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都市聚落景观空间的地方感塑造
——以厦门沙坡尾为例

2020-12-06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艺术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片区厦门景观

□朱 墨 王 峥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随着现代都市的不断更新,其景观空间呈现出新旧共存的独特现象。然而从目前来看,这些承载着地方感的旧聚落空间逐渐被忽视甚至消亡,使许多城市丧失了自身的特色与记忆。因此,在改造都市聚落景观空间时,设计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地方感的营造,保留城市原本的特色,提升城市的个性形象,增强在地居民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

一、沙坡尾聚落的变迁

厦门港古称“玉沙坡”,因沙滩色白如玉而得名[1]。玉沙坡以南溪为界,分沙坡头与沙坡尾两部分。沙坡头是早期的渔港,沙坡尾则是军港和商船税关所在,在1683-1784 年的百年间曾经兴盛无比。一度厦门商船对渡台湾鹿耳门,向来千余号[2]。但随着清中期福州、泉州也开放对台航线,厦门港的商业逐渐衰落,渔业开始兴盛。1925 年前后,沙坡头在厦门市政建设中被填平,政府在沙坡尾重新修建了避风坞,作为渔船停泊避风的场所。沙坡尾自此成为新的渔港。

然而随着过度捕捞带来的渔业资源衰竭,2000 年之后沙坡尾渔港的繁荣在十几年间一落千丈,迅速衰败。而同时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厦门主要经济收入也逐渐从单纯的农渔业生产向加工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转变,沙坡尾片区的机能也已由生产性向生活性过渡。

近年来,厦门一直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旧城更新议题则成为区政府十分重视的内容。2015 年4 月,厦门思明区政府开始启动沙坡尾避风坞整体提升项目,提出沙坡尾片区将围绕避风坞清淤、路面修整、骑楼修缮、历史再现、危旧房改造、小区营造等方面进行“有机更新”。2017 年底,整个避风坞的景观改造基本完成,重新对外开放。

二、沙坡尾聚落的地方感内核

地方感(sense of place)既指一个地方自带的让它具有特殊意义的客观特性,也指个人或聚落借由主观记忆与经验而对地方产生的依附。1977 年,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提出,通过居住、投入经常性活动、不断累积亲密性及记忆、赋予意义,以及建立真实体验和情感与认同,空间有可能转变为地方。地方不只是地图上的符号标识,更是被视为一个凝聚着人们的意义、意象和感觉价值的中心。

由此看来,作为一个海洋性聚落,沙坡尾曾经拥有与海洋生产方式相关的商业业态、生产技术、生活习惯、信仰与习俗等。而作为厦门闹市里唯一的避风坞,沙坡尾则保留了船坞、避风坞、锚地、航道、岸线、街巷、骑楼、大厝等整体文化素材,它们都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城市历史记忆。这也使这片聚落对于厦门有了特殊的意义。

我们还能看到,港口象征着贸易,渔业意味着远航与风险。这也是厦门人头脑灵活,但一直不乏冒险意识的精神源头。对于沙坡尾的疍民们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家园和避风港。出海再远也要回来,这里有祖辈的记忆,也是自己工作的归属。所以,对于厦门的市民们来说,沙波尾的地景、渔业与渔民,是凝聚了厦门人价值感觉的中心,是厦门的精神象征之一。

三、沙坡尾景观改造地方感塑造的得与失

(一)沙坡尾景观改造设计策略

这片都市中的聚落得以以全新的风貌再次迎接世人,改造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土修复、净化、清淤,提升整体水体质量,营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2)建立休闲游览景观带,包括走道拓宽、增设木栈道,局部增设平台和栏杆。增设观景休闲平台。(3)打造核心景观节点,恢复接官亭、古戏台,设游客中心,建疍民博物馆,坞界界碑还原和渔船铁圈拉环保护。(4)避风坞内侧房屋、骑楼、古厝立面修复整改,亮出避风坞的闽南古厝,修旧如旧。

从目前看来,沙坡尾改造的主要成绩在于以下几点。

(1)避免了大拆大建,走上了一条保护性的道路,为近几年老城区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2)积极修复历史文化地标建筑,延续了历史记忆,保留了一定的城市文化特色与符号。(3)对现有渔民生活的改善,尽可能减少对渔民经济来源和生存模式的破坏。(4)城市公共空间与游憩观赏设施的引入,使旧城区不再与新城区割裂,有利于城市景观空间的融合。

同时,除了具体的景观工程外,政府通过引入地方资本成立沙坡渔港文化创意投资公司,设立沙坡尾海洋文化创意港运营机构,先将小区里部分工业废弃厂房改造成为艺术展演、休憩商业空间和健身运动中心,并引入成熟的文化创意机构和商家。经过两年的运营,沙坡尾片区中已经呈现文创产业和中端餐饮逐步增多的发展趋势。这也为沙坡尾贴上了文创基地的新标签,使年青游客心驰神往。

(二)沙坡尾景观改造地方感塑造的不足

其实早在2015 改造伊始,方案首席规划师黄晶涛即提出四个“基本原则”——“土地产权基本不动”“空间肌理基本不改”“本地居民基本不迁”“人文生态基本不变”,改造需以“留住乡愁”为主线。可见,规划者十分注重保留与延续在地文化,然而要做到这些则必须充分理解沙坡尾聚落所特有的地方感,抓住其最基本的价值、精神内核,即沙波尾的地景、渔业与渔民。

但是在避风坞的改造中,规划者选择了将生产活动从渔业文化保存的构成中抽离出去的方式,并于2015 年6 月10日前清退了坞内全部渔船,即让避风坞完全不再拥有船坞的基本功能属性,彻底改造为纯粹的景观设施,这对地方文化的内核无疑是一种动摇。闽南传统文化多是构建在片区聚落之上,小片区结构的任意破坏,或者区域功能的随意改变,都容易对其造成巨大影响。

无论如何,改造的进程不可避免。只是在坞内改造后重现的八艘崭新渔船,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实用功能,孤零零地成为标本式的展示道具。更多的上岸渔民,早已经远离这片熟悉的水域,散布在陌生都市的各处,开始了前途未知的陆上谋生。如今的沙坡尾,各种潮流的、文艺的、特色的小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那些与市民生活相关的传统店铺却逐渐消失不见。沙坡尾原本的生活结构已经慢慢失去,在地的居民们也在陆续迁离。与海洋和渔业有关的,只剩下那几条孤零零的展示用渔船、贴在景观墙上的往日图片和地上的船机残骸。

结语

如今,经过重塑后的沙坡尾依然热闹非凡,可以说景观的改造无疑是成功的。然而对于沙坡尾地方感的营造,需要的则是该片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因为它们凝结着居民的集体记忆。其中,为当地的居民,而不只是游客保留下具有特殊意义与价值的传统生活与工作环境是尤为重要的。传统的景观设计更注重的是形式与空间,它无法代替地方感在城市构建中的意义,两者相互融合才是正确之道。

猜你喜欢

片区厦门景观
厦门正新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创新又贴心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景观平面图》
“偶”遇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