奉献,这才是职业价值、人生价值的意义所在。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忘掉“小我”之压,突破自我樊篱,鼓励他们到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与“大我”相融。国家目前为大学生提供“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中西部计划”、“选调生”、“基层公益岗位”等就业岗位,都是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服务社会,实现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平台。无数事例证明,很多大学生在基层中得到了磨炼与成长。北师大硕士时代楷模黄文秀、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耶鲁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秦玥飞……他们在扶贫攻坚,基层实践中抒写人生的精彩华章。个人与社会的碰撞,不仅是简单的冲突对抗,更是相融在一起的共同体,这样才能化解就业压力,形成合力与张力。作为大学生,“小我”主动融入“大我”,才会让“大我”成就“小我”,才会有永远的“我”。

职业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职业价值以社会价值为前提,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病毒学专家陈薇将军在非典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始终奋战在战“疫”一线,冲锋在前,挺身担当,与“病毒共舞”。正如她所说:“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要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就会成倍放大。”这对那些浸沉在就业之困,怨天尤人,不堪重负的大学生们来说可谓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所以我们大学生要主动将个人融入社会,化“小我”为“大我”,改造主观世界,实施“情、理、行”的转变,同时也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应对挑战,砥励自我。真正做到既有“自信人生两百年”的抱负,又有“会当激水三千里”的本领。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主观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困境因素很多,有心理、情感、从众,以及非理性等交错叠加,“山重水复”,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们共同面对,周密分析,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进而释放压力,塑造张力,“柳暗花明”。困难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相伴,现代就业市场压力重重但又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也锻炼了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新的就业形态,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也使多元化就业成为常态,为突破就业困境形成新的张力。习近平在“五四”百年讲话中指出:“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社会为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其才不断创造发展条件,青年大学生要自觉树立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珍惜时代机遇,提高本领,扬长避短,知难而进,这样在职业选择道路上就一定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2009:298.

[2]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2009:7.

[3]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2009:508.

[4] 享利·卢斯(美).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6.

[5] 威廉·詹姆斯(美). 心理学原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4.

[6] 瓦连京·奇金(苏). 马克思的自白[M].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62

[7]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2009:570.

[8] 卢梭(法). 社会契约论[M]. 商务印书馆,2011:88.

[9]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中国青年报,2019.5.4

作者简介:江赛德(1991- ),女,安徽马鞍山人,硕士研究生,目前在金陵科技学院任职,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