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0-12-08刘艳华

祖国 2020年7期
关键词:诗词传统语文

文/ 刘艳华

语文学科是汉民族文化和语言教育,更肩负着立人的重任。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渗透,越来越重视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基于识字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汉字由音、形、义三要素组成,正是这些图形组成大小不同和形象色色的汉字,学生在学习生字时可通过辨别汉字字形判断其难易程度。在识字教中以汉字形体特点挖掘附带的传统文化,为每一个汉字赋予不同的形象意义,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生字和探究传统文化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材收录的课文都来自脍炙人口的古典名著,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章是教师开展识字教学的基础,更是渗透传统文化重要素材内容。以《司马光》一课为例,学习“司”字时,教师可为学生补充司马光生平故事,创作了《资治通鉴》。学习“哭”字时,引导学生了解司马光在面对同伴“哭”成一片时表现出的冷静,学习司马光勇敢坚定的优良品质。以《大禹治水》一课为例,学习“害”字时可以为学生分析洪水对人们生活生产造成的严重危害。学习“通”字时可为学生分析大禹和他父亲在治水时采取的不同方式,充分感悟“堵”和“通”涵盖的人生哲学道理。学习“伟”字可为学生讲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受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此外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充分发挥知识和个人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挖掘内在潜力。小学生年龄偏小,认知以形象为主,教师可紧抓学生这一特征开展识字教学以及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学习‘仁’字时,该字由亻和二组成,从字形角度分析十分容易记忆。此时教师可深入解析,即“二”表示两个人,社会是人与人组成,和谐相处基于以仁相待的前提下,语文教可引入孟尝君和刘备等历史名人的仁爱故事,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率。

二、基于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诗词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该教学内容中渗透传统文化能拉近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感悟诗词传递的情感。古诗词有很多教学方式,运用故事讲述传统生活类教学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传统文化。以《悯农》一课为例,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创编小故事,由此理解古代农民生活。必要时语文教师可引入相关小故事,或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形式为其他学生阐述,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感悟农民劳作的艰辛,并区分古代现代生活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当下生活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还可适当对古诗词教学进行改革并在此基础上渗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播和发扬都需建立在学生已有文化经验基础上,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诗词中涵盖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加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比重,激发学生探究诗词中传统文化兴趣。例如在讲解古代人姓名和称谓知识时可适当为学生补充封号、官民、谥号等传统文化知识,当学生了解古代诗人课外文化知识后就会深入来了解所学诗词含义。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课时,语文教师可告知学生“张”为姓,“十八”指在兄弟中排行十八,小学生了能不了解“水部”和“员外”,可主动告知学生是古代的官名。再以《清平乐*村居》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可适当学生补充入词的特单和词牌名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明确古诗和词的不同之处。在实际教学中可挖传统文化精髓以及涵盖传统文化良好品质的古诗词,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以《游子吟》一课为例,该诗词中经典句子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师可在教学中增添儒学倡导的“百善孝为先”传统美德和孝道知识,让学生感知母亲的不易和深切的爱。上述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重要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于阅读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基础教育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前需充分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上前年传统文化的大国,以独特的面貌在世界发展历程中留下深刻印象。教材中收录很多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课文,教师可充分把握总体教学目标,明确文化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提高语文学习深度。以《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该课文收录在第六单元“民风民俗”当中,其教学意图即通过阅读链接资料以及借助其他渠道搜集资料了解北京春节传统民风民俗知识,引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欲望,并根据学习程序和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语言特征。首先欣赏,在该步骤中走进民俗文化;语文教师在预习新课前让学生借助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并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诗词、文章、春联、童瑶等,使学生接触和春节有着紧密联系的传统文化。在正式上课时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首经典的老北京春节歌谣,小学生对歌谣十分感兴趣,甚至会跟着乐曲轻轻哼唱,并在歌声中逐渐走入老北京,感受有着显著地域特征的新年文化,在美好温馨的氛围中开展新课。当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对北京的春节有哪些印象?”学生:“团圆!隆重!喜庆!热闹!”。教师继续提问:“那大家知道北京喜庆的春节从何开始,到哪结束吗?”“作者重点描写哪几个日子?”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后发现,作者先描写北京春节开始时先简单介绍人们为过春节做了哪些准备,部分民俗文化则一句话带过。如‘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之后详细刻画除夕、初一和元宵节三个春节期的重要节日,文章最后简单阐述春节结束。其次朗读;在该教学步骤中品味民俗文化;这部分学习文中提到的腊八节、除夕、元宵节三个片段。其中腊八节,语文教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学生纷纷回答,如年底盐渍的腊八蒜,春节前熬制的腊八粥,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这两种食物图片,从视觉层面刺激学生感官。除夕是春节期间最为隆重的节日,教师在学生朗读后提出问题:“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展现除夕的热闹?”学生纷纷争抢着朗读出热闹的除夕和团圆的喜庆。再品味“必定”、“万不得已”、“除非”等词语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人对春节和团圆的重视,体现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元宵节是春节期最快乐的节日,在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感悟到老北京的街道充满着张灯结彩的气息,此时穿插幻灯片使学生了解元宵节就是各种花灯的展览会,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兴趣。

四、基于课外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基础教育语文知识加以体现,即借助多元化教育形式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艺术文化并逐渐内化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主体。基础教育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有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正是这些资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有效的给养,通过校园文化、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种实践形式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虽然目前大部分基础教育语文教师遵循新课程标准要求,即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但由于受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难以达到统一标准,所以全国各地区语文课堂教学在渗透传统文化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接班人,更是发扬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语文学科涵盖较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借助该学科渗透传统文化可为社会与国家培养高质量的接班人并为传承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借助利用传统节日;我国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些文化浓缩为传统节日,更是弘扬传统文化主要途径。教师可借助传统文化节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语文教师还可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缓解日常学习压力,增强文化素养。当前传统文化已渗透到多个领域,例如各大电台都相继开设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电视节目,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正是这些节目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极高的敬畏和追寻,也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心。语文教师就可模仿上述电视节目流程举办国学诵读大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激发文学兴趣的同时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五、结语

总之,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传统文化知识能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感和语文修养等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在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可培养勤奋刻苦,礼貌待人,孝敬父母和尊敬师长等优良品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特点和传统文化精髓将二者结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诗词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