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困境与破解

2020-12-09赵晓玉孟红松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9期
关键词:农民职业农村

赵晓玉 孟红松

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和逻辑必然。目前,农村人口呈现出基数大但总体质量不高,流动性大且流失严重的特点,且担负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农业职业人才重任的农村职业教育存在发展难题。对此,要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合理搭建人才流动平台和多举措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等三个方面予以破解。

一、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

(一)农村人口基数大但整体质量不高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数据,2019年末我国农村人口7.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54.32%,可见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即使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规定: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我国依然会有几亿人口在农村,这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人口优势所在。但是,从质量上来看,我国农村人口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一是身体素质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在持续改善,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7岁,但是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农村人均寿命较城市人均寿命短。二是文化素质方面。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但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三是思想素质方面。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力度的加大,农村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个体思想道德素质与自身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囿于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这使得农村人口提高思想觉悟也受到一定的局限。

(二)农村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

《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就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进行大篇幅阐述和顶层设计,并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力求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进而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但是,要消除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尚待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城乡二元结构”实行城乡两种户籍类型,采用两种城乡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构筑了城乡之间的壁垒,导致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和部分农村高素质人才的流失,主要包括进城求学的农村子女和农民工两大群体。进程求学的农村子女一般都具有毕业后留城工作的明确目标。而农民工是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为城市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的估算,中国农民工数量大约为2亿多人,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多于城市工人的第二大劳动力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工带来了农村“空壳化”和农民“老龄化”。

(三)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薄弱

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意义重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是教育经费不足。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县市级政府拨款,当地政府对农村职业院校的投入,一般取决于当年可支配财政额及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视程度,如果资金有限或重视不够,对其投入就会偏低。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经费投入来看,虽说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农村职业院校自身筹资能力有限,无法筹措自身发展所需经费,而经费投入不足会带来诸如专业建设、教学仪器、实训条件等方面存在短板,更为关键的是经费投入不足,会严重影响师资隊伍建设,进而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若长期得不到解决,会引发一定程度的“轻农、去农、离农”现象。另一方面是师资队伍不强。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农村职业教育的振兴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呈现出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数量不足使得一些课程特别是涉农新技术、新理念、新成果的课程无法开授。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双师型”教师缺少。师资队伍在量与质方面的双重压力,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是要优化培育环境。人才培养离不开环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就社会环境来说,针对当前人们对新型职业农民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其认同感。就法制环境来说,就是要加速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相关法制保障的进程,对《农业法》《劳动法》《教育法》进行完善,以法律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权利和义务。

二是要优化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具有特殊性,实施要凸显针对性。教育培训内容要重点针对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让新型职业农民尽快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等。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进行轮训,也可以进村办班送教下乡,开设田间课堂,采用网络教室,这种在确保农民不耽误生产劳动又可以照顾家庭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培训的方式,可以使农民积极性更高。除此之外,要充分利用手机、电视、电脑等终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向新型职业农民提供视频、音频、语音等集成信息,增强教育培训的即时性和实效性。

三是要优化认定标准。新型职业农民承载着提高健康优质农产品的责任,要突出其职业性和技术技能性。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就其综合素质来说是“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的结合体,需要进行资格认定。可以构建国家认定“职业素养”、地方认定“技术技能”的双重认定标准。国家相关部门通过组织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职业素养的学习和考试,合格后颁发“素养证书”,地方则可以分等级、分类别进行技能培训和考核并颁发“技能证书”,新型职业农民在取得双证后才能享受国家和地方的相关优惠政策。

(二)合理搭建人才流动平台

长期以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单向流动,制约着农村的发展,这种情况必须扭转。因此,必须搭建人才流动平台,优化人才竞争机制,变农村向城市的单向人才流动为城乡之间的双向人才流动。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在农村招才引智进而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时,要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引导和支持各级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允许符合条件的公职人员返乡任职,促进各类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并做好相关政策保障。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引导工商资本积极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继续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等计划,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二是完善制度保障。农村人口长期流失的根源也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平衡。因此,无论是留住还是吸引高素质人才,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發展,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进行制度调整和完善,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彻底打破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制度,实现政策的统一和制度的公平,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农村的创业环境、从商环境、居住环境、教育条件、医疗条件等都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政府要为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应往届高校毕业生等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在贷款、场地使用、税收阶段性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让他们自觉自愿扎根农村。另外,加大经费投入,集中优质资源,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养老事业,解除其后顾之忧,让其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施展才华,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途径,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党和国家坚持教育为本,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中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也必须通过教育予以培养,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一是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在经费投入方面的主体作用,提高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师资队伍培养经费投入标准、农业科技研发奖励标准、技术推广普及经费保障保准等,并完善监督评价机制,确保经费足额到位。另一方面,政府要多举措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农村职业教育,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涉农企业到当地落户,推动校企联合办学,或者直接鼓励涉农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当地兴办职业教育,打破当前经费投入主体单一的局面,构建多元化经费投入体系。

二是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工作的宣传力度,扭转人们对从事农业工作的传统心理状态,让人们认识到农业在未来社会大有可为,为教师从事农村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想方设法增强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其安心从事农村职业教育工作,另外在经费投入、职称职务晋升机会等方面下功夫,让教师感到有前途、有奔头,充分发挥待遇、事业、情感三要素的凝神、凝心、聚力作用。其次,要解决质量不高的问题。要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构建教育培训平台,结合当地农业发展重点和职业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对现有教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教学培训,让教师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和工作着力点,熟悉职业教育发展新动态、新要求,掌握所教专业发展最新成果并转化为教学实践,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此带动高素质、高技能学生的培养。

基金项目:2018年校级科研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职院校“三进”工作研究》(项目编号:KY2018-92);2019年校级教研项目《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G-16)。

(赵晓玉/孟红松: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农民职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