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跨学科研究的新思路
——读斯洛特《心智哲学:融合东西方的主题及其上》

2020-12-09

文化与传播 2020年6期
关键词:洛特西方哲学哲学家

对中国文化的本源性追问、伦理问题的考察、中国哲学以及中西哲学关系的反思,是中西方学者共同关注的领域。特别在哲学领域,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文化的跨学科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2019年12月,我国学者杨国荣的力作《哲学:思向何方》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研究方法都有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1]。早在2017年,杨教授就指出:“中国哲学的研究,需要超越‘以西释中’或‘以中释中’这一类‘中西之辨’而走向‘世界哲学’的视域。在中西会通、古今交融的过程中,中国哲学的发展将同时融入世界哲学之中,并呈现世界性的意义”[2]。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非常关注中国哲学的世界意义。2020年,斯洛特的专著《心智哲学:融合东西方的主题及其上》出版,在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的问题上,中西方学者有着不约而同的共识。

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 Slote)是迈阿密大学的哲学伦理学教授,曾任马里兰大学和都柏林三一学院的哲学教授,著有《从道德到美德》(From Morality to Virtue,1995)[3]与《动机驱动的道德》(Morals from Motives,2001)[4]等学术专著。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心智哲学与德性伦理思想,在这些相关领域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2020年,斯洛特进一步融合哲学与心理学的交互研究,出版 了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East-West Themes and Beyond一书[5],全面论述他对重新定位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的思考。

一、内容概论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East-West Themes and Beyond(以下简称《心智哲学》)一书一共分为九个章节。本书首先介绍了中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特别是重点介绍了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即哲学与心理学之间基本的知识关系。接下来,作者在东西方哲学背景之下探讨上述相关问题。就本书而言,东西方哲学的关系非常重要,而东西方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则更为重要。

本书的第一章介绍了作者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本章同时提纲挈领地探讨了哲学的关键问题,认为这些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弥合了东西方思想之间的鸿沟。从第二章开始是本书重点内容的论述。第二章是关于东方(中国)的阴阳哲学范畴与西方心智哲学范畴的分析。作者认为,在东西方的哲学比较中,有关东西方心理学问题的阐述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在东西方哲学范畴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哲学中的心理学视角,作者深入分析了心理学思想是如何帮助哲学解决伦理问题以及其他更为普遍的哲学问题。作者认为,这些复杂的哲学心理学问题以前并没有归入纯哲学的领域,因而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当代的心智哲学研究视域对解决上述问题有很大的启发。本书的第五章着重分析“共情”的概念。这一概念在最近的心理学文献中有很多讨论,这些理论探索对于哲学研究也非常重要。共情在开放思想中具有重要作用,美德认识论进一步将其视为主要认知或理性美德。“共情”的概念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隐藏于哲学思想史中的当代哲学潜力,尤其是弗朗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的道德感观念[6],以及托马斯·瑞德(Thomas Reid)所认为的具有内在理性权威的证言论[7]。更重要的是,作者指出共情在言语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言语行为理论现在完全忽视了这一点,是时候从心智哲学视角加以补偿了。本书的第六章和第七章继续围绕心理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这两章分别探讨了正义(或道德、美德)是否以利己主义的方式付出代价,同时也探讨了完全的心理利己主义是否是伦理学家需要担心的一种人类可能性,这些问题都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引入哲学心理学之中。本书的第八章归纳了前几章中所说的心理学和哲学之间富有成果的相互作用,并指出可以在各个方面得到进一步扩展的方式。本书的第九章是结论,推测了当前研究对未来可能的哲学化的一些影响,并附有三个相关资料的附录。

2020年出版的《心智哲学》一书,是斯洛特多年研究心血的结晶。书中有的章节提出的问题是作者早年研究的课题,有的章节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还有的是作者最新的思考与发现。斯洛特对东西方哲学的关注、对心理学与哲学的交互作用分析都有独到的见解,构成了本书的理论创新。该专著也成为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即将出版的一套东西方哲学主题系列丛书的第一本书。具体来看,本书的创新与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超越东西方范畴对东西方哲学的解读;基于心智哲学对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阐释;整合东西方哲学的第三条道路。

二、 超越东西方范畴对东西方哲学的解读

在本书中,斯洛特探讨了西方“理学”范畴与东方“心学”范畴的区别,认为有充分的哲学理由抛弃前者而以后者代之。他进一步思考了中国哲学家对于道德修养的有关论述,并与西方学者的相关论述加以比较,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并纠正了西方学者对中西方哲学思维差异的认识。例如,西方学者倾向于认为,西方往往淡化心理敏感性在处理伦理问题上的重要性,而相比之下,中国哲学则因缺乏精确、分析性思维的传统而受到批评。与此不同,斯洛特认为,随着全球现代性的不断推进,在当今世界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对上述这两个问题不应持有刻板印象,而是应该持有开放性的和发展性的态度。

2018年5月开始,斯洛特曾在南开大学做过三场关于东西方哲学的讲座。本书的一些内容也是这些讲座的结果。斯洛特的学术眼界非常开阔,他的书超越了东西方范畴对东西方哲学进行解读。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哲学互动中获取最有趣的内容,就需要更多地关注心理学视角的哲学问题。在更大的哲学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从心理学汲取知识,这些学习方式可以构成更大的背景,这便是本书作为一个整体的总体主题。早在读大学期间,斯洛特的专业就是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联研究,所以本书延续了他早前的学术兴趣。此外,早在2014年出版的《心灵情感主义理论》一书中[8],斯洛特便将哲学和心理学联系在一起,作为那本书的主要内容。而他在2016年出版的《人类发展与人类生活》也是这样[9]。今天,2020年出版的《心智哲学》继续探索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寻求突破。

当然,其他哲学家也曾把认知心理学应用到认识论、心灵哲学、甚至形而上学等哲学问题领域。然而,本书以一种非常不同的方式展开心理学视角的哲学讨论,即立足于东西方关于人类情感和人类发展道德等相关的心理学视角。它与西方分析哲学家出于哲学目的而借鉴的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总的来说,分析哲学家对太多的情感探索感到很不舒服,斯洛特认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会对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感到不适,因为本书的前几章将中西方哲学结合在一起,将中国思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这是西方分析哲学家所未曾探索过的领域。基于此,斯洛特指出,中国哲学中对情感与心理的探索都值得西方的分析哲学家学习。今天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里,随着中国在世界上日益强大及其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断发展提高,学术中国的地位也在不断增强,分析哲学家和其他西方哲学家现在和将来都将越来越多地面临来自中国的哲学思想。未来的东西方哲学家将会对中国思想进行更多的关注。斯洛特认为,超越东西方范畴对东西方哲学进行解读,能够使哲学家们更多地关注这种将心理学和哲学结合在一起的生动而相对罕见的方式。

三、基于心智哲学对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阐释

斯洛特在关注东西方关系问题的基础上,以更普遍的方式思考一些哲学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更大程度上依赖心理学的发现而得到阐明甚至是解决。他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或实验,激发了人们对共情这一话题的兴趣。但是,哲学家们低估了“共情概念”或“共情现象”在哲学上的重要性。例如,人们普遍认为,共情使我们直接接触到他人的思想或感情。斯洛特进一步论证认为,共情还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其他人在人类意识之外对世界的相关了解。“共情概念”可以为哈奇森所说的道德感观念提供基础,而弗朗西斯·哈奇森本人,甚至哲学家休谟也没有意识到情感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共情也有助于支持托马斯·里德的观点,即证词(或断言)具有内在的理性权威。与此同时,共情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其在各种言语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可是这也是言语行为理论家从未关注过的领域。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共情”范畴,斯洛特还从正义、道德、美德的角度阐发情感主义哲学对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阐释。斯洛特将西方哲学追溯到柏拉图的正义说。柏拉图试图证明正义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现在西方哲学并不认为必须证明正义是需付出代价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自身的价值和有效性,是道德的或是道德高尚的。斯洛特认为,中国的哲学思想从来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不会认为道德或正义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对人们提出正当要求。而西方哲学最终陷入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即考虑正义或美德是否会以利己主义的方式付出代价。斯洛特进一步用伦理学家之前没有使用过的人类心理学观点,论证了其在一个或多个重要方面的作用。斯洛特表明,纯粹的利己主义思想或自私自利的个人观念是非常混乱的,西方传统认为这是道德正当化的绊脚石。因此,柏拉图错误地认为,我们必须证明美德是以利己主义为代价的,道德需要迎接某种挑战,以此说服纯粹的利己主义者成为道德的人。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人。此外,假设任何极其不道德的人都可以通过辩论被说服成为道德人士,这在心理学上也是不太现实的。从这些分析来看,心理学视角的哲学研究为哲学范畴提供了解释的基础。

四、整合东西方哲学的第三条道路

斯洛特的理论视野非常开阔,他在专著中涉及中国和世界哲学的现状,并且反思了西方哲学的“欧洲中心主义”传统对中国哲学的忽视。目前,有些西方哲学家几乎不关注中国传统思想,还有一些研究中国的思想家则可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的自省式的悲观主义:一个群体认为,所有的哲学智慧都体现在伟大的国学经典中,并致力于解释这些经典,他们不认为今天的中国仍然在哲学上做得很好。另一个群体则认为,中国经典中没有什么重要的哲学思想需要学习,试图以西方为榜样,并且以严格的西方模式来进行哲学研究。斯洛特反思了上述观点的片面性。在本书中,他倡导一种新的看待中国哲学的角度,坚定地认为,还有一个研究中国思想的可能性涉及在基础层面上整合中西方哲学,即提出了整合东西方哲学的第三条道路。具体来说,这是一种努力,以现代和国际的模式来重新反思、重新定位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与中国思想,这种努力的前提首先肯定了中国哲学的积极意义,还预设了中国思想不仅对西方哲学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自身也具有重要而新颖的意义。斯洛特认为,为避免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的悲观主义,需要向西方人表明他们有很多需要借鉴中国哲学的地方,以此来弥合西方和中国思想之间的鸿沟。斯洛特的另一本著作《阴阳哲学》也曾由北京商务印书馆以中英文双语的方式出版,它以更详细和更概括的方式进行了这种尝试。与《阴阳哲学》相比,本书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涉及到哲学可以从心理学中吸取经验这一深层的方法论。斯洛特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进行整合的研究看作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的学术前景,并对此充满信心。

本书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在本质上阐述了西方可以从中国传统思想中学习到什么,并代表了以基本的方式整合中西哲学的一场争论。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斯洛特超越了传统的学术和哲学上的比较,转向了一种真正的哲学或哲学化的方式,正是这种哲学或哲学化的方式在广泛的基本问题和当前问题上架起了东西方思想的桥梁。斯洛特向中国和西方的思想家推荐整合东西方哲学的第三条道路,即反思为了突出西方哲学模式而忽略中国哲学的片面性,重新定位中国思想的世界地位。斯洛特认为,整合东西方哲学将对西方哲学思想起到积极的纠正与反拨作用,同时,这种做法也会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振兴起到重要作用。西方关注纯粹理性、有着根深蒂固基础的哲学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哲学范围,柏拉图、康德、以及与情感分离的“理性思维”都是这样强调的。面对这种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选择、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西方需要走向中国的哲学思想,需要重新审视中国哲学思想对于今天的西方哲学和未来的西方哲学的价值。这个事实将清楚而明显地表示,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需要从他们惯常的假设中成长起来,以一种比以往传统思想所预期的更为深入、更有概括性、更全面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斯洛特相信,这不仅是对中西思想,对哲学本身而言,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斯洛特的《心智哲学》在研究范畴上把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整合在一起,在学科范围上关注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强调指出对与哲学相关的心理学的兴趣,就是对研究集中在心理学领域尤其是情感、同理心、以及更普遍的人类发展的兴趣。这些都是本书的创新之处。特别是斯洛特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肯定,认为西方需要更加重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观念,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结语

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启发,斯洛特并不局限于西方的神经科学来讨论认知心理学,而是认为可以先验地提出概念或哲学论证,以表明西方错误地认为在没有情感的情况下进行认知和推理是可能的。当然,本书没有阐明将心理学和哲学结合起来的具体操作,只用概括的语言来讨论在当今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有关哲学的问题,这或许是未来相关研究可以继续探索的方向。

纵观全书,斯洛特对西方哲学的反思、对中国哲学的肯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他提倡西方哲学应该重视中国哲学;另一方面,他也鼓励当代的中国哲学振兴中国传统,积极尝试使之与当今西方哲学相关联的恰当方式。因此,这部专著对西方的哲学研究特别是中国哲学思想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洛特西方哲学哲学家
卡洛特水电站:清洁能源赋能“中巴经济走廊”
船夫和哲学家
最有思想的句子
丛林里的嗜血小恶魔
中国西方哲学研究70年
改革开放40年来西方哲学研究的反思
西方哲学史上的争辩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福尔摩斯·斑点带子(下)
泥泞处脚印深
舞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