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中课”的“三寓三式”教学模式探索
——以“中国音乐鉴赏”为例

2020-12-08清滕跃民

文教资料 2020年27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政素养

朱 清滕跃民

(1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201411;2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200093)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强调,要从核心思想政治课、综合人文素养类课程到专业课程,每门课皆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大思政教育创新体系。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本文对综合人文素养类的课程“中国音乐鉴赏”进行“课中课”的“三寓三式”教学模式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充分挖掘音乐鉴赏的育德功能,进行价值引领,基于“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采用“专题嵌入式、画龙点睛式、元素化合式”等手段,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与音乐知识修养同向同行、共同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中课”的“三寓三式”教学模式探索意义

习近平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肩负着培养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是将中华优秀文化通过知识讲授、情感陶冶及实践训练等内化成学生的品格、气质、素养。在综合人文素养类课程中开展“课中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效,“中国音乐鉴赏”这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人文素养课。国内外人文素养课程的实践表明:人文素养课程不仅传授知识和能力,还是培养“全面的人”“完整的人格”所必需的。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就要对综合人文素养类“中国音乐鉴赏”进行“课中课”的“三寓三式”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鉴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音乐的试听、学唱、赏析,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相关时代历史背景、人物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国道路的认同感;通过音乐旋律的赏析,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通过“课中课”的“三寓三式”教学模式改革,对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中课”的“三寓三式”建设总体方案

“中国音乐鉴赏”课程紧紧抓住中国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进行建设,按照思政教学要点划分为四个教学单元,在传授专业教学内容时,运用科学有效的“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采用“专题嵌入式、画龙点睛式、元素化合式”等手段,开展快乐教学,在“汤里放盐”的基础上“加糖”,学生在掌握专业教学内容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总体方案如下:

?

三、“课中课”的“三寓三式”遵循的教学规律

“中国传统音乐鉴赏”采用“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相融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引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内容,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运用“画龙点睛式”教学方式,在讲授音乐知识点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民族精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点睛。运用“专题嵌入”教学方式,在不打破爱国主义歌曲鉴赏教学结构的基础上,将思政中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题进行嵌入式教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程内容的掌握,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的提升。

四、“课中课”的“三寓三式”思政教学要点融入方法

“中国音乐鉴赏”思政教学要点主要采用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和元素化合等方式融入课程教学,实现德智美同向同行、共同提高。找准“中国传统音乐鉴赏”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机融入音乐鉴赏当中,运用传统音乐作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吸取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精髓,使学生在情感愉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课中课”的“三寓三式”教学改革模式

根据“中国音乐鉴赏”“课中课”建设总体方案、遵循教学规律等提炼出“中国音乐鉴赏”“课中课”教学改革模式,主要从课程育德目标,思政教学要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等四个方面进行“课中课”教学模式改革,具体情况如下:

1.课程育德目标

课程育德目标即价值引领,“中国传统音乐鉴赏”通过中国民歌、中国民乐、中国戏曲的欣赏和介绍,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故事,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在音乐中了解历史、了解人文,感悟中国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自信,实现价值引领。“中国传统音乐鉴赏”育德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通过在中国传统音乐鉴赏课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②通过对音乐的试听、学唱、赏析,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③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相关时代历史背景、人物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国道路的认同感。

④通过音乐旋律的赏析,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坚定学生的理想和信仰。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运用“三寓三式”教学方法,用情景化、形象化、故事化、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方法开展快乐教学,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方法如下:

①“寓道于教”——运用“画龙点睛”教学方式,在讲授传统音乐知识的同时进行民族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点睛。通过中国传统儒家乐教思想中“仁”的音乐精神,引导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走正道、行道德。

②“寓德于教”——运用“专题嵌入”教学方式,在不打破爱国主义歌曲鉴赏教学结构的基础上,将思政中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题嵌入,加深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程内容的理解。以艺术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直观感受和理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从价值观层面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③“寓教于乐”——通过融入信息技术实施启发式教育,声音素材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除此以外,更要利用电影片段、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直观地、形象地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发挥音乐作品的情感渲染功能,潜移默化地把心灵美传达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从而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会学习。

④“寓德于教”——通过“元素化合”教学方式,将课程知识、鉴赏技能、思政要点三种不同教学元素有机化合,将音乐知识点与文化育人元素结合,实现课程和思政的双重育人功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与音乐知识修养同向同行、共同提高。

3.思政教学要点

思政教学要点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机融入音乐鉴赏当中,运用传统的音乐作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吸取中华民族音乐的文化精髓,使学生在情感愉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思政教学点归纳如下:

①了解音乐的起源、音乐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建立崇高理想和道德取向。

②中国音乐作品凝结着创作者的智慧,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各个时期的音乐不仅表达了各民族的思想、情感,更展示出了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很多歌曲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等。

③通过欣赏优秀的民族音乐,把学生带到民族音乐的广阔天地之中,了解那钟磬之声是如此美妙,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④“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在欣赏教学中,结合作品的音乐家介绍,讲述他们的爱国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教学改革成效

一方面学习音乐知识(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复),另一方面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如下:

①通过中国传统音乐鉴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音乐的试听、学唱、赏析,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相关时代历史背景、人物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国道路的认同感;通过对音乐旋律的赏析,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②使学生从思想和情感上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感染和教育。坚定学生信仰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爱国情绪和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④学生润物细无声地汲取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精髓,在情感愉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六、本文创新点

本文创新点是“中国传统音乐鉴赏”“课中课”教学模式紧紧抓住中国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通过道、术、法、器的教学改革模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育教学中,实现德智美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通过中国传统音乐鉴赏,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了解音乐的起源、音乐文化内涵。通过欣赏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把学生带到传统民族音乐的广阔天地之中,吸取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精髓,让学生了解那钟磬之声是如此美妙,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增进爱国之情。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中国近现代音乐鉴赏,坚定学生积极的人生观。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与我国劳动人民前仆后继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紧密联系。在“中国传统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音乐作品了解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一方面加深学生对音乐鉴赏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红色革命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坚定学生信仰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思政素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