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状副词“蓦地里”的语义、句法及词汇化

2020-12-08杨洁玉李思旭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句首句法语料

杨洁玉, 李思旭

(安徽大学 文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据调查,还未有关于三音节词“蓦地里”的研究,这导致忽略了三音节词“蓦地里”的发展与成词情况。两部权威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更是没有提及“蓦地里”,仅在《汉语大词典》里提及。本文经过筛选,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蓦地里”的有效语料,共181条(现代汉语154条,古代汉语27条),从语义、句法特征、词汇化历程,以及与“蓦地”的对比研究4个方面,对“蓦地里”进行分析。

一、 语义特征

在查阅了一些相关的字典辞书后,发现只有《汉语大词典》在解释副词“蓦地里”时指出:“蓦地里,犹蓦地。”[1]《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给“蓦地”的解释是:“【副】出乎意料地;突然”[2]。根据语料,分析得出关于情状副词“蓦地里”的以下语义特征。

1. 瞬时突发性

“蓦地里”在表示“突然”的语义时,常常表现的是其后所接内容对于句子主语来说的“突发性”,可以看出该事件(感受)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的。

例①如今镜里相见,心头蓦地里冒出两句诗:“十年睽隔先生面,千里重逢异物惊。”(《聂绀弩出狱前后》朱静芳)

例②矮老者气息一窒,左掌推出,手中单刀却仍是劈向西华子,蓦地里双掌相交,矮老者踉跄后退,险些跌倒。(《倚天屠龙记》金庸)

例①中“心头冒出两句诗”这一事件是在句子主语“他”的心中一闪而过的,具有突发性,并不是“他”一开始就在心中准备好的。例②中“双手相交”也是在一瞬间发生的一个动作,具有突发性。

2. 非规划性

“非规划性”即没有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不是按照既定的步骤完成的动作或事件。与这一语义特征相矛盾的词语,即表示说话人心理预期的动作或事件,很少与“蓦地里”共现。

例③次日清晨,张翠山走出洞来,抬头远眺,正自心旷神怡,蓦地里见远处海边岩石之上,站着一个高大的人影。(《倚天屠龙记》金庸)

例④韩林儿大喜之下,正要喝彩,蓦地里一只软绵绵的手掌伸了过来,按在口上,却是周芷若及时制止他呼喝。(《倚天屠龙记》金庸)

例③中,在次日清晨,张翠山走出洞口时,本是心旷神怡的,但是眼前出现了谢逊的身影,是张翠山未预料到的事件,即并非其内心所预期的事件。例④中,韩林儿本要喝彩,但是周芷若的制止使事件终止,也不是韩林儿的心理预期事件。

3. 转折/对比

经过对语料的分析,可见“蓦地里”也可以表示转折和对比的关系,“蓦地里”和“却”在具体语境下可以互相转换,具有标示、突出转折的焦点的作用。

例⑤此刻听到这阴气森森的声音说道“花肥房”三字,心中蓦地里一凛:“什么‘花肥房’?是种花的肥料么?”(《天龙八部》金庸)

例⑥段誉要了一壶酒,叫跑堂配四色酒菜,倚着楼边栏杆自斟自饮,蓦地里一股凄凉孤寂之意袭上心头,忍不住一声长叹。(《天龙八部》金庸)

例⑤中,段誉从开始的并没注意,到后来的“心中一凛”,有着很明显的心理变化,通过这样心态上的对比来突出强调其后内容。例⑥则有明显的转折义,当我们将“蓦地里”替换为转折词“却”时,句子的语义也不会发生改变,突出了转折后的焦点信息。

4. 出乎意料

“蓦地里”还具有出乎意料之义,也就是含有“偶发”或“意想不到”的含义,这也包含了负面的感情色彩,如“不如意”“不愉快”等。下面结合具体语料分析。

例⑦郭芙眼见丈夫艺冠群雄,将丐帮帮主之位拿到了手,于当世豪杰之前大大露脸,哪知蓦地里生出这些事来。(《神雕侠侣》金庸)

例⑧越奔血腥气越浓,蓦地里眼前横七竖八的躺着十几具尸首,兵刃四散,鲜血未干,这些人显是死去并无多时,但一场大架总是已经打完了。(《天龙八部》金庸)

例⑦中,“生出这些事来”与前文中丈夫的艺冠群雄形成反差,对于郭芙来说,这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例⑧中,“眼前横七竖八的躺着十几具尸首”,对于句子主语来説是意料之外的事件,并且包含着不如意的消极色彩。

二、 句法特征

1. 句法位置

“蓦地里”作为一个副词,在句中的句法位置也是比较丰富的,可以出现在句首和句中,但不可以在句尾使用。“蓦地里”出现在句首的,如例⑨;“蓦地里”出现在句中的,如例⑩。

例⑨蓦地里一条长长的人影飘将过来,迅捷无比的抱住钟灵,便如一阵风般倏然而过,已飘在数丈之外。(《天龙八部》金庸)

例⑩这“啊哟”一声惊呼突如其来,绿萼吓了一跳,不知杨过蓦地里遇上了甚么怪事。(《神雕侠侣》金庸)

经统计,“蓦地里”出现在句首的共135条,占现代汉语语料的86%;出现在句中的共22条,占现代汉语语料的14%。由此可见,“蓦地里”更倾向于出现在句首,作为情状副词,描摹其后所接内容的情状。

2. 共现成分

“蓦地里”前可接代词,且大多是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如:

例她叹息说,“他蓦地里写了这个信,教家里给他兑一点钱。”(《期待》师陀)

其后可接动词性短语和小句,分别如下:

例只是瓦耳拉齐身手灵活之极,蓦地里飞出一腿,将苏普手中的长刀踢飞了。(《白马啸西风》金庸)

例蓦地里一棵着了火的大树直跌下来,耶律齐拉着她向上游急跃,这才避过。(《神雕侠侣》金庸)

并且还有大量的拟声词,如:

例蓦地里“哇”的一声,内洞中传出一响婴儿的哭声。(《倚天屠龙记》金庸)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蓦地里”本身具有“瞬时突发性”的语义特征,因此与之共现的动词在时间轴上应该有起止点,而且起止点都是在短时间内的,与之共现的都是含有瞬时、非持续语义特征的动词[3]。根据对“蓦地里”现代汉语154条语料的穷尽性分析,可以看出,其后所接的自主性动词相对于非自主性动词更占优势,而且它修饰的动词一般都是非持续性动词。根据对“蓦地里”现代汉语154条语料的穷尽性分析,其后所接的自主性动词共计89条,其中非持续性动词有84条;其后所接非自主性动词共计65条,其中非持续性动词有64条。由此可见,“蓦地里”更倾向于修饰自主性动词,且一般为非持续性动词。

“蓦地里”还可与转折连词共现,如:

例张翠山行走江湖,生平惨酷的事也见了不少,但蓦地里见到这等杀灭满门的情景,禁不住心下怦怦乱跳,只见自己映在墙上的影子不住抖动……(《倚天屠龙记》金庸)

经过检索,仅有这一条语料出现了转折连词与“蓦地里”共现,认为这是因为“蓦地里”本身就具有转折的语义特征,所以与转折连词共现的情况不多见。

同时,“蓦地里”还可以与副词共现,如:

例蓦地里笑声陡止,心中想到了一事:“这两位前辈既时时在此舞剑,那么若不是住在这谷中,便是有条出入此谷的路径。”(《天龙八部》金庸)

例段延庆一生从未有过男女之情,室家之乐,蓦地里竟知道世上有一个自己的亲生儿子,喜悦满怀,实是难以形容。(《天龙八部》金庸)

例马寨主踏步上前追击,突见郑三娘左刀一晃,露出老大一个空门,不禁大喜,抢上一步,挥锤击下,蓦地里右足足底突然一虚,竟已踏在熊元献等先前藏身的土坑之中。(《雪山飞狐》金庸)

上例中的“陡”“竟”“突然”都暗含着突发性和出乎意料义,此时副词的共现具有强调的作用,强调“蓦地里”后内容的瞬时突发性。

三、 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

近代汉语新副词的形成往往伴随着词义的虚化[4],“蓦地里”是由“蓦地”+“里”构成的三音节副词,汉语的三音节词很多是在双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词的构成经常利用已有的词汇成分作基础[5]。“蓦地里”的词汇化是在“蓦地”完成语法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蓦地里”作为短语最早出现在明代,产生后词汇化程度不断加深。因此,首先探讨“蓦地”的语法化,再分析“蓦地里”的词汇化。

1. “蓦地”的语法化

“蓦地”作为副词,意为出乎意料、突然,它的词汇意义由“蓦”承担,杨荣祥认为副词词尾“地”的来源,是结构助词“地”,由词尾“~地”构成的副词始见于唐代。确定“地”为副词词尾的理由列举如下:首先,汉语中副词本来就是专门用在状中结构中状语位置的。它们充当状语时,无需后接结构助词,特别是单音节副词。其次,从语感和韵律看,“单音副词+地”已经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其中有些作为双音节副词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最后,副词“X地”的“X”单用时一般都和“X地”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6]。如:

例深河恰好骋威仪,蓦地维摩染病羸,窗透远风衣半盖,门开秋月枕斜欹。(《敦煌变文集新书》潘重)

例师有时上堂,蓦地起来伸手云:“乞取些子,乞取些子。”(《祖堂集》泉州招庆寺的僧人)

例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解连环·孤雁》张炎)

到了明代,“蓦地”的使用逐渐多起来,且作为副词的用法基本定型,在句首描摹事件发生状态,表现出事件发生是在短时间内,且是非规划性的。

例正是:蓦地鱼舟惊比目,霎时樵斧破连枝。素梅自与龙香回去不题。(《二刻拍案惊奇》凌濛初)

到了清代,“蓦地”的“立刻”“马上”义已经消失,只留下了“突然”义,这样就稳固了“蓦地”作为情状副词的地位。

2. 蓦地里”的词汇化

“蓦地里”是由“蓦地”+“里”构成的三音节词,从语料中可以观察到“里”的词汇意义已经完全脱落,词义由副词“蓦地”来承担。

(1) “里”的虚化。先秦时期,“里”最初作为名词,是以表示“衣物的衬里”出现的[7]。如下例中的“里”,是定中结构中的中心语,由“黄”修饰,体现其名词的性质。

例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诗经·邶风·绿衣》)

随着时代的发展,叙述者的视角差异使“里”从具体概念“物体”发展到抽象概念“位置”[8]。西汉时期,“里”开始与名词搭配,构成方位词。下例中的“里”,与名词“闾”构成方位词,指“大门里”。

例乃令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战国策》刘向)

东汉时期,“里”的方位性加强,已经完全与名词性成分构成空间方位词。下例中“殿”为建筑物,在其后加上“里”,空间方位更为具体,表示宫殿中。

例臣窥思之,与绥和时相似而有异,被服既不同,又来入云龙门,而称伯夏教入殿里,与桓贤言。(《全后汉文》严可均)

以上可以看作“里”作为方位词的构词成分的初始阶段。经过检索,发现在唐朝时期,“里”还可以与指示代词结合。此时的“里”的词义已经开始虚化,虽也表示范围,但已经变得模糊抽象,开始向词尾过渡。从下例可以看出,“里”在指示代词后,表示的是范围义,已经开始虚化,“里”的词汇意义脱落。可以将它视为向词缀演变的开端。

例黄檗云:“这风颠汉,又来这里捋虎须。”师便喝出去。后沩山问仰山:“此二尊宿意作么生?”(《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慧然)

宋代时期,开始出现“里”与副词结合的用法,此时的“里”不再有范围义,也不再构成方位词,而是已经彻底虚化成一个词缀。下例中“暗地里”的意义由“暗地”承担,“里”的词义脱落。

例只是我自昏睡,或暗地里行,便被别人胡乱引去耳。(《朱子语类》朱熹)

元明清时期,“里”依然与名词等词根搭配,但“里”改变了它们的原本词性,“里”此时真正完成了虚化,成为标志副词词性的词缀[9]。这样看来,“里”前词根的多样性,促进了它的虚化。

例小尼姑,在庵中,手拍着卓儿怨命。平空里吊下个俊俏官人,坐谈有几句话,声口儿相应。(《醒世恒言》冯梦龙)

(2) “蓦地里”的成词过程。通过检索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发现三音节形式的“蓦地里”最早出现在明代。

例为因两个姐姐争风,是我判其曲直,被马太监蓦地里一刀,刺了我的腰眼骨……(《三宝太监西洋记》罗懋登)

例嫦娥性巧而贞,好净洁,内恶太康之鸠拙,外惧后羿之得地。心中道:“我后羿贪地忘情,不如蓦地里去。” (《夏商合传》钟惺)

清代,“蓦地里”的句法位置也丰富起来。不仅可以在句中,还可以在句首,后接动词性短语和小句,限定整个句子,并且出现了副词连用的情况。

例公子见婆子之言,或未必真,欲要进去就枕,蓦地里咳嗽一声,刚才来的保姆,远远站立,把手来招。(《隋唐演义》褚人获)

例见章秋谷蓦地里忽然回过头来看他一眼,赛金花会意,连忙别转头去,忍不住“格”的笑出声来。(《九尾龟》漱六山房)

民国时期,“蓦地里”的情态副词地位就更加稳固了。但是,其“立刻”“马上”义已彻底消失,在句中仅有“突然”之义,表现的是后接内容的突发性。

例时交三鼓,齐魏各军,都在营中高卧,沉沉睡着,蓦地里一声怪响,方才从梦中惊醒,开眼一瞧,那营内已被秦军捣入。(《秦汉演义》黄士恒)

由此可见,“里”附于副词“蓦地”之后,它的作用仅仅是标志副词词性,并且具有描情摹状、舒缓句子语气的功能,并不参与“蓦地里”的词汇意义。

(3) 动因与机制。董秀芳认为:“语言随时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语言的演变从整体上来讲是不被语言使用者所察觉的。”[10]一个短语的词汇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所处的句法位置及使用环境都推动了它向词的演变,以此为基础,探讨“蓦地里”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蓦地里”词汇化的动因是词义的虚化。通过上文对“蓦地里”词汇化的分析,可以得知“地”与“里”二者都不表示词汇意义,它们已经虚化为副词词缀,具有标志词性的作用。“里”通过隐喻,从表示事物内部的具体方位的词转变为表示范围或者情态的副词词缀,与“蓦地”的词义开始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副词。“蓦地里”词汇化的机制是组块心理学的过程。由于“蓦地”与“里”经常连接使用,“心理上的组块过程使得原来分立的单位变得相互依赖。相应地,原结构的较为清晰的理据性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最终消失,因而促成了词汇化的发生”[11]。“里”的词汇意义脱落,由副词“蓦地”承担“突发”义,“蓦地里”最终变成一个整体。

四、 “蓦地”与“蓦地里”的比较

“蓦地”与“蓦地里”在语义及句法功能上大致相同,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两者可以互换。从句法结构上看,“蓦地里”“蓦地”都可以修饰动词性短语、形容词谓语、小句等。从句类的选择看,“蓦地”“蓦地里”都可用于陈述句,二者都不用于疑问句、祈使句。“蓦地”与“蓦地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 两者的使用频率不对称

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的检索发现,现代汉语中,“蓦地”有1 007条语料,“蓦地里”仅有154条。近代汉语中,“蓦地”有225条语料,“蓦地里”仅有27条。可见“蓦地”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蓦地里”。

2. 两者与副词组合连用的功能不同

“蓦地”表示的是对某个瞬时发生的动作行为的出乎意料,它的前面可以出现却、但、也、只是、又、可等表示语气的副词,与这些表示语气的副词连用以后,加强了“蓦地”后接事件的非预料性,如例。“蓦地里”前面很少出现这些表示语气的副词,尤其是有转折语义的“但”“却”等。也就是说,“蓦地”与副词组合的能力比“蓦地里”要强。

例但等我一环顾四周,却蓦地发现了小玛力嘎。(《雪驹》冯苓植)

3. 两者的使用环境不同

“蓦地里”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主要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的154条例句中,有146条来自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而“蓦地”的使用环境更加广泛,这就造成了它们在语用功能上的差别。“蓦地里”相对于“蓦地”而言,语气更加舒缓,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更有效地营造出“出乎意料”的氛围。在句类选择上,“蓦地里”“蓦地”多用于陈述句,一般不出现在疑问句、祈使句中。在感叹句中,多数使用“蓦地”而不是“蓦地里”。如:

例在梦中,她突然发现自己的手变粗了,脚变大了,脸变黑了!她蓦地意识到她再也不是从军前的木兰了!(《人民日报》1996年)

五、 结 语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蓦地里”的句法、语义特征。首先,它具有瞬时突发性、非规划性、转折对比、出乎意料等语义特征,主要位于句首和句中,且成分共现丰富。其次,从历时的角度分析“蓦地里”的词汇化过程,它是在“蓦地”和“里”虚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探讨了“蓦地”的词汇化过程,继而分析了“里”的虚化过程,而后得出在“蓦地”后加上标志副词词性的“里”构成了三音节情状副词“蓦地里”,并得出“蓦地里”在语义虚化和组块心理的动因与机制的推动下完成了词汇化。最后,将“蓦地”与“蓦地里”对比,看到它们在与副词的共现、句类的选择中都有着差别。

类似“蓦地里”的三音节词还有很多,对它们的研究对语言学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句首句法语料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面向低资源神经机器翻译的回译方法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句法二题
英语倒装句用法归纳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
浅谈倒装句高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