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让教育触动孩子的心灵

2020-12-06翁竞燕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心灵

翁竞燕

摘要:经过自己实验观察和精心研究,本文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这个老话题,提出了“要让教育触动孩子的心灵”的四个主张:一是惩罚训斥,没有智慧是转化的大敌;二是尊重关心、民主平等是转化的前提;三是了解观察,对症下药是转化的关键;四是倾注爱心,表扬鼓励是转化的动力。

关键词:要让教育;触动孩子;心灵

教育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巧,存乎一心”。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论著,深为感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没有经验式的教条气息,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生动,带有清新的乌克兰田野的芳香。拍案叫绝之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作为乡村小学普通校长的我,他的教育思想就是我的座佑銘。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我践行着并努力的总结着。

一、惩罚训斥,没有智慧是转化的大敌

后进生,特别是乡村的后进生,都遭受过家长的鞭打,效果如何呢?民谣《挨打歌》是生动的写照:“首次挨打战兢兢,两次挨打哭不停,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后进生都遭受过教师的训斥,结果如何?破罐子破摔。

刚到乡村小学当校长时,为了整顿班风班纪,配合班主任做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我把各班的后进生集中起来。我板着脸孔告诉他们:“你们都是班里纪律最坏的学生,把你们集中起来办个差生学习班。”继而,我声色俱厉地训斥他们:“你们到了这地步,家长打骂没用,不要你了,老师苦口婆心,想帮你、拉你,你们都不自爱,最后学校办个学习班,若不改过,后果怎样,自己想想……”我说到激动之时,眼前分明是十多只惊弓之鸟,囚于笼中,一双双幼稚的眼睛,露出惧怕、惶惶不安的表情,我以为自己打响了第一炮,更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心中暗喜:“以后经常把你们圈起来,整顿整顿,看你们想不想改好。”

可事后的反馈呢?如四年级的小蔡,他回班以后,对班主任老师更恼火、气愤,几乎为所欲为,说是班主任老师害了他,现在学校校长也知道他是坏孩子,他到处没脸见人,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模样。我的严厉训斥,换来了这样的结果,还谈什么转化他们呢?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巜糊涂先生》一文中写道:“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別忙着把他们赶跑。”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的名言我也熟记于心,怎么就成了“糊涂先生”了呢?

二、尊重关心、民主平等是转化的前提

吃一堑长一智。第二次把他们集中起来教育,我的第一句话是:“从今天开始,我们把这学习班改名为看谁进步快学习班,我不把你们当坏学生看待,我们交个朋友来一次亲切交谈,想不想?”“想!想!”或许他们能得到这样的“厚待”的机会太少了,这一席话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吧!一个个硬挺挺的身子开始放松,一双双呆渧的眼光开始変为自愧之意、感激之情,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姿态,一双双小手举起来发言了:“学校还能看得起我们,我们应该争气!”“在班里,我比不上优秀同学,但我有决心争取在这学习班进最快!”“校长能够把我当朋友,我很高兴。”“我要下决心改正缺点,老师批评我是为我好,我不该与老师顶嘴。”……气氛热烈,场面可算感人。我也以充满期待的目光去驱散他们心中的自卑。最后,我布置了一个特别任务:“这一周你们试着尽可能以好学生身份要求自己,下周的学习都来汇报自己有哪些好的表现,相信你们都能为之而努力。”一个个欢呼雀跃而去。

我心中一阵感触:自己在不经意中,也实践着“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曾在一所小学进行过一次十分有趣的实验。他们以对学生进行“发展预测”的名义,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郑重的向老师们提出一份所谓“具有最佳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后来发现名单上有的学生(名单是随意写的),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对老师感情深厚。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他充分说明的是爱的作用。我认为,这也是期待、信任的力量,尊重关心、民主平等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

三、了解观察,对症下药是转化的关键

我们协调学校内各方面的力量:学校行政、班主任、校内外督导队(学生)、班纪检查员(学生)等组成坚强的集体,共同讨论对后进生转化跟踪教育问题,向后进生提出一致要求。同时,我设计了《家校互动约谈详细记录表》,要求家庭和学校的要求一致,后进生的每周一汇报,我鼓励他们先找出自己的优点,再找出上未能改正的缺点,然后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改正;家长意见栏也提醒家长对孩子的进步多鼓励,老师也力求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小心翼翼地去触动他们的心灵”。

德育的内容从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近距离,小目标,经常化的德育教育,一点一滴,低起点,严要求,五项量化:纪律、考勤、卫生、仪表、两操的评比,天天检查,人人关心,每天一小结(上墙公布),每周一总结(升旗讲话后宣布)。得到第一名班级的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快感,以及个别后进生影响班级荣耀而受到班里成员指责的愧疚之情,形成鲜明对比:“我是某班的学生,我怎样做才能使班集体更出色。”强化这些意识,让后进生去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对待班级体,都意识到,他个人的行动要对自己的集体负责,他们就能在自觉地,甚至无意识之中去遵守学校纪律,认为我为集体争光,集体光荣我也脸上有光。久而久之 ,“润物细无声”,把学校的规范“内化”成他们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

面对班里学生诸如彩色笔不见了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得适时、适当?作为教育者,既不能简单地把看成是被“偷”,公开进行处理(这孩子可能会因此一辈子在人前抬不起头来),又不能因儿童年幼、心里承受能力弱而不对儿童的错误进行教育,怎么办呢?我组织老师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取得成功的案例:苏霍姆林斯基对于萨沙的行为始终用了一个“拿”字。这个“拿”字既是教育者的爱心,体谅和宽容的体现,又是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它的使用,一方面使同学把萨沙的行为和“偷”区别了开来,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萨沙;另一方面又为萨沙主动改正错误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使老师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对于少年儿童的问题,不要简单机械地套用“成人世界中的观念和原则”,而是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以教师之“爱心”和特殊的方式,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事后的班主任反馈以及事实的证明,将各方面的期望貫穿于教育之中,能激起后进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满足,并把这一切内化为一种自制力及实现理想的意志力,接下来的几次集中也都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姿势。其中的五名后进生陆续退出了该学习班,班主任的反馈是组织纪律性明显提高,缺点逐渐改正。

四、倾注爱心,表扬鼓励是转化的动力

正当我看到一个个经过教育是可以转变的,一个个正在不懈追求、不断地自我感悟,自我完善,我以为丰富了他们的心灵和羽翼,感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一种把他们真正培养好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之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出现了——后进生的反复。如前两周努力的争取表现,乐意为班级体做好事,认真维持班纪律的小李,老师稍微表扬便又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同学不服管时,他便要欺负同学,老师一批评,便故意对班级体起破坏作用。得知如此等等的情况后,我们容忍了他们的“旧病复发”,没有大惊小怪,更没有火冒三丈,叫来了小李,我没有用上左一个不准、右一个不行的带训斥味道的字眼。“你能当老师的小助手维持班的纪律,说明你进步了,并且很热爱你的班级体,可惜的是不能坚持下去,难道你艰难地付出的努力,愿意让他前功尽弃……”表扬是真实的、真心实意的,批评也是真实的、真心实意的,温柔的批评和善意的忠告使他处于极度的内疚和不安,裹着糖衣的良药不会苦口,应该也会利于“病”的。

转变后进生的道路是曲折的、艰辛的,但他们的转变也跟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都不是一次完成的,即使矛盾解决了(转化了)也有新的矛盾出现了(又一批后进生)。

我想:泰戈尔的诗句:“不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对我们转化后进生的教育,是一个极好的启示,我愿以此与有高度责任感、持久耐心和真挚爱心的教育者共勉。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的艺术》;

猜你喜欢

心灵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心灵之风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那些触动心灵的公益广告
心灵的答卷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透视心灵
酷图爆语(6)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