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儒学德育思想在当代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2020-12-01

现代交际 2020年22期
关键词:儒学论语孔子

(西安培华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5)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学术文化和教育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私学大繁荣的时期,随之出现了一批传道授业解惑为职业的专职教师,出现了各派各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本文以私学教育中的儒学德育思想为研究的抓手,以先秦私学教育中德育的内涵和外延为研究对象,将先秦私学教育中德育的优秀理念应用于当代大学德育的具体理念中。

一、先秦儒学教育德育的基本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先秦的思想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家各派都在“传道,受业,解惑”,有倡导“尊道贵德”“内在道德”“心斋、坐忘、无为的归德论”的道家,以老庄为代表;有以“兼以易别”为德育原则、以“重义”“贵义”为德育价值观、以培养“贤士”“兼士”为德育目的的墨家,以墨子为代表;有以提倡人性自私论、“贵法不贵德”、“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家,以商鞅、韩非为代表。本文以提倡仁、义、礼、智、信为政治、道德伦理观念,倡导“德治”“仁政”“王道”,重视德育与自我修养的儒家为例,归纳其德育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和德育理念。

1.以仁为中心的德育内容

“道德”一词虽始见于《荀子·劝学》“故学至乎礼而后止亦,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但把道德教育当作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始于孔子。孔子在树立道德观念,到行为实践以及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等方面都有开创性。“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孔子对人的素质的最高要求,也是他的政治理想,更是统治者执政必备的品质。孔子对学生注重道德教化,崇尚黄帝、尧、舜、禹、文、武、周公“敬德保民”之制,并以此为指导,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仁”的解读与要求。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所谓仁,就是存有仁慈博爱之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注重人的内在的精神,礼乐是对社会秩序的规范性规定,是外在形式的具体表现。“仁”是孔子的一种最高道德的名称。《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论述,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10次,“仁”中包含基本的“孝悌为仁”,这是人作为自然人的自然属性,也是社会属性,这是与生俱来的;“仁”中也包含“克己复礼”,这是达到仁的更高境界的修养方法;“仁”中更具“仁者爱人”,最简单的理解即见困难上、见利益让;“仁”中更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这是“仁”中的“超凡入圣”。

2.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

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培养人和发展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往往采用“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学与思”教学方法,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成果,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心得。譬如,“因材施教”的一个对象宰我,极具个性,思想活跃,但是也极其不听话,经常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如他认为老师主张的“三年之丧”制度不可取,《论语·阳货》有言:“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他建议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不仁”。在《论语·公冶长》里,孔子也因为宰我的大白天睡大觉而责骂其“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孔子的严格成就了宰我日后的成就,成为孔子思想骨灰级的信徒。孔子在实行教育的过程中,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并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

3.以《诗经》为法的德育理念

《为政》篇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是德?孔子借用《诗经》所阐述的微言大义,就是“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诗,在心为思,发言为辞,品质高下在于思想的纯正,只有思想纯正,其所感发才能打动人心;只有思想纯正,才可能有得于心;只有思想纯正,才可以有高尚的行动。德之所以立,在于思想的修养,在于洗涤干净心中的杂质,荡除欲望中的邪念,使自己的思想归于纯正。《论语·阳货》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所谓“兴”,是说《诗经》是用比兴的方法来表达感情,触动人们的感情,触发人们积极的情志与意志;所谓“观”,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人们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的得失;所谓“群”,是说诗歌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思想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所谓“怨”,是说诗歌可以批评为政者为政之失之过,抒发对苛政的怨恨之情。诗深深地根植于日常生活之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里,孔子提到了《诗经》中德育思想的社会功用性。

二、先秦儒学德育思想对于当代大学德育的借鉴意义与应用策略

1.借鉴意义

先秦时期儒家以德育为中心的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虽经过了两千多年,对当今的教育者仍然实用:在德育内容方面,孔子的德育语录以及六经的经典篇目,为我们日常的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论资源,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我们也可以完全采用孔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法,做到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可以说,先秦儒家德育教育思想,是中华传统德育思想的精髓。儒家德育教育思想,对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和德育教育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一,提升德育地位,树立德育为首的理念。在高校培养学生中首先要把“培养人”作为德育培养的核心,把“如何培养人”作为高校德育培养的目的,把“如何培养人”作为高校德育培养的方向。其次,坚持德育的首要地位,学校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保障,制定道德教育管理制度。最后,学校要把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落到实处,高校的教育过程要把道德教育贯穿于育人的全程,高校的每一个方面都要发挥培养人的作用,保证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第二,德育内容与时俱进。一是加强诚信教育。《论语·子路》里面孔子告诫自己的弟子子贡做人的最低层次就是“言必信,行必果”,意思就是说话做事讲诚信,做事有结果。二是加强“孝悌”教育。孔子的弟子有若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居家仁孝,敬事父兄,必定对他人关爱友善,观其居家,即可知其志向。三是加强“中庸”思想教育。《论语·子罕》篇有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主观臆测别人的动机,不听信别人的闲言碎语,只以平静宽容的心境对待面临的一切。做人做事要“平和中正”,不以自我为中心,更不能求全责备,也不能人云亦云。

第三,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先秦儒家德育道德教育中的“身教示范”方法启示我们,《论语·子路》中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一部《论语》塑造了一个君子教师的形象,他具有为理想而献身的政治家的气概;有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的容止;有执着好学、学而不厌的学者的风范;有刚烈、正直的志士的节操。儒家德育思想中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对当今高校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提升有一定的启发与指导意义,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还要通晓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第四,拓展德育途径,强调学生道德践履。一是积极发挥受教育者主体作用,儒家倡导“为仁由己”,善恶由心。从积极的方面讲,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的方面讲,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教师要注重学生自我感化、德化、文化、育化自己的能力,增强学生自我“省身”的方法与途径,高校要发挥儒家内在的仁德的极致,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随时把人生追求放在仁的境界。世事变化,仁是根本。三是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儒家的概念里,“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核心是爱人。总之,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仁之一种境界,是思想的一种深度,是道德的极致,是做人处事的艺术,是学生精神的归宿,是灵魂的栖居。仁之为用,用则修身。用于家则家兴,用于乡则正风气化民俗,用于国则政通人和,用于天下则治化太平。

2.应用策略

首先,借鉴先秦儒学注重道德践行的方式方法,以此为契机,深化学校的评价机制与育人制度的变革。“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这种德育理念要求学生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做事之前先做人,做人之前先有德。这种德育理念于今也是对“道德至上”育人为本的回归,它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作为教师、社会上的德高望重者,要践行道德要以身为范;第二,作为学习者,要对道德践行产生敬畏与尊重。

其次,借鉴古代校园德育的隐蔽性特点,开展隐匿课程,促进德育水平提升。《论语·学而》中有孔子与最富有的弟子端木赐的一段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通过与弟子的对话与讨论,把做人的三个层次“贫而谄,富而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摆在学生的面前,让其思考如何做人才是真正的“真、善、美”。当下的大学德育,一要注重将德育与校园隐性文化结合;二要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以全程、全方位、多角度、隐蔽性相结合的方式育人。在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的国家大政方针下,课程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的传播与传授之外,还要讲究“讨论式、任务式、研究式、项目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以文化人、以德化人的目的。

再次,人的思想情感具有可塑性,无论是对他人还是自己,良好的习惯、高尚的品德,都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学校的德育文化对于个人成长,思想和价值观的引导至关重要,要以人为本,认真并严格塑造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与性格。“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因学生群体的不同而施教,不同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天资、勤奋程度不同而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孔老先生德育思想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有区别的道德教育与教学策略,当代大学德育也要“因人施教”“因专业施教”。

最后,在德育的方法上,不能简单地说教,硬性灌输,要认识到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有哲学依据和客观规律的,要把德育建立在理性和科学之上,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论语·乡党》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就这一则的具体内容来看,这本是一个简单的语录记载,但在简单中含有一定的德育理念。在学生培养中,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第一位的,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的成长成材。这是以人为本思想中最具实际意义的例证与教案。

三、结语

先秦儒学教育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十分丰富。《论语》中总的德育精神就是“正心修身”,先秦儒学就是人学,是做人处世的经典,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论,与当代大学德育的目的是不谋而合的,与当代大学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密切相关的。当代大学在制定德育育人目标时,一定要借鉴先秦儒学中的为政以德、清廉守节、生活节俭、待人诚信、精忠报国等理念。当代大学生人生立身在于学问,做学问的目的就是从事社会事业、为国家、为广大民众服务,先秦儒学中的德育思想,对于建构大学德育的体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儒学论语孔子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儒学交流在路上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