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审美—《国语》与《越公其事》记载中的夫差

2020-11-30王丽秋

卷宗 2020年22期
关键词:国语

摘 要:历史审美是建立在历史之上的美学价值评判,是史家把自己的审美情感融入历史书写,近年越来越得到学界重视。本文以历史审美的角度来比较探究《国语》与《越公其事》中的吴王形象。《国语》中吴王形象刚愎自用、骄奢残暴、嚣张跋扈;而《越公其事》中吴王谦虚有礼、深明大义。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可以反映史家不同的审美,即一曰成王败宼,一曰不以成败论英雄。

关键词:《国语》;清华简《越公其事》;吴王形象;历史审美

1 《国语》与《越公其事》中夫差的形象

《国语·吴语》中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后,越王勾践以“一介嫡女,执箕帚以晐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①为条件求成,吴王因为想要图谋齐国,所以同意议和,并且十分狂妄的说:“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②,他认为如果越国之后不臣服于他,他仍然可以攻灭越国。这表现出吴王夫差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莽夫形象。亦可从申胥之语窥见吴王形象,申胥对吴王说:“大夫种……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③,可见吴王夫差是一个好大喜功,骄傲淫逸之人。吴王不听申胥的劝谏,一意孤行,劳民伐齐,后又逼死忠臣申胥,并“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之于江”④,十分专横残暴。吴王夫差继续征伐,與晋约盟时,“董褐既致命,乃告诸赵鞅曰:‘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小则嬖妾、嫡子死,否则国有大难;大则越入吴。”⑤从董褐对吴王夫差的描述中可见夫差会因“嬖妾”之事而心生忧虑,足见其贪图美色。吴王夫差回到黄池后,“不戒以忘我”⑥越国袭之,吴国上下离叛,最终被越所灭。《国语·吴语》所塑造的夫差是一个穷兵黩武、刚愎自用、好大喜功、昏庸残暴的君主形象。

《国语·越语上》中吴王夫差在大败越国后,因为越国“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⑦吴王不听申胥之言而信奸臣太宰嚭,同意议和,最终被越王勾践反灭。在《国语·越语上》中吴王夫差是一个贪财好色、不辩忠奸的形象。

《国语·越语下》中因“胥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⑧,吴王夫差不听谏言,反将忠臣杀之,专横残暴。越王勾践对其评价:“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政,逆天时;信馋喜优,憎辅远弼,圣人不出,忠臣解骨;皆曲相御,莫适相非,上下相偷。”⑨这表明吴王夫差荒淫无道、不恤百姓、不辩忠奸、狂妄自大。吴王夫差最终食其恶果,失其国。在《国语·越语下》中吴王夫差同样是一个拒劝斥谏、持强逞勇、残暴昏庸,好逸淫乱的反面形象。

《越公其事》中描写吴王“闻越使之柔以刚也,思道路之修险……天命反侧……吴之善士将中半死矣”⑩由此“告申胥曰:孤其许之成。”吴王夫差对作战条件、敌我双方实力等方面进行思考,他分析形势:一是远离吴士,道路艰远,后备不足;二是吴的战士死亡多,兵力不足;三是越国剩余战士视死如归,鱼死网破的士气高。在考虑到这些不利形势之后,吴王夫差与申胥进行协商,同意求成。这所体现的是一个顾全大局、听取意见,有一定政治智慧的君王形象。当吴王得知越国使者来的时候,“吴王乃出,亲见使者”并对越王勾践用以尊称即“君越公”,为越使臣解释攻越的原因,“孤所得罪,无良边人称瘼怨恶,交斗吴越,使吾二邑之父兄子弟朝夕粲然为豺狼,食于山林草莽。孤疾痛之”非主动攻越,是痛心边疆百姓。并且攻占越国后,主动保护越国宗庙“孤又恐忘无良僕驭燃火(纵火)于越邦,孤用人守于宗庙,以须使人。”吴王亲迎使者,对越王尊称,微言卑辞,主动保护越国宗庙,极尽谦卑之能事,所体现出吴王是一个谦虚有礼,谦卑恭谨,爱护百姓的君主。几年后,越王勾践反攻,吴王夫差求成失败后说“孤余奚面目以视于天下?”因愧对吴国百姓而自杀。通过这些描写,由此可见《越公其事》中的吴王是谦卑有节、足智多谋、心思缜密、有礼有节的形象。

《国语》中有三篇专门记载吴越史事,虽然在史事的叙述上有所不同,但都对吴王夫差作出负面描写,所以在史家的历史审美角度上是一致的。而《越公其事》并没有刻意贬低夫差,所呈现的是相对正面的形象,体现出的是另一种历史审美。通过两者的比较,展现出史家不同的历史审美。

2 《国语》与《越公其事》的历史审美

人物形象塑造所反映的历史审美与史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大部分史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偏重于历史人物的命运结果,尤其是对君王的评价,会以其国家的命运对其进行评价和刻画,因此失国之君都会有一套类似的描写模式。然而浩瀚的史学中也会有史家如实描写失国之君的形象,不将失国之祸全怪罪于君主,进而故意贬低君主。“以善为美的历史美学观实质上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朴素人道主义精神,中国历史上评论历史活动的成败向来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一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宼,一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前者偏重于历史结果的事功评判,揭示的是胜利者的唯我独尊、唯我正统;后者给予的则是富于人道主义倾向的情感审美评价,是评价主体善心的反映。”这两种评价标准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历史审美,即一曰成王败宼,一曰不以成败论英雄。史家在这两种不同历史审美的影响下,会对同一个人进行不同的评价。

在吴越战争中,以越国胜、吴国败为结局。《国语》作者将吴国失败原因全部归结于夫差,由于夫差贪财好色,昏庸短视,入越时没有剿灭勾践残余,才导致最终失败自杀的结局。所以作者在书中刻意塑造人物形象的对比,鲜明生动地描写伍子胥的忠臣形象、太宰嚭的佞臣形象,并将吴王夫差贬低为一个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一意孤行、拒绝纳谏并且贪图美色财物的无道君主,而将越王勾践描写为是一个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的贤明君主。可见作者是依据国家命运的成败进行的评判,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是以成王败寇的历史审美进行史书撰写。并且《国语》中吴王形象的塑造方法与夏桀、商纣等亡国之君十分相似,这似乎是一套固有模式,昏庸无道的君主拒绝忠臣的劝谏,反而相信奸臣的谗言致使国家的灭亡。《国语》作者以成王败宼的历史审美将历史史实进行故事化的叙述,更加丰富刻画人物的形象,描绘出历史事件,叙述突出吴王的昏庸无道导致吴国灭亡,给后人提供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

《越公其事》对吴越争霸史事的描写,较为真实平和,并未刻意塑造人物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其中夫差与伍子胥之间的对话也更像是一种君臣之间的商讨,总体而言全篇侧重叙述越王勾践施行“五政”。整篇都没有刻画夫差昏庸与勾践明德的对立,明君与昏君的对立,所展现的吳王也是一个谦虚有礼,顾全大局,有政治智慧的人。这充分体现出《越公其事》的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审美。《越公其事》的作者并没有因为吴国的最终灭亡,而将罪责全部归咎于吴王夫差,故意将其抹黑为昏庸之君,而是客观地认识到吴国失败的原因,一是勾践实行“五政”使得越国崛起,二是吴国连年征伐国力大损,三是自然灾害。《越公其事》的作者在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审美观点下,更加平实地叙述勾践因为通过施行“五政”而取得成功,重在总结施政措施与历史经验,而不是长篇大论地论述吴王夫差的昏庸淫逸、残暴专横。其较为公正平实地叙述吴越争霸的历史,为后世留下不一样的吴王形象。

3 结语

清华简《越公其事》的问世对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其与《国语》都为早期语类文献,所述内容与《吴语》《越语上》《越语下》密切相关,但是两者仍有一些差别,如吴越两国交战的原因、夫差同意越国求成的原因,尤其是夫差、伍子胥、勾践等人形象的颠覆。《国语》是在成王败宼的历史审美下,比照昏君亡国的模式,对勾践和夫差进行褒贬,将越王勾践推崇为一个选贤与能、刻苦砥砺、富国强兵、报仇雪恨的英明国君,而将吴王夫差贬低为骄奢淫乱、亲信奸佞、残害忠良、咎由自取的无道君主,形成强烈的对比,以此总结历史教训。《越公其事》是在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审美下,平实地将吴王夫差刻画成贤明谦虚,心思细腻的君主,不把亡国之祸全怪罪于夫差,并且大量篇幅都在叙述越王勾践施行“五政”,其主要是总结政治经验。两书记载吴王夫差形象的不同,即同一个人塑造不同的形象是由于时代、史家的史学思想以及所见史料的不同,影响了史家的历史审美情感,进而影响了史书的撰写。因此我们在阅读史书时需保持怀疑的态度。在认识和评价古人时,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史书中的评价,而是要甄别史料、结合时势。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虽然两种史书出现了一事异记的现象,但是每个文献都有其自身的历史价值。

注释

①左丘明:《国语》,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228页.

②左丘明:《国语》,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229页.

③左丘明:《国语》,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229页.

④左丘明:《国语》,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232页.

⑤左丘明:《国语》,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234页.

⑥左丘明:《国语》,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236页.

⑦左丘明:《国语》,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228页.

⑧左丘明:《国语》,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240页.

⑨左丘明:《国语》,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245页.

⑩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上海:中西书局,2017年,第119页.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上海:中西书局,2017年,第119页.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上海:中西书局,2017年,第122页.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上海:中西书局,2017年,第122页.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上海:中西书局,2017年,第122页.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上海:中西书局,2017年,第122页.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上海:中西书局,2017年,第150页.

马强:《历史审美初论》,《史学理论研究》(学术月刊)1996年第9期,第54-55页.

参考文献

[1]马强.历史审美初论[J].史学理论研究(学术月刊),1996,

(3):52-59.

[2]左丘明.国语[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年.

[3]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M].上海:中西书局,2017年.

[4]张俊.历史美学的两个层次——“历史之美感”与“历史之审美”[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3):105-107.

作者简介

王丽秋(1996-),女,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方向:先秦史及甲金文。

猜你喜欢

国语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卷首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朱希祖在国语运动中的贡献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近三十年来《国语》研究综述
あたらずといえどもとおからず