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细胞表达趋势在监测癌前病损和OSC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2020-12-07李腾艳聂敏海陈潇刘旭倩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血常规酸性白细胞

李腾艳 聂敏海 陈潇 刘旭倩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在40岁以上男性,好发于舌、颊、牙龈等部位[1],常对患者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目前OSCC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手术为主的序列治疗,术后复发几率大;手术的切除范围较大,术后对软硬组织的修复困难。有研究发现,约 1.1%的 OSCC 是由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等癌前病损(precancerous lesions)发展而来[2]。OLP 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其所有类型 OLP 均有恶变可能[3]。有大量的研究报告了炎症与肿瘤间的密切关系,如王站等[4]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数目、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与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杜晓娟等[5]发现 IL-6可促进BxPC-3胰腺癌细胞生长增殖。在对OSCC的研究中有相似的发现,Pandya等[6]发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在OSCC浸润前沿表达异常,Arjunan等[7]发现慢性牙周炎患者相关致病因子通过诱导炎症发生、促血管生成而促进OSCC增殖、浸润,de Sousa等[8]证实OSCC的发生、发展与实体瘤中免疫细胞的聚集有关,在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的研究中发现血清中IL-8高于正常人,且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9],IL-32在外周血中呈明显的高表达[10], TH17细胞的频率明显增加[11],OSCC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D4+、CD8+、B细胞等表达具有差异性[12],在与OLP和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 OLK)的对比研究中发现,OSCC组织中T细胞与巨噬细胞的数量以及IL-10表达多于OLP或OLK[13]。本研究通过对 NOM、OLP患者及OSCC 患者血常规报告中的白细胞及其各分类参数作回顾性分析,发现NOM、OLP患者及OSCC 患者多个指标表达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提示参考白细胞及各分类参数指标表达趋势的变化作为辅助依据来监测OLP等癌前病损的恶变和对 OSCC 进行早期诊断的可能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05-01~2019-05-30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门诊要求拔除智齿的患者、OLP患者及住院部经病理确诊为OSCC患者的血常规检测报告,其中,要求拔除智齿患者的口腔黏膜无明显异常,口腔局部及全身无明显炎症性疾病,口腔黏膜为正常口腔黏膜(normal oral mucosa, NOM)(在后续的研究与分析中将其作为正常对照组)。共收集智齿拔除者血常规报告55 例、OLP 患者血常规报告61 例、OSCC患者血常规报告52 例(表 1)。收集利用的血常规检查报告均为患者初次就诊时测得,尚未经过任何治疗,排除具有系统性疾病和全身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

表 1 患者基本情况

1.2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血常规报告中的白细胞计数(WBC)及其各分类参数指标即单核细胞数目(MONO)、单核细胞率(MONO-R)、嗜酸性粒细胞数目(EOS)、嗜酸性粒细胞率(EOS-R)、嗜碱性粒细胞数目(BASO)、嗜碱性粒细胞率(BASO-R)、淋巴细胞数目(LYM)、淋巴细胞率(LYM-R)、中性粒细胞数目(NEU)、中性粒细胞率(NEU-R)。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各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正态方差齐者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者采用 Kruskal-Walliss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3 组WBC对比见表 2。3 组单核细胞相关参数(MONO、MONO-R) 对比如表 3。3 组嗜酸性粒细胞相关参数(EOS、EOS-R)对比如表 4。 3 组嗜碱性粒细胞相关参数(BASO、BASO-R)对比如表 5。

表 2 各组间WBC比较情况

表 3 各组间单核细胞参数(MONO、MONO-R)比较情况

表 4 各组间嗜酸性粒细胞参数(EOS、EOS-R)比较情况

表 5 各组间嗜碱性粒细胞参数(BASO、BASO-R)比较情况

3 组中性粒细胞相关参数(NEU、NEU-R)对比如表 6。3 组淋巴细胞相关参数(LYM、LYM-R)对比如表 7。

表 6 各组间中性粒细胞参数(NEU、NEU-R)比较情况

表 7 各组间淋巴细胞参数(LYM、LYM-R)比较情况

综上,OSCC、OLP、NOM 3 组 WBC、NEU、NEU-R 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CC组MONO和MONO-R两项参数均高于OLP组和NOM组,而LYM和LYM-R两项指标低于NOM组;在嗜酸性粒细胞的参数比较上,OSCC组EOS、EOS-R高于OLP组,OSCC组BASO、BASO-R低于OLP组和NO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论

白细胞参数在OSCC与OLP患者中存在差异,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OSCC患者与OLP患者比较,其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参数变化呈上升趋势,而其嗜碱性粒细胞参数呈现下降趋势,推测炎症反应在OLP癌变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提示可以将白细胞参数作为监测OLP即癌前病损恶变、早期诊断OSCC的参考依据的可能性。

4 讨 论

OLP是临床常见的口腔癌前病损之一,诊断、治疗不及时可发生癌变,最常见发展为OSCC。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肿瘤的生长特点及发生部位的特殊性,治疗困难,预后较差,对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不利影响。白细胞是人体血液中的一大类与炎症反应有关的细胞,其各分类分别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希望通过对NOM、OLP患者、OSCC患者的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及其各分类参数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有意义的参数变化趋势,寻找可能有意义的监测OLP等癌前病损、早期诊断OSCC的指标,指导临床工作的开展。

本研究发现OLP患者相对NOM而言,在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参数上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而OSCC患者相比较OLP患者而言,其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参数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嗜碱性粒细胞参数变化呈现下降趋势。白细胞的变化是机体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据此,炎症在OLP等癌前病损恶变、OSCC发生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而这个作用可通过白细胞参数变化趋势表现出来,所以白细胞的参数变化趋势可能作为辅助监测OLP等癌前病损、早期诊断OSCC的有效指标。

本研究结果与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炎症与肿瘤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炎症反应的存在增加了发癌的危险性。机体的炎症状态是其抵御病原体的表现,但长期炎性刺激则可能导致癌变[14],推测长期存在的炎性状态在OLP恶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OLP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导致机体长期处于一个炎症与抵御炎症的状态,免疫耐受在机体炎症与抗炎的长期抗衡中得以形成。Sun等[15]通过对OLP和OSCC中炎症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的研究比较,说明慢性炎症诱导的免疫抑制可促进肿瘤的发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是炎症途径的调节因子,它们在癌前细胞中的激活或丢失通过募集炎症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驱动肿瘤微环境的重塑。根据癌前细胞的变化募集到的炎症细胞和释放的细胞因子的组成不同,可能促进肿瘤的发生[16]。曾有学者调查研究[17]发现,高达 20%的癌症患者其癌症病变可能由细菌感染、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或长期慢性炎症发展而来; 此外,肿瘤细胞可以激活各种免疫抑制机制[18],对肿瘤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者研究发现炎症细胞因子的刺激可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19],炎症可能抑制抗肿瘤的免疫反应而促进直肠癌的发生、发展[20]。ARID1A 缺陷的 PDAC 细胞显示促炎细胞程序的上调[21]。这些发现提示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炎症有着重要的联系,在癌症患者体内存在炎性肿瘤微环境[22],炎症被认为是肿瘤的一个重要特征[23]。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OSCC 患者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相关参数比 OLP 患者高、嗜碱性粒细胞参数比OLP 患者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嗜碱性粒细胞减少通常发生在机体发生超敏反应时。推测OSCC的发生与超敏反应有一定的关系,而关于肿瘤与超敏反应的关系,目前为止已有大量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多以IgE 和 IgG 为桥梁。有学者发现 FcεRI-IgE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可激活与急性和慢性过敏反应相关的效应细胞,经研究证实,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可浸润肿瘤组织的 IgE 的效应细胞。肥大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一样具有强嗜酸性颗粒,发挥相应作用,研究发现肿瘤内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现象与IgE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有关;研究表明 TNF-α可促进抗肿瘤免疫,而肥大细胞是其重要来源。体外实验表明,针对肿瘤抗原起作用的IgE 能够引起人单核细胞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而通过其与 FcγRs 的相互作用,具有相同抗原特异性的 IgG 1y 可以指示相同的细胞触发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吞噬作用(ADCP)。IgE 抗癌抗体通过与 FcεRI 表达的效应细胞的亚群结合,以介导 ADCC 抗肿瘤。过敏的特征是 T 2显性免疫应答,以 IL-4、IL-13 和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上调为特征,而在癌组织中也可以观察到这些介质[24]。研究发现IgG 4 在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患者的组织中表达[25],另有研究支持 IgG 4 与癌症风险增加之间的正相关关系[26]。Karagiannis等[27]发现与变态反应患者相比,癌症患者血清中明显检测到识别癌抗原EGFR和 HER2 的IgE和 IgG 。Zennaro等[28]证实肿瘤微环境有助于“改良的 T H 2 应答”中类向 IgG 的转变,这一过程与猫过敏患者报告的高度相似[29]。综上,推测白细胞参数的变化趋势在癌前病损的恶变过程中呈现一定规律-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参数变化呈上升趋势,而嗜碱性粒细胞呈下降趋势,该结论可能成为辅助监测癌前病损恶变及早期诊断OSCC的有效依据,其机制将在后续实验中作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血常规酸性白细胞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白细胞
血常规解读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减少是免疫力降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