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之人体解剖课“生命如花”

2020-12-08刘明晶

祖国 2020年7期
关键词:遗体解剖学人体

文/ 刘明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用课堂教学的渠道,将各类的课程都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向而行,形成一种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将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的教育人格局的形式把每门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相向而行。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从高等教育中“育人”出发,不能在思政课上只谈思政课建设,应该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的环节部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深入挖掘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1]。课程思政用在人体解剖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解剖学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解剖学的兴趣和自信,发挥医学基础课上的育人功能。

一、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标

为了改革医学课堂教育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脱离的现状,要将专业课堂只讲述知识、技能等教育方式转变为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增加课程思政内容,把育人教育和感恩教育纳入教学的大纲,对捐献者进行默哀纳入教学案例并进行考核,构造出实践教学的氛围。遗体捐献者用他们的身体能够让医学生掌握人体的所有知识,虽然不说话,但是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着每一位医学生,所以我们称为“无语良师”。本次研究成果得出两种内容:

①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和通辽市红十字会联合举办“生命如花”缅怀大体老师遗体器官捐献者追思仪式。通过遗体追思这样的形式,遗体捐赠数有所增加。

②解剖课程中,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课进行追思仪式,每节实验课课前进行默哀30 秒,更层次激发学生的敬畏之心和坚定对医学的理想信念。

(二)教学课堂环境

在人体解剖学的生命之花中,开展过程中管理和成果考核,防止课程思政教育只是形式教育。在祭奠捐献者默哀的过程后进行考核及调查,以下有三个考核过程:①人体解剖第一次课:学生对大体老师的认知;对遗体捐献者的理解;对感恩的理解;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②开课前进行默哀:每次课均进行考勤;随堂测试:6 次;作业:6 次;期中考试:1 次;课堂提问:平均每人每学期提问2 次。并结合末考成绩统计综合成绩,通过综合成绩反应学生学习效果和态度。③人体解剖最后一次课:统计对文明“医葬”的理解与支持;学医理想与信念的坚定;并进行期末考试。

(三)教学成效初显

人体解剖课程把祭奠捐献者作为常规的活动,遗体追思仪式,遗体捐赠数有所增加。2013 年前,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无遗体器官捐赠者,通过2015 年至今的清明节追思活动,遗体器官捐赠者数量明显增多,截至目前已收到遗体捐赠5 具,2016 年收到捐赠遗体3 具,2017 年收到捐赠遗体1 具;2018 年收到捐赠遗体1 具。通过加强对“无语良师”的仪式教育,注重实践等方式,医学院将“体验生命、感悟生命、敬畏生命、挽救生命”为主要内容贯穿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

二、特色分析

(一)生活化的课堂体验

根据《人体解剖课程》的课程内容特点,让接受教育的学生可以和自身情况做对比。围绕“捐献遗体”“默哀”等教学氛围营造,让受教育的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教育中感受的道德体验,这种来自生活化的体验能够让受教育的学生产生正向的行动方向,以便达到教学效果。

(二)打造课程思政的课堂

通过课程思政融入人体解剖学课程,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所以,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师的每一堂课,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与义务。在解剖学课程中深入挖掘各教学环节中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可促使学生深刻领悟医学事业的内涵与意义,引领学生树立“责任、义务和担当”的精神信念,从而实现医学教育、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

(三)课程思政教育对现实的回应

实践情景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针对现实问题,以现实的回应方式作为落脚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仪式使同学们感受大体老师的伟大和无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更懂得感恩大体老师、感恩父母,向周围的人传递捐献遗体是十分令人尊重的,遗体捐赠是大爱仁爱,呼吁更多的人将自己百年后的遗体捐献给伟大的医学事业,使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

三、课程思政融入到解剖学中的结合点

(一)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讲述人体解剖的历史发展时,将解剖学的发展及关于解剖学的成就作为重要讲解内容,可激发起学生的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的品质。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相似于器官和人体的关系,身体上的器官离不开人体,若离开人体,器官功能就会出现障碍;如同个人离不开集体一样,个人若离开集体就不会更快更好的成长。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同时出现时,应将个人利益放于集体利益之后。

(二)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

在讲述骨头中的肋骨时,可以把维萨里的故事引入,维萨里作为最早用人体进行解剖研究的医学家,为血液循环开辟了新的道路,维萨里将开创的理论和实际联合起来对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因此要培养从事医学工作或是学习中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

(三)开展严谨的态度教育

在讲述解剖结构的过程中,用临床的事例告知学生学习过程中保持严谨的态度。如讲解甲状腺解剖结构的时候,误将患者喉上神经切断,会造成患者呛咳;误将喉返神经切断,会造成患者声音嘶哑;误将双侧的喉返神经切断,会造成患者窒息甚至死亡。通过临床实例得出:学医必须要有严谨的态度,若出现疏忽,会造成生命的损害,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试验中,都要具备严谨的态度。

(四)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可以落实医疗政策,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临床上医患不良关系屡见不鲜,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为部分医护人员缺乏责任感。所以在解剖学课上,老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例如:实验课结束后,老师要求学生将实验标本清除干净后离开;使用显微镜学习过程中,每人固定一台显微镜,告知学生个人对显微镜进行保养、使用和维修的责任。日常教学中,从小事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从事医学的责任心。

(五)开展遗体捐献教学

捐献遗体是一种伟大的行为,不仅可以挽救生命,还可以为医学生提供实验的标本。如今,捐献遗体的体制不完善,对于捐献遗体的了解意识暂且不足,多数人呈排斥心理,导致遗体的捐献量远远不足需求量。在解剖教学中,老师应该宣传捐献遗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意识;在解剖实验课上,告知学生尊重尸体标本,维护大体老师的尊严,禁止以标本开玩笑;实验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将标本恢复至原本模样,将标本废物统一处理。此外,在解剖课上告知学生正确使用标本,禁止破坏标本。

四、结语

课程思政在解剖学教学中实施,不仅利于塑造学生的医学情操,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堂教育中,是每位老师的义务及职责,人文关怀仪式既表达感恩教育,又代表了人文教育,把医学的精神融入到人体解剖课中。每位教育者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全方位育人。通过人体解剖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对于学习的热情,为未来更好地做职业规划。通过教学实践仪式让学生感受到大体老师的伟大和无私奉献,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懂得感恩、尊重,尊重向社会捐献遗体的人,捐献遗体是大爱,捐赠给医学事业是仁爱,正因为大体老师的存在让生命价值得到生华[4]。

猜你喜欢

遗体解剖学人体
人体“修补匠”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提倡捐献遗体器官 免丧葬费甚好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车载式遗体火化设备设计与应用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