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石楼古镇,探寻传统文化

2020-12-06梁振强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32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调查研究

梁振强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番禺石楼古祠堂群的历史文化,包括了对石楼古祠堂群的历史内涵、建筑艺术与文化价值、使用功能、开发、利用情况等。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石楼古祠堂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石楼祠堂群的保护开发、祠堂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提出建议,让石楼古祠堂群的历史文化、建筑特点以及其蕴藏的人文文化价值重现光辉。

【关键词】古祠堂群;建筑特色;文化价值;调查研究

一、引言

党十八大会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因此,如何利用石楼陈氏古祠堂这一特殊文化资源,并用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将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特色。于石楼而言,最有特色和保护意义的传统文化就是祠堂。我们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中发现,石楼古祠堂不但建筑结构精美、大气,而且建筑材料好,做工考究、细致,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祠堂,是一个地方伦理意识和宗族思想以及历史文化的突出载体,融入了先辈们的人生追求、风俗崇尚和精神理念。如果让这些古建筑文物被摩天大楼替代,宗族的传统、本土的文化,将会淹没在湍急的洪流中,其命运令人概叹。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

据《石楼陈氏家谱》载,石楼古陈氏宗祠是以敏行始祖祠为首的祠堂群,主要分布在石楼一村、石楼二村、赤岗村。其中石楼一、二村共有11座陈氏宗祠,赤岗村的7座陈氏宗祠分布在同一条麻石巷上。她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的岭南水乡特色,体现出自己的地域特色。陳氏古祠堂无论在建筑艺术及历史文化均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查阅了大量有关祠堂建筑特点、祠堂文化价值等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利用周末多次去陈氏古祠堂参观、摄影、访谈,透过的陈氏古祠堂群的历史建筑和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作为切入点,提醒大家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研究步骤

我们查阅了大量有关祠堂建筑特点、祠堂文化价值等相关的资料和文献,确立我们的研究方向并展开研究。具体思路如下:

◆查阅有关番禺区祠堂文化及祠堂建筑的文献资料,找出石楼陈氏古祠堂群文化及建筑的特点。

◆整理石楼陈氏古祠堂群文化及建筑特色的概述。

◆实地考察石楼陈氏古祠堂群深入了解其建筑的特点。

◆通过分析陈氏古祠堂群的特点,挖掘自身存在的文化价值。

◆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石楼古祠堂的特点

1.空间特点

(1)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善世堂平面属于三路(三开间)四进祠堂,坐北向南。由头门、仪门、大堂、后寝组成,后寝与中堂天井之间两侧各有一连廊,村民俗称“拖廊”,拖廊跨度超过8.8米,且中间没有柱子承托,据省文保专家邓炳权、程建军、汤国华介绍,这是我省唯一大跨度的拖廊,且中间不需柱子承托,是非常大胆之作,从力学、建筑形制上都极具研究价值。

(2)青云巷、硬山顶,三进结构

从敏行祖祠的平面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布局青云巷、硬山顶,三进(四进)结构。该祠堂头门外有石狮子一对,正面有东、西鼓楼跨在青云巷上,往西是衬祠,衬祠前段作乡公所用,后段四合院式建筑,内设客厅、厢房、储物房、厨房、天井。外墙很封闭,院内则大有乾坤,从而形成了封闭、半封闭与开敞三种空间的交替穿插。

2.建筑特色

(1)六传光范,南北风格

如善世堂的仪门,四柱三间三楼,牌楼用砖瓦木石砌筑。造型非常漂亮,规格非常高。善世堂仪门石柱子不上顶,全部柱子顶在“普拍枋”之下,普拍枋之上是木雕“驼峰”,驼峰之上是五层木雕斗拱,这种造型完全吸收了中原的造型。屋顶脊饰和卷草纹则是本地风格,南北风格配合得当。

(2)鳌鱼吞脊,规格尊荣

善世堂中堂屋脊之上,有鳌鱼吞脊的脊饰,现在所见的祠堂,很少有鳌鱼在屋顶上,若是有鳌鱼,也是蹲在屋脊,而不是口含屋脊。据专家介绍,目前有鳌鱼吞脊的只有庙宇中存在,祠堂则没有,善世堂可算是一个典型了。

(3)头门假漏窗,广东绝无仅有

如明重堂、善世堂头门两侧的两个窗,远看像是北方用纸糊的窗格窗花,近看其实是砖砌的“假漏窗”,立体感非常强,善世堂的假漏窗在广东祠堂中是绝无仅有的。

(4)精湛木雕、灰雕、石雕、砖雕

石楼古陈氏宗祠作为番禺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祠堂,不但它的建筑结构精美、大气,而且建筑材料好,做工考究、细致。祠堂内砖雕、木雕、灰塑图案、石雕工艺精细,各种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更是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

(5)“太师少师”广东罕见

一般来说,门口左侧的雄狮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右侧的雌狮则是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但是,善世堂大门两侧的一对狮子形态活泼,富有灵气。狮子造工精细,雕饰繁多,下用花卉回字纹石作基座。公狮、母狮脚下有五只小狮子缠绕在脚下,雄狮、雌狮面露笑容、神态安详,均作回头顾盼小狮的姿态,寓意深长。

3.文化地方特色

(1)蚝壳墙体现了海洋文化

石楼很多古建筑的结构呈典型的岭南水乡特色,后墙往往使用蠔壳作为原材料,混合沙石等垒成的蠔壳墙,寓意风生水起,世代富裕。在走进石楼的过程中,常常可以见到很多古旧民居、祠堂等对蚝壳的利用,最为充分利用、讲究及普遍的当数石楼的祠堂。漫步在石楼的小巷中,足以感受珠江三角洲海洋文化的建筑特色。

(2)红砂岩体现了巧用当地资源

莲花采石场位于石楼镇莲花山上,山的主体结构为红砂岩。因此,石楼镇古民房、古祠堂的门边、包台、檐柱都使用红砂岩作为建筑材料。

(3)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

从夔龙卷草纹在善世堂的外墙装饰,到善世堂的头门梁架上找到洋人的木雕,说明当时陈氏祖先已具开放性。他们不抗拒外来的新事物,他们敢于学习、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以新观念促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二)石楼古祠堂文化特色

1.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风水术的核心内容。屋脊是宗祠建筑的裝饰重点部位,体现出尊崇祖先,希求宗族、子孙荣昌盛的心理,起到道德教化作用,是“人与自然融洽”重要体现。

善世堂的“人”字屋脊,后一撇明显没有一捺陡斜及比还长,寓意后人发展更源远流长,还有就是充分利用南风有利于进与进空气流通,这样充分体现与自然的结合。

2.传统文化的体现

宗祠中安放的匾联、碑刻,与宗祠相关的族谱等文书类物件这些特殊的文化载体,直接和间接地载录了乡土历史和乡土风情。如敏行始祖祠正门两侧悬挂重刻的原有对联:“竹园开奕业,颍水溯渊源。”从上联中可知道,石楼的始祖迁徙到石楼时挑了竹园这个地方来聚居。下联告诉子孙,他们是从坑头村迁徙过来的。

3.历史价值

根据《广州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情况一览表》,陈氏古祠堂中善世堂建筑时间比全国文物单位“陈家祠”、市级文物单位“宋名贤陈大夫宗祠”、“官洲陈氏大宗祠”均要早。其他市、区级登记文保单位的陈氏祠堂虽然多不胜数,但都是建筑年代较短,故善世堂是广州地区现存最早的陈氏祠堂。

4.人文价值

陈氏古祠堂中“善世堂”三字由戚继光所题写,制作成匾额挂陈氏宗祠中堂之上。现存牌匾是乾隆年间大修时候复刻,被《中国名匾》收录,广州地区被收录的只有“善世堂”和苏东坡题写的“六榕”。

(三)石楼古祠堂的现状与现时功能

日益加快的农村城市化进程,古祠堂也逃脱不了被破坏、改建、拆建的命运。通过深入调查及实地考察发现,现存的古祠堂或保存比较完整或正在修缮或年久失修,破坏严重,状况堪忧。

其中,部分保存较完整的宗祠,由于空间开阔和良好的地理位置被利用。其一,被用作族中的婚庆、满月、寿宴等喜庆活动摆设筵席的场地。其二,每年端午节的起龙、投标、午饭等全族的集体活动均在祠内进行。其三,每年的重大节日,村委会会在祠堂宴请老人聚餐,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其四,粤曲中心与醒狮学习基地等民间传统活动的结合。如石楼的与松公祠。其五,老人、青少年活动中心。村中的古祠堂都利用作为老人、青少年活动中心,如石楼的雪松公祠。其六,利用为某些政府工作部门的办公地。如石二村的介祉堂,改建为石二村临时的村部。又如石楼一村的雪松公祠,利用了祠堂的外祠,作为石楼社区的办公点。其七,旅游景点。如石楼陈氏公祠。由于其做工精细、建筑规格高,结合祠堂的人文资源及历史价值,作为旅游资源。其八,幼教场所。如石楼镇赤岗村的陈氏大宗祠,既是日常宴请亲友的场地,更是村中的幼儿园。

五、对于石楼古祠堂未来开发的建议

通过一年来的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石楼古祠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建筑、审美价值。因此,花费巨款修缮后如何对其进行活态的保护和使用,成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地?我们立足石楼的本土资源,借鉴学习其他祠堂的成功做法,提以下的建议,仅供参考。

(一)打造社区慈善文化

祠堂是宗族的产物,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再抛出维系宗族文化已经不合时宜。因为大量的非原住民和多元生活习惯已经与本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共冶一炉,互相影响着,但是中国人的“乐善好施”“守望相助”“尊老爱幼”和“扶残恤孤”等传统核心价值观是不会因地域和风俗变化而改变的。换言之,陈氏古祠堂除了恢复宗祠的春秋祭祀,保留传统,留住根系,团结海内外陈氏乡亲外,其重要的现实价值要突出一个“善”字,正如善世堂理事会成员从修缮之初就提出既要“修缮”也要“修善”的理念是一致的。把有形的建筑如法修缮,同时也把无形的道德一并修复起来。修缮后的善世堂可通过成立基金会或慈善社等形式,围绕宗亲和社区开展多元的文化活动和慈善工作,如建立灰塑、砖雕教学室,让大家可以透过活动了解古建筑的建造方法,建立社区文化书院,结合身边事,开展与文化有关的讲座和培训;设立奖教奖学的基金等活动将祠堂功能活化起来,造福一方。只有这样才能恢复百年建筑,留住千年文脉。

(二)走近古祠堂,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在 “立足本土、开发资源、服务地方”的理念的引领下,我校科技组的老师们编写了校本课程《石楼风韵》。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让学生走进古祠堂,挖掘古建筑存在的文化价值,使其成为石楼镇中小学生“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实验基地。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祠堂的建筑、人文文化和历史价值,带领年轻人走近祠堂。另外,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征文写生、手抄报制作等活动,在社区宣传栏中公布获奖名单及作品,对祠堂文化进行宣传,让更多人年轻人见证辉煌的历史,传承传统文化。

(三)见证文化,打造陈列馆

善世堂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修缮后如果将长期关闭,则不利于建筑的保护。因此,我们建议修缮后的善世堂,可以作为陈列馆等场所。我们可以将石楼陈氏的历史以及修缮委员会编写的文物汇编、石楼各村的村志放于祠堂内,并招募志愿者,对其进行培训,熟记石楼的历史与祠堂文化,当有游人时,可适当地讲解,让人们提高对祠堂的认知,增加祠堂的历史韵味,加强保护意识。

(四)传统文化基地

我们不但发挥祠堂的文化、历史价值,还要将祠堂的空间充分利用,成为传递传统文化的基地。我们可以利用政府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资源给村民播放电影、组织游园活动;不定期地开展粤剧曲艺社的交流活动和展演活动,也可在祠堂进行粤曲大赛;利用祠堂各进的空间设立训练基地,对舞龙、醒狮等传统项目组队训练,参加比赛。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提升知名度与利用率。

六、结束语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及梳理,透过18座安放于宗祠中的碑刻、匾联,与陈氏家族相关的族谱等文书类物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体验到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让石楼古祠堂群历史文化、建筑工艺及其蕴含的非物质文化价值重现光辉,使地方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黄凤琼.番禺祠堂文化的调查与研究[D].中山大学,2012.

[2]马伟明.珠海南门五祠及其文化探究[D].广州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调查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