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职教专业工作室发展策略研究

2020-12-07徐彦

职教通讯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

徐彦

摘 要:职教专业工作室根植于学校教育生态,以设计加工实证化研究,来思考职教领域课程与教学存在的薄弱点,以产品标准对接研发项目,以生产流程对应运行原则,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养。在“校企融合”“混合制”等政策背景下,专业工作室作为产教结合先行者,可以深度参照市场规律,完善成员组成、项目采集、成本核算等环节,做好迭代发展的先期准备,更好践行“做学合一”的职教方略。

关键词:职教专业工作室;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10-0123-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培养教育教学骨干,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诞生了学习共同体,西学东渐成为我国专业发展借鉴的重要模式,名师工作室正是在這样背景下产生的本土化探索[1]。职教领域的工作室一般由专业带头人领衔,同校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以领衔人姓名加专业名称来冠名,聚焦专业模式创新,在课程改革、体系完善、信息教学等方面,对教育教学深层次发展面临的阻碍与困惑进行积极探索,着力于有效的实证研究。当前,我国职教工作室开展内容以校内教学为主,自发寻找角度展开活动,组织过程比较随意,活动价值也难以衡量,定位方向缺乏高度,与国际工作室通行惯例尚有分歧,与职业教育开放要求存在落差,在经费支持、组织方式宽松的前提下,其运行功能尚未得到显性提升。造成如此瓶颈效应的原因在于以下三点:(1)工作室申报成立意图不明晰,主动性不强;(2)活动开展缺乏标准参考,设定目标比较保守;(3)人员结构、形式内容、效果量化等方面缺少评判依据,价值定位不高。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专业工作室要更深地扎根职业教育生态,将课程、教学、模式三个集聚点对接岗位、企业、产品,先行先试,通过开展灵活机动的活动突破职教发展中残留的保守思维,用旗帜精神创新思路,带动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结构优化,跨界组合

当前,工作室成员组成比较单一,一般都来自同校同专业大类,共性多于个性,类似“师徒制”的升级版,从而造成工作室的活动范围越走越狭隘。正如在现代化的企业中,白领要了解蓝领的加工技能,蓝领要能领会白领的设计意图,岗位重叠、技术跨界的成分越来越浓郁,专业工作室作为职教领域专业改革的排头兵,首先要在人员组成搭配上有所突破。

(一)鼓励企业优秀员工加盟

工作室的活动开展注重物化成果,在成立之初就要打破专业限制,不必因某项功能组合特定成员,可跨校遴选教师参与,鼓励校企人员共存,在行业中寻求技能大师和通识人才积极加盟,从校企合作产品研发角度来进行人员搭配。专业工作室一般分为设计、规划、达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尽可能站在企业角度兼顾市场原则,从产品原型来确定工作室展开的内容。学校专业负责人与企业骨干可作为工作室领衔人的AB角,一个侧重规划整理教学思维,一个注重产品生产方式,从产与教两个视角构思参与项目的可行性。在终端达成环节,企业技术骨干能从市场同类产品标准、行业技术原则、后期服务跟踪等角度给出合理建议,为工作室项目产品化提供可生产的经济参考价值;校方领衔人则需要整理完成项目思路,在课程与教学角度,有机融合工作室成果研究各阶段的主要环节,规划可复制的教学内容。

工作室成员的优化组合要厘清核心与边界两个概念。一是“盲目”吸收。在项目开展中,不论成员在工作室中所起到的作用大小和参与时长,都将其吸收为工作室成员,将专业团队的核心概念稀释淡化,变成短时间组合的临时工作组,类似搭建的文艺创作团队。如按照不同设计专业方向建立的平面设计工作室、产品造型工作室、饰品设计室等,部分重叠功能可以通过工作室之间相互协作来实现,也可通过购买指定服务向其他组织寻求帮助,不必要在每一项单独板块上安置专人[2]。二是核员定编。工作室试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对自身工作范畴、研究定位有了较为明晰的方向,在确定成员分工时,聚焦工作室不同阶段、不同板块之间的共性,着眼于个人发展能力在工作室活动开展中的作用,尽量选择理实兼通的跨界人才。从管理效率来看,一个工作室成员限定10人较为合适,根据功能区分安排2~3人为一小组,尽可能扁平化设置,便于人员之间信息流动、角色互通。校企双领衔人可视为工作室经理,在项目参与经费运行上行使一定裁决权,其余人员在参与不同项目中扮演不同角色,发挥不同作用。

(二)吸收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

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发型设计工作室、软装产品工作室,其提供的服务都具有较强的实际使用价值,这是泛义上的工作室定位倾向[3]。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者,教育的落脚点是为学生成长、社会进步提供支持。因此,职教专业工作室要注重研究项目成果化,成员组成上需要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这不仅是创新工作理念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举。

一是工作室理念创新之需。工作室的设立一般由具有教育敏感力的专业负责人提出创意,针对当前教育生态内某一薄弱领域提出个人主张,挑选相关成员组建团队,从社会层面研究可物化产品或者可销售商品,继而在教学形态中形成可复制的内容及可移植方法。二是学生实践能力之需。学生的贯彻执行能力较强,在完成设计成果环节过程中能很好地实现项目预定目标,如为提高饮料机械设备生产效率,需要对传感灵敏度与位置重新调试,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条件下进行快速测试,有高等级竞赛经验、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就能很好胜任。三是职业教育发展之需。培养工匠精神,倡导校企融合,无不都以学生为传导载体。让学生参与工作室项目自主研究的过程,使其在上中下不同阶段都有话语权,能极大促进这部分学生的就业与成长。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在学生能力、课程质量、培养方法等方面做出科学评价,从而在教育发展模式上做出合理调整。良好表达、自学研究、组织管理、矫正创新是学生走向社会面向未来最需要的能力,通过参与工作室活动,学生可以在上述能力上得到充分培养与实践,既促进了工作室模式的自由与开放,又能让学生在自主、自立、自我的教育过程中得到升华。

二、内容开放,校企融合

当前社会提倡消费型发展趋势,个性化需求增多,定制化趋势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行政部门提出的校企融合、经济混合制属于宏观框架,而专业工作室无疑是实践这种模式的先行者。工作室开展内容要紧贴市场动态,紧随社会节奏,多元组合满足个性需求,跨界搭配符合定制要求,优势互补倍增团队效能,VIP服务注重客体感受,深层互动能兼顾到工作室项目成果在市场与社会上的投射效果[4]。

(一)强化设计思维,提高成果附加值

注重项目的真实性是工作室活动开展的重要要素。目前大力推行的“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在法律层面上对主客体双方要求不够明确,尽管职业院校参与意识强,但时间上不够连贯,主题性不够明显,教师蜻蜓点水般的实习对其启发不大,给教学带来的帮衬与弥补收效甚微。在企业生态环境中,专业工作室作为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先遣部队”,以小而精的“校企合一、双职双师”团队,寻找与专业体系相关的内容,以技术标准、生产要求等环节为边界,通过介入流通服务或产品制造,例如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提出革弊求新举措,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设计,组织教学条件,尽可能地体现实景式企业生产流程;在参与社会服务的主题项目中,如餐饮烹饪、服装设计、园林规划等,更要以开放的姿态主动承揽订单式服务。除了实现主体方项目功能要求,还可在设计思路、使用期限、二次完善等方面给出明确意见,用便捷、快速、价格等优势提供量身定做的配套服务。

专业工作室成立的出发点是改善学校教育的薄弱之处,落脚点在于学生成长与有效教学,因此专业工作室是学校教育生态建设的主阵地。然而,团队成员大多为在校教师,对市场一线敏感度有限,社会服务功能力度不强,这是县域中职校挂牌工作室的通病。但同时也可以看到,教师团队在项目规划上思路比较严谨,设计构思有独到之处,在与主体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学校专业装备,提交功能完善、方案完整、性价比高的成果作品,这也是基于学校而设的专业工作室优势。根据设计思维开展项目研究,既是工作室定位特征上的扬长避短,又是项目产品延长使用期限、符合市场定制原则的要求所在,这是职教专业工作室能长久发展的必然举措。

(二)注重产品意识,提高项目再生值

工作室研究项目注重物化效果,从学校角度来看,是要反馈回教学层面,从知识整合、模式优化、教学效率等方面提供可用资源,如:将参与项目统整为校本教材,以课程方式有机介入教学体系,在考核环节加强学生能力素养鉴定。从工作室角度来说,工作室相关人员要尽量参与到具体的社会产品研发中,哪怕只为完整环节的一个部分。这本来就是职业教育产教研合一的特征,专业工作室更是责无旁贷。

注重产品意识,让工作室聚焦更加具体的内容,深度参与到产业链的某项真实任务。如:围绕各级创新大赛,研判产品功能特点;针对对象群体使用习惯,进行产品迭代开发;在适用范围、材质成本、使用期限、残值分析、分解处理办法等方面,提供完整配套说明;关注个性化审美设计,必要时可申请专利,注册商标,便于成果的合法保护[5]。此外,在项目研究上要有容错意识,允许团队成员在实验创新上对失败进行归纳提炼,总结得到成果结论。工作室团队可以将一系列研究步骤“改编”成以课程或项目为核心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学习能力,采撷整理成知识要素,合理取舍,形成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指导材料(校本教材)。工作室可以把这些材料在通式性与专业性上加以分类,以选修或兴趣小组培养的方式在学校教学中有序推开,为更多学生掌握要领,让他们在未来就业选择上领先一步。

三、成本量化,经济多元

专业工作室的挂牌定级一般分为校级、县级、市级、省级,根据级别区分,每年拨付一定专项经费作为项目展开的启动资金。对工作室的运行成本进行经济核算,促进团队成员积极向市场寻求合作项目,培育市场经营理念,用经济杠杆来量化投入产出,同时作为各工作室成果考核的依据之一,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挂钩考量,对工作室开展实证性研究大有裨益。

(一)建立成本定期核算机制

专业工作室研究项目产品化需要引入市场经济概念,对各个环节成本定期核算。定期对工作室运行成本进行核算,既是鼓励工作室团队勇敢地向市场去探索合作意向,又能促使团队从经济价值角度来研判参与项目的可行性,让项目在真实情景内酝酿形成。成本核算内容不仅包括项目涉及原材料、配套工量具等物化支出,还包含取样调研通勤成本、整体构思设计的人力开支。借鉴企业产品研发的一般步骤,完成一个项目及时进行经费投入汇总,便于年度核算中对每一笔账目都能回头看。

定期核算流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工作室自查自纠,在学校财务部门的支持下,团队成员集中讨论年度自有经费与合作资金的使用情况,梳理每个项目各阶段的工作成本,本着节约实效原则,过滤不必要的经费开支,尽量在今后项目开展中予以规避,但也要有容错意识。二是引入第三方检查,借鉴企业财务审计模式,在项目—试验成果—产品不同阶段,从合理—规范—效率三个角度进行测评,建立价值与价格的双重概念,让专业工作室定位更具有经济意识。

(二)完善成果创收分配体系

工作室活动开展相对宽松,各成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参与工作室项目研究,企业骨干或在校学生也不例外。主管单位划拨专项经费后,工作室只有通过主动合作才能得到企业资金支持,项目成果才能走向市场并取得一定的经济回报。有些成果申请专利或提炼研究总结可以后作为校本教材补充进入教学体系,享有知识产权。在整个产学研过程中,允许专业工作室创造利润盈余,取得经济效益[6]。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作室团队需要建立创收分配体系,对项目研究中产生的人力成本有所补偿。一是工作补贴,团队成员业余时间产生的工勤费用,如基本的交通、通信、工作餐等费用,在项目收益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实报实销,或者以条块限定方式给予贴补,鼓励成员去发现信息、挖掘资源、整合形成可研究项目。二是绩效奖励,每个项目最终的诞生,不同成员分配工作不等,承担内容不一,有的重在完成显性产品成形,有的聚焦最初项目构思设计,在奖励条例中要有相对明确的说明。奖励方式未必是现金,可以让教师参与高等级专项培训,也可以是成员实现理想中的学历进修或技能提升。

总之,专业工作室是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精锐部队,通过名师团队敏锐的洞察力,聚焦学生的病痛点,针对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顽疾,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专业工作室是实践校企融合之路的先遣队员,以教学带头人与企业骨干为双领衔人,与产品对接开发研究真实项目,模拟企业化运作模式来管理团队,落实“知行做合一”的教学思想,解决学校教学模式與企业生产要求上的分歧,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之路。专业工作室以成员组成、项目选择、成本量化三个维度,以开放包容姿态把握行业前瞻性发展节奏,以成长性创作型思维规划自身发展路径,用技术(服务)迭代引领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优化可行的职教办学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建平,郑福海,毛晓娥.基于校本研修的骨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三段六环”培养模式介绍[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283-284.

[2]刘琛.基于校企合作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以建筑装饰专业家居装饰设计课程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6(4):57-60.

[3]宁烁.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平面设计专业中的应用[J].门窗,2019(12):159.

[4]马东邦.工作室模式与学徒制模式耦合研究[J].中国报业,2019(8):30-31.

[5]许爱军,蒋新革.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与概念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21-35.

[6]圣卫峰.浅析现代职教视野下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研究,2019,8(12):35-36.

[责任编辑   王文静]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产教融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产教融合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