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0-12-09

关键词:四肢切口骨折

韩 镔

(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1500)

骨科中四肢骨折患病率较高,致伤因素包括高处跌落、车祸以及严重撞击等,患者有局部红肿以及疼痛等表现,且导致日常活动受限。针对四肢骨折疾病以手术治疗为主,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工作中发现,既往开放性手术治疗出血量大、创伤大,且术后恢复时间长。当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MIPO治疗开始广泛应用,且手术优势显著。本文进行试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2019年5月~10月骨科疾病患者,均为CT等检查确诊的四肢骨折患者,总计100例。纳入标准:(1)患者有手术适应症,手术耐受;(2)手术方案患者知情同意;(3)患者基线资料完整,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异常患者;(2)颅脑损伤患者;(3)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患者;(4)陈旧性骨折复发患者。进行四肢骨折患者分组治疗,对照组与研究组例数相同(各50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患者年龄20~72岁,平均(42.0±5.3)岁;患者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5例,重物砸伤15例,高空坠落伤6例,其他伤4例。男33例,女17例;患者年龄18~74岁,平均(42.5±5.7)岁;患者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6例,重物砸伤16例,高空坠落伤5例,其他伤3例。对照组、研究组四肢骨折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臂丛局麻/全麻方案,麻醉起效后,清理干净受创区域,于骨折处附近行切口(10~15 cm),逐层分离软组织充分暴露骨折断端,复位骨折线,取合适接骨板预弯后以螺钉固定于骨折端,切口逐层缝合。

研究组—麻醉方法同上组,牵引床上间接复位,C臂X线机观察间接复位效果,满意后于股外侧做纵行切口(3~5 cm),骨折端显示后,剥离肱骨外侧骨膜、肢骨,清理骨折部位血块,克氏针固定。肌肉下骨膜外隧道越过骨折处将锁定加压钢板插入到股骨干远端,近端以克氏针固定,骨折复位、内固定物位置满意后皮内缝合。

1.3 观察指标

记录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伤口感染、伤口脓肿、骨折愈合延迟等)以及手术相关指标。

1.4 效果评价[1]

优—患肢骨折完全愈合,关节活动、功能复常。

良—患肢骨折基本愈合,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

可—患肢骨折部位、关节活动功能改善,未达到良效果。

差—以上效果未达到。

1.5 统计学方法

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并发症以例(n)、率(%)描述,手术相关指标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计算组间指标差异检验值(x2)和(t)。P值小于0.05,表示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计数指标比较

研究组、对照组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效果、并发症情况见表1。

表1 四肢骨折患者组间计数指标分析(n=100,%)

2.2 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四肢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为(56.5±5.0)mL、手术切口长度为(4.3±1.0)c m、手术时间为(45.8±8.0)min、伤口愈合时间为(7.0±0.5)周。

对照组四肢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46.5±6.5)mL、手术切口长度为(13.3±2.0)cm、手术时间为(92.0±9.5)min、伤口愈合时间为(14.0±1.0)周。

组间围术期手术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当前,随着交通、建筑行业的发展,导致交通事故、建筑意外发生风险升高,其中四肢骨折发病率明显上升。针对四肢骨折需积极治疗,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提高生活质量。随着MIPO发展的成熟,广泛用于四肢骨折治疗中,有诸多优势,例如闭合复位法通过骨膜与软组织之间张力发挥复位作用,术中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无需与骨骼紧密贴合,保护了骨膜,少量剥离软组织可促进骨折愈合。汪兆文研究指出,四肢骨折应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显著,具体较高安全性[2]。

试验结果和龚晓东研究结果有一致性,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组采取MIPO治疗,治疗组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率5.00%vs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猜你喜欢

四肢切口骨折
王阿姨骨折康复记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跟踪导练(四)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效果分析
跟踪导练(四)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跟踪导练(四)
伤筋动骨怎么破
伤筋动骨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