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孝德教育培育路径分析

2020-12-01

现代交际 2020年22期
关键词:孝德高校学生子女

(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古往今来,中国人始终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良传统。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快,怎样使老年人“安度晚年”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高校学生是国家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高校学生的孝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一、孝德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孝德教育的内涵解读

孝为德之本,“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郑玄注:“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2]孝德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朴素的情感。到了先秦时期,孝德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代表了家庭伦理关系,同时也包含了社会、政治等因素,孝德教育也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一种手段。在封建社会时期,孝德教育一直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但是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逐渐忽视了孝德教育。到了今天,孝德教育才被重新重视,但今天的孝德并不是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孝德,孝德教育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并被赋予了时代内涵的“新孝德教育”。

2.孝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全面发展,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而道德的核心正是“孝德”,即“夫孝,德之本也”[4]。孝德是做人的基础,孝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其他品德的养成;因此,孝德教育能提升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高校学生成为孝德教育的主体。将孝德教育贯穿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无论是对大学生自身品格培养还是对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传承都具有积极影响。

其次,有助于营造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亲子之情是一种天然的情感;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常因缺乏沟通而逐渐产生代沟,而孝德教育有利于建立父慈子孝的亲子关系,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家庭成员都能够从家庭中获得温暖。“哀哀父母,生我劬劳”[5]“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子女对父母有感恩之心,就会形成“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反哺关系。

再次,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孝德教育可以培育高校学生的仁爱之心,形成和谐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社会风气。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体和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了,社会才会充满爱,家庭成员都孝老爱亲,做到“爱小家、爱大家”,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高校学生孝德教育缺失的现状

1.孝德情感逐渐淡薄

高校学生的三观逐渐定型,有的学生因和父母观念相差悬殊而不愿意交流,认为与父母无法沟通。经济条件的优越、父母的溺爱,使很多学生缺乏感恩之心,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应该的,也很少与父母沟通联系,亲子关系淡薄。孝德是一种家庭情感,也是一种社会情感。社会中出现的不给老人让座、子女不回家探望父母、欺诈老年人等现象,都从侧面反映出孝德情感的薄弱。

2.孝德观念日趋淡化

随着西方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高校缺乏对孝德教育的重视,更没有为此设置相关课程或者课外活动,很多高校学生从未阅读过关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书籍。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孝德文化的学习,高校学生更注重自身的个性化发展。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被过度溺爱的孩子自然不会有孝德观念。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如果高校不重视孝德教育,会造成学生孝德观念逐渐淡化的局面。

3.孝德行为缺乏主动性

“孝”不能停留在言语上,而需要付诸行动。目前,高校学生的孝德行为缺乏主动性。古训讲道,“百善孝为先”,孝敬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帮父母分担家务活,关心父母的身体安康,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倾听父母工作上的烦心事,帮他们解压。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干家务活,逐渐使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主动帮助父母。进入学校后,与父母的联系更少,更不能主动关心、爱护父母。

三、加强高校学生孝德培育的对策

1.自身方面

高校学生应提高自身孝德认识水平,积极主动践行孝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因此,第一,要严于律己,提高孝德意识。在思想上认识到孝德文化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受传统优秀孝德文化的熏陶,培育优良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要品读经典诗书,汲取孝德精华。优良品质的形成需要自身不断学习探索,高校学生要养成“读经识典”的习惯,多读有关“孝德”的经典诗书,如《孝经》《论语》等,汲取值得借鉴的精华部分,为自身良好习惯的形成打好基础。第三,要主动与父母沟通,学会换位思考。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经常站在父母的立场思考问题,学会感恩,从点滴小事着手,了解父母的生活,与父母成为朋友,试着倾听他们的心事。“孝敬”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要通过实际行动展现。第四,多参加课外社会实践,如探望留守老人、参加社区的志愿活动等,在实践中感悟孝道,积极宣扬孝德文化,为社会做贡献。

2.学校方面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6]学校是培育孝德的主阵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首先,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赋予传统孝德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开展多种方式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教导学生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热爱祖国,并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做学生的楷模,在孝德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才能更加有效果。

其次,学校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树立孝德典型。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种设施如校园文化宣传栏、广播站、黑板报等进行孝德文化的宣传,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之余感受校园的孝德文化熏染;可以定期开展有关“孝德文化”的主题演讲、孝德主题手抄报、诵读经典书籍等课外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去老年人活动中心、养老院等地方实践“孝德文化”。朋辈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身边同学、朋友中有“孝德榜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要善于发现校园里的“榜样”,重视榜样宣传。

最后,学校要将“孝德”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中,“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7]学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综合评价学生才更符合“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

3.家庭方面

“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家庭教育虽然没有学校教育系统化,但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家长要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重视子女“孝德”的培养。要学会与子女沟通,同时要注意交流时的语气态度,“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8]。父母有威严,又能适时关心爱护,才能赢得子女的尊敬。父母与子女交流时,要学会从子女的角度思考,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一些家长只重视子女“智”的发展,忽视“德”的培育,带给子女错误的引导。第二,父母也是子女,要为自己的子女树立好榜样,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爱护老人,子女就会不由自主地模仿父母、学习父母孝敬老人的行为。第三,家庭要与学校联合。要想在“孝德教育”方面取得成效,学校离不开家庭的积极配合。学校与家庭必须相辅相成,发挥学校的“主战场”作用,也不能缺少家庭的支撑作用。家长可以参加学校定期举办的“孝德活动”,与子女共同践行“孝德行为”,让学生更好地贯彻“知行合一”;同时,家长要与老师密切交流,及时总结经验,纠正教育理念。

4.社会与国家方面

首先,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具有社会属性。第一,社会应倡导孝老爱亲的风气。要想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风气,只靠学校、家庭开展孝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会促进高校学生孝德行为的养成。第二,利用网络媒体中介如微博、电视、论坛等开展孝德文化宣传,普及孝德知识,让更多的高校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孝文化,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做好网络监督等工作,加强监管力度,防止负能量传播,及时疏导,避免对高校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其次,政府要重视“孝德教育”,加大构建孝德教育平台的投资力度,完善博物馆、纪念馆等设施,为高校学生学习孝德文化提供条件、创造便利;同时,还要加强法制建设,将“孝德”落实到法律层面,体现在法律条文中。目前,我国保护老年人的相关法律大都停留在财产的保护方面,但“孝”不能仅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还应该体现在精神生活上,父母更需要的是子女的陪伴,因此还需加强这方面的保障措施,对于一些“不孝”的行为现象进行惩戒。

四、结语

孝德文化自古流传至今,孝德教育也是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关系着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家庭、高校及社会要共同努力,弘扬时代精神、顺应时代发展,大力开展孝德教育,培育高校学生的孝德行为,使孝德教育世代相传,为我国的建设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孝德高校学生子女
李聚奎:留给子女的“丰厚”遗产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润物细无声”
弘扬孝德文化,倡导校园新风
Tomb-sweeping Day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小学“外养内构”孝德教育模式的建构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