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建设的探索

2020-12-08寇泷炜

祖国 2020年7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精神

文/ 寇泷炜

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华诞刚刚过去,我们都亲眼见证了祖国如今的繁荣昌盛。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孕育在中华优秀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孕育和熏陶下,其内涵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作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对象,大学生也始终承担着爱国主义传播者和继承者的角色。因此,在新时代急需探索出最适合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

现如今,中国正在以一个更强大、更繁荣的面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华民族的面貌也在中国迈入新时代后发生巨大的转变,因此,在这个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也随着新时代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一)高校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愈加重视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的讲话,不难看出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永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它不仅是激励国家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永葆国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对青少年的教育抓起,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1]大学生身上肩负着伟大的民族使命,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直接接班人。目前,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在各大高校全面覆盖,此外,各大院校也积极开展许爱国体裁的活动。可见,国家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愈加重视。

(二)教育形式更加丰富

随着我国进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的教育机制也随着国家富强的步伐逐步完善,国家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形式也在新媒体时代有了更多的创新。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经金局限于课堂书本知识,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课堂中的开展形式愈发多样。比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老区、在重大节日举行相关系列的实践活动、在我国传统节日之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爱国主义文化。学校利用各种契机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大学生的爱国行为趋向自觉

过往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趋向于理论知识教育,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产生厌烦心理,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止步于理论层面。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用行动表现爱国主义。新时代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理念让新兴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国家发生大事、举办重大节日时,大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性越来越让人震撼,爱国行为愈发自觉、许多大学生志愿者也在此时纷纷涌现。种种现象无疑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爱国自觉性。

二、新时代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知识群体,他们是祖国命运和民族命运的主要决定者,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的享有者和见证者。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具有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同时,更应该具备的是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大学生成为新时代接班人的充分必要条件。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爱国观念。[2]很多大学生受西方思潮影响,对于爱国主义没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有一丝懈怠。

(二)深化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认知的必要之举

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促使当代大学生对祖国有完整认知的必然举措。爱国主义精神是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之中的重要元素。如若没有爱国人士的拼搏、牺牲就没有祖国今日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之所以可以抵住侵略和各种考验,归因于中华民族口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通过对爱国主义的学习,不仅可以梳理国家发展脉络,同时可以深化其对国情、国势的认识。从而间接增强其思想觉悟,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国家优越感,最终将行动落实到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上。

(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之举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竞争。我国现在倡导教育强国的政策,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国家尤其应该注意对此群体的教育。我国作为应试教育的代表,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因此在刚刚脱离应试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中应该特别注意其思想道德水平建设,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符合时代潮流,同时也是必然之举,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储备优质人才,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中。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一)创新爱国主义教学模式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学方式呆板、课堂氛围无趣,因此导致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仅仅接受了理论层面的知识,从未将爱国主义落到实处。因此,在新时代,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增强课堂趣味性,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潮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首先,学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采取更多的新型传播方式,将爱国主义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爱国主义教育日常化、生活化、亲民化。爱国主义是随着时代更替变化逐步被赋予时代精神的精髓精神。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注重爱国主义精神时代内涵的传播。其次,高校应积极应用新媒体平台宣传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可通过开展高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平台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应用喜闻乐见、风趣幽默、容易被接受的体裁和方式传播爱国主义,从而让爱国主义潜移默化的渗透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最后,高校应将爱国主义落到实处,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吸人眼球的相关爱国主义主题活动。例如可以组织相关辩论赛、演讲大赛、短片大赛等,引导大学生自觉对爱国主义深刻内涵进行探索,最终落实到行动。总之,高校应该把握大学生的兴趣点,运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最终达到良好的爱国教育效果。

(二)坚持思政课主阵地地位

就目前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各大高校的必修课仍然是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这是符合我国教育形式和当前各大高校教育现状的举措。但是仅仅靠这一门课想要取得显著的教育成效,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高校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贯彻落实到日常其他课程中,调整课程设置,扩大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的范围。其次,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紧紧抓住时代脉搏,注重时代潮流的引导。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政治观,让学生将爱国主义落到学习中,生活中。最后,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历史脉络和典型爱国事迹,切莫纸上谈兵。适时的可采用一些纪录片,唤起学生的共情心理,最终培养学生理性爱国。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地位不容忽视。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

(三)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氛围

教育讲究环境和氛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不例外。只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做保障,才能有效的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同时有利于推动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良好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离不开学校人员的共同努力。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首要举措当属校园宣传。校园宣传力度的提升才是影响整个校园氛围的重要因素。学校可以通过校媒体、公众号、各社团、部门的共同努力,深入宣传和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校师生的重视度,最终让爱国主义落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落到每一个学生的行动上。其次,学校还可在老师和学生中推举爱国主义榜样,为学生和老师树立标杆,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爱国勤劳的美好品质。最后,学校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对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和实质进一步宣传。例如学校可利用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像朗诵、歌唱、表演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性的爱国主义观念,最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奉献精神。[3]

四、结语

新时代下,爱国主义教育永远不会过时,其精神内涵也会跟随时代步伐逐步完善。大学生作为国家富强,民族发展的主力军,其爱国程度、思想觉悟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当前大学生爱国教育应牢牢抓住时代特征和大学生发展特征,牢牢把握对主力军的爱国主义教育。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虎虎生威见精神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